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信息时代,宽带、无线等网络途径畅通发达,通讯、搜索、娱乐等网络功能唾手可得,电影、电视、电脑、手机、LED看板、pad等“屏幕控”为数众多,传统媒体、多媒体、新媒体交叉重叠谁都不甘寂寞……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昂首阔步的飞跃,也有一些意志上百无聊赖的沉沦和精神上无所适从的迷惑。这正如尼尔・波兹曼在他的书中反复强调的:“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两个世界,两种规则
几乎没有不喜爱动画片的孩子,这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但随着成长,孩子总是要走出柔软的童话城堡,慢慢地长大,慢慢地进入坚硬的成人世界。
尼尔・波兹曼认为,相比中世纪的口语社会,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所以说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下,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但是,新媒体抢夺了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更为要命的是。看电视和打游戏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和化学知识,并不需要多么丰富的英语词汇和汉语积累。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像被看做是“认识上的一个倒退”。波兹曼强调,人类文明是需要深刻的理性的,孩子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文明的要求的。
孩子和大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游戏规则。如果说游戏和玩耍是孩子世界的规则,那么学习和劳动就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就像不是每个身体都能充分的成长一样,很多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也没有充分的长成大人,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蜕变的焦虑、挫折的沮丧和拔节的疼痛。
比较美国的教育,中国中学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美国的教育通常是,小学拼命玩儿,中学悠着学,大学拼命学:中国的教育往往是,幼儿园开始学,小学紧张学,中学拼命学,大学拼命玩儿。中国学生在中学拼命学习,拜高考升学压力所赐,因为分数是很值钱的,直接与未来的实际生活挂钩:大学拼命玩儿,潜意识里是对前几年辛苦努力的补偿。其实,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倒置”现象,因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天性的矫正,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加码的过程,而不应是跳跃、折返和倒退。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同波兹曼一样,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反思***像***和预期它在电视上大量表现时曾经警告它很可能对我们的头脑产生催眠作用:“在过去,因为没有***像,为了描述各种各样的东西,人类必须从具体中衍生除一般、抽象的概念;人类必须选择、比较、思考。然而,当传播可以通过用手指比划即可实现时,我们的嘴巴沉默了,写作的手也停下来了,因此头脑便开始萎缩了。”很不幸,两位思想家的预言成了相当普遍的事实,特别在青少年中间。
对于成人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叛逆是“阶段性”的逃避,《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办法是躲进大观园,但两个人都没能成功逃脱长大的咒语。现阶段,逃学作为旧媒体时代的遗产虽然仍然屡见不鲜,但迷恋电视剧、沉溺网络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为风靡多时和困扰中国家庭和学校的突出难题。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惊人的5.64亿:其中,初中生所占的比例持续升高,由2010年的32.8%上升至35.2%:超过90%的高中生都是网民: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主力***。有研究者在中学生中调查发现。具有不同程度网络成瘾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4.5%。其中轻度网络成瘾的学生占网络成瘾学生总数的25.09%,重度网络成瘾的学生占网络成瘾学生总数的4.59%。《童年的消逝》书中提及,美国每天晚上11点到11点半,大约有300万儿童(年龄2至11岁之间)在看电视,1点到1点半之间,略少于75万。虽然未经统计,但我相信中国的情况也乐观不到哪里。
此外,以本人的实际工作经历看,至少有3%的大学生有重度网瘾症状。印象较深的是一个来自江台的学生,高中基础很好,也很聪明,大一就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没怎么下功夫高数都在90分以上。然而好景不长,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深深地陷入了网络小说的虚拟世界。大一学校不让自己买电脑,他就去网吧上网,同学几次把他从网吧叫回来也无济于事。大二之后老师多次到宿舍找他谈话,每次他都是同一个姿势:半躺在床上,笔记本电脑放在一张胸前的小桌子上,锐角打开,以便与他的眼睛垂直……后来请他的母亲过来陪读了两个月,两个月之后故态复萌。终于,他根本无法四年内完成学业,一直延期了两年,最后还是差0.5个学分没有拿到本科毕业证,只能算专科毕业。前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在苏州工作了,业余时间还报考了母校的远程教育本科课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
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就是说,耽溺于一件事情,必然会蒙蔽你的悟性。没玩没了的电视剧,玩到骨灰脸色的电子游戏,比长城还长、比棉花糖还虚却让你欲罢不能的网络小说……这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有人说青春就是一场大雨,即使淋感冒了也想再来一次。我想说,肥皂剧和网瘾的青春就算了吧。现在我严肃地告诫有电视瘾和网瘾的同学,不要以为你在虚拟世界中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成就感,什么谈资、什么多高多高的级别和多贵多贵的装备,都不顶一毛钱的用,因为成人世界比拼的是来自体力和智力的有效成果,如果比拼的是谁最会看电视和打游戏,一定轮不到你出头。你要是觉得自己真牛,你就比大家都在玩的“游戏”!
人不可无瘾,培养健康的“癖好”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段话:“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无癖。”健康的癖好是人生趣味的源泉,是生命最好的调味品。如果能从癖好中发展出特长和安身立命的本领,那最好不过。有的同学喜欢集邮,有的同学喜欢汽车。喜欢集邮且15年如一日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可以在一线城市买一套房子了。喜欢汽车的孩子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最后供职于一家跨国汽车公司的中国总部,因为在面试的时候。他对汽车了解得比面试官还多。有的中学生可能反感老师这么物质,那我想说的是你像韩寒那样也行,作文写得很出色,精神成果多又多,爹妈也能过上好生活。
其实在国外,中学生上网的比例也很高,而且,人家的网速也要快很多,但为什么网瘾学生的比例就要比我们小很多?答案无外乎***府监管给力,学校防范得当,家庭教育得法。然而新媒体就像药品一样,能治病,也可以害人。你只要把它当成药品,而不是食品,一般情况下你就不会中毒上瘾、不能自拔。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励志的好例子:“海底捞”总裁张勇。这个来自四川简阳的普通青年,也就是中专文化,可是他能在落魄时读完县城***书馆里的书,并能从中体悟出商业经营和服务管理的真谛,最终成功打造出“海底捞”品牌。须知,并不是每一个出色的***事家都上过黄埔和西点,但是他一定具备出色***事家所要求的一切素养。这个素养怎么获得?那就是阅书、阅世、阅人,学习、实践、思考。
最后一句话,不多说,请你自己体悟:学习是一个自我崛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