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时代到来了
同事前两天上班,目睹一辆公交车上,全坐着老人,再有老人上车,只能岁数小的给岁数大的让座。
我上班路上的一家银行门口,每天早上9点上班前,排一长队老人等着买基金、炒股票,比上班还准时。
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去公园广场或健身活动处走一走,你惊讶于那里的壮观。上百位老人成群结队地,跳交谊舞、国标、民族舞,踢毽子、练太极、合唱、散步,热闹程度不亚于马路上穿流的车流人流。
这些司空见惯的画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老龄社会的简笔画。简***之下是一组庞大的数字和众多忧虑的心。
《环球邮报》报道,到本世纪中叶,中国退休人员将从现在的1.4亿人飙升至4.3亿。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各国用了100年,而中国将在不到40年间完成这种转变。
谁来照料晚年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开始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担忧。2006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城乡居民的养老忧虑进一步加深,城市居民表现得尤其明显,有78.5%的人对自己当前或今后的养老问题有忧虑。
在《生命时报》联合“搜狐健康”进行的样本量超过2
500人的调查中,七成以上的人承认自己在为养老发愁,其中,40岁以下的占75%。
这些人现在可能有着体面的工作,有着足以维持生计的收入,也有着社会养老保险保证,却为何还为老年后的生活担忧?
担心年老后没有人照料、看护是问题之一。卫生部的调查显示,由于年老、疾病卧床和残疾,需要照料的老人,现在已经超过1亿,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攀升。而且,老年人护理不仅需要很高的费用,还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家庭结构的改变更加深了这种担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指出,如今许多人结婚晚,孩子少,从“少子女”到“独子女”再到“无子女”,上年纪后,生活上无人照料,精神上孤独无助,成为养老的最大担忧。
对于这样的担忧我有着切身的体会,也正缘于此我萌发了策划这个选题的想法。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常常能够感受到父母养老的忧虑。
小姨的公公年近80岁,育有3个孩子,但是去年还是住进了养老院,只是在过年时被接回来一家团圆,年过完即被送回养老院。父母听说后,感叹起养儿难以防老。父亲随即问我:“等我老了,动不了了,你是把我送到养老院还是和你住?”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和我住了!我照顾你!”
像年幼时父母照顾我们一样去照顾他们的晚年本是理所当然,但回过头冷静想想,那时我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周到地照顾父母,中年的我是否有能力让父母安度晚年?母亲常说现在要多做些储备,不然孩子以后的负担太重了。
衰老症状的到来,让担忧更甚,他们已经开始眼睛昏花、记忆力减退、牙齿不好……
母亲给自己的预期寿命是80岁,剩下的二十多年如何健康地度过,她有了更切实的打算。但是,我总觉得这打算还不够好。我希望她照着100岁活,我希望她更快乐、更充实、更***、更生气勃勃、更有希望。
担忧不如计划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大部分55岁的退休者还有30年以上的生命历程。他们在这生命的后半段如何消除养老之忧;能否依然生气勃勃地安稳地快乐地度过?
通过本刊记者的采访、调查、探寻,我们发现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是储备和计划。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年龄6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因健康状况很差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所占的比例大为减少。1982年,这一比例大约为25%。1994年则降到了21.3%。这一比例的降低,意味着有140万美国老年人现在能够自己照顾自己。
他们是如何实现这种进步的呢?其原因被归结为许多方面,包括;减少吸烟,改善饮食,控制血压,增加阿司匹林的摄入量以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补充雌激素以降低妇女患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概率。
在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一般人们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考虑退休后的生活了,等到四五十岁还会有详细的生活方案,这既包括经济来源上的,也包括精神、健康上的。虽然这些国家福利制度好,我们现阶段还不能与之相比,但是尽早为年老做好准备。正如《更年期的智慧》一书中提到的,“我们不可能从他人处得到健康,除非我们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事实也证明,通过一些手段我们能够推迟身体衰老的到来,能够改善晚年生活的质量,实现更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