中国人民生活向小康型转变,休闲旅游的经营也趋于规范化,人们更加注重体验和参与、绿色消费、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等。因此,休闲农业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功能由单一的观光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现代精品农庄也是随着农业休闲化升级而升温的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它有别于一般农家乐,具有丰富的度假体验功能。
1 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是指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水库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经营、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企业形态。休闲农庄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在休闲农庄内开展的观光采摘、休闲垂钓、节事节庆等休闲旅游活动为休闲活动。从事的农业为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2 休闲农庄基本要求
2.1 用地规模
休闲农庄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农庄、中型农庄、大型农庄、特大型农庄。小型农庄用地规模5 hm2以下,中型农庄用地规模在5~100 hm2,大型农庄用地规模在100-200 hm2,特大型农庄用地规模在200 hm2以上。一般要求占地规模不小于6.7 hm2。
2.2 布局要求
在当前的各农庄规划中,农庄主往往或根据经验融合自己对休闲农业的体会自行设计,或照搬照抄先进地区代表作,建筑外观雷同,内部布局失当,功能单一而接近,少有精品,造成旅游者审美疲劳,回头率低。因此,休闲农庄总体布局的定位应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农产品的不同成熟期,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充分体现出提供农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的3层次功能。
休闲农庄环境景观与建筑有较强的休闲主题特色,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园区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展示等多种功能需要。适当结合城郊休闲、农园生活和生产体验、乡土教育等功能,完善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每个环节的高科技含量,配备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
休闲农庄功能分区规划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休闲农庄内的功能分区,设计中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 功能分区规划
3.1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是休闲农庄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休闲农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乡村景观园林环境恶化现象日趋严重,许多近郊农庄也已不闻蛙鸣声了。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示范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休闲农庄亟需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控制和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生产绿色食品。这样才能保证休闲农庄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应因地制宜要,结合立地环境进行规划,合理使用和管理土地的活动,能保证人、植物、动物、及其生存所依赖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生境或存在的位置,就是协调人的利用与自然存在的关系。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休闲农庄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3.2 观光旅游区
观光旅游区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观光旅游区内建设观光果园、蔬菜栽培区、花卉栽培区、食用菌中心、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休闲农庄观光旅游区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观光旅游区种植采摘区可以分为不同果品的采摘区,在景观营造上应保留农田景观格局,在不破坏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适当的园林小品和游憩采摘道路。对于休闲农庄内现有的果树,可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建立集观光和采摘为一体的果园,春夏季观光,结果季节提供采摘,使其具有观光休闲、采摘品尝、果品销售功能。同时可以结合提供农家乐、餐饮、娱乐等服务。充分利用果园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便利的交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应游客的各种品味及需求,把旅游观光果园建成一个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p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综合性果园。具体方法:一是在果园内合理布设供游人休息的亭、廊、桌、凳等。二是疏除一些果树,换植部分观光园艺类植物,设立观赏区、休闲区、生产实践区、采摘品尝区等,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三是采用生态果园管理模式,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生产出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满足游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心理。四是运用各种嫁接手法,在同一棵树上嫁接不同品种,培养出一树多果的自然景观。五是运用果实套袋贴字技术,让果实长出“游客您好”、“恭喜发财”、“欢迎光临”等喜庆字样。
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
3.3 科普教育功能区
休闲农庄中设立农业科普馆或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休闲农庄的开发,要注重当地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以文化来支撑旅游脉络。规中,文化内涵在农庄中的分量,与农庄所具有的吸引力是成正比的,休闲农庄的主题必须与地域文化密切相连。
4 休闲农庄基础设施规划
4.1 道路规划
依照休闲农庄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休闲农庄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农庄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道路布局既不会影响休闲农庄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休闲农庄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道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休闲农庄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休闲农庄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道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庄园事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4.2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休闲农庄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农庄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农庄人员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4.3 休闲农庄绿化设计
在休闲农庄内,植被是休闲农庄存在的条件。植被往往担负着生产、娱乐、观赏、生态等诸多功能。因此,对植被分布、组成结构及演替应有相当了解,避免植被单一、林相乏味。利用斑块与廊道的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对农庄内植被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廊道与内部交通结合,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与物种的多样性密切相关,而参与了人为活动的休闲农庄生态系统的植被则往往比较脆弱,应用生物多样性规划有利于增强系统内植被的稳定性。
休闲农庄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休闲农庄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各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休闲农庄区内的植被,应被视作一种永续利用的资源,须利用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顶级植物群落。休闲农庄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农庄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珍稀树种为主。如在海南可配置种植海南黄花梨、坡垒、子京、绿楠、青梅、海南油杉、海南石梓、油楠、海南粗榧等珍稀树种。休闲农庄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80 %~90 %,落叶树占10 %~20 %,保证休闲农庄内四季常青。总之,休闲农庄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