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作者茅海建搜集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书籍、史料、书信、档案资料,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鸦片战争,对于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并相对客观公正地评价了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一般情况下,似乎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就概括了我们脑海中的鸦片战争,大致包括禁烟运动、琦善等的***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等若干标签。《天朝的崩溃》通过详细的考据,把这些标签还原为一个个分明的细节,使我们有机会跳开所谓的“盖棺定论”,对事件进行重新审视。
这本书的切入点之一,是何谓奸臣和忠臣,相对应的是鸦片战争时的琦善和林则徐。我们都认为林则徐、关天培爱国忠君,是民族英雄;琦善、耆英***,是民族败类。同时,我们将爱国者流放、***者当道归结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果若反之,则战争结果或未可知。
如果细致剖析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将失败的责任归之于琦善等是错误的,甚至什么是奸臣和忠臣都要打一个问号。林则徐并未高明到哪里,琦善、耆英、牛鉴等一干大臣并无***之实,《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很大程度上是清朝主动奉上,三元里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
这本书有40多万字,作者从***治、经济、文化、***事、外交等多方面细细梳理了鸦片战争的进程。从分析中,我们知道了大清国何以败在“蛮夷”之下,那就是:一个百病缠身却自以为是的天朝,面对一个新兴的***事技术上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的帝国,却愚昧至极地妄***战而胜之。当时的大清国,不知己不知彼,沉醉于天朝迷梦之中,没有把天朝以外的一切放在眼里。战争失败后,天子把战争的失败“统统归罪于有负圣恩的官员”。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精英们,则纠缠在“战”(制夷)与“和”(顺夷)之争中,没有认识到是天朝的体制出了问题,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的使命是必须走近代化之路。而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似乎更重视忠奸理论,似乎在鸦片战争中,重用林则徐那样的忠臣,摈弃琦善那样的奸臣,战争就会取得胜利。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但实际上历史的阴差阳错不仅造就了“***贼”和“民族英雄”,也造就了太多的误会和故事。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主和派和主战派并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是抗争和投降的争议,其实更多是***策上的分歧。当时的“剿”、“抚”之争更多是道德层面的考量,至于敌我实力的评估、情报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准备,却不是关注的重点。
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还原”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的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加成熟的历史观,给了我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读了之后,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历史教育总是把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的历史人物程式化、脸谱化,似乎落后挨打就是坏人和***们造成的,而不去反思民族自身的劣根性与遗留下来的奴性思想。以史为鉴,方能面向未来,只有正视自己的过去,才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