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后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通史编写组工作,成为范文澜同志的助手之一。此时,范老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已经出版了四册,范老要求我为他继续编写宋代历史准备资料。1966年6月初,近代史所的部分青年起来“造反”,自发组成“小组”,领导开展“”,揪斗四位副所长即刘大年、黎澍、李新、张崇山同志。其中黎澍同志最严重的“罪状”,是肆意攻击“中央”领导小组成员戚本禹。按照当时的“极左”思维和逻辑,反对“中央”就是反对,就是反对***、反对。我和近代史所的部分老同志刚从江西丰城县搞“四清”回到北京,很多情况不清楚,也不知道是谁揭发黎澍同志的,也不清楚这条“罪状”的依据。
1968年年底,上面派来了思想宣传队和工人思想宣传队。不久,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后来我被调入本所历史问题专案组,负责审查几位老同志的案件。其中,黎澍同志的专案材料就转到我的手里。前一阵,我因为搬家,整理过去的笔记本,偶然从1969年3月到8月的笔记本中,发现了黎澍同志亲笔写的题为《关于戚本禹》的材料。因为我手里藏有他好几封信的批件及信封,熟悉他的笔迹,虽然这份材料最后没有署名,但判断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加上我还记得初期他被揭发“攻击”戚本禹这件事,所以肯定这是他写的。
在中,这种材料被称为“交待材料”。黎澍同志使用了1966年10月北京市电车公司印刷厂生产的稿纸,红格,纸较薄,纸质较韧,每页400字,用单面的复写纸复写。我手头的这份是复写纸复写的一份,共5页。当时应该有一式两到三份,其余几份估计在结束后已经销毁了。
今天看来,这份材料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首先,这是黎澍同志的亲笔文书,对研究和编写他的历史是第一手的资料,值得收藏。这份材料显示他为人的正直、真诚,对后进的提携、关爱;又显示他目光敏锐,别具只眼。其次,从史的角度看,这是记述戚本禹此人在初期,如何从飞黄腾达、一步登天、不可一世到迅速、自食其果的过程,是研究戚本禹历史的不可多得的文献。再次,对探讨初期领导人周扬、林涧青等的作为,有一定的价值。第四,对评判这份材料一开始提到的另一位历史学家刘大年同志的人品,也有参考价值。从中,后人可以猜测初期黎澍同志的这条“罪状”是刘揭发的,这在当时可谓重磅炮弹,足以置人于死地。以下是黎澍同志《关于戚本禹》的全文。
关于戚本禹
1966年五月初,戚本禹批判《北京日报》和《前线》的文章刚在《人民日报》登出来,我对刘大年加以评论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看这个人不但是这篇文章写得好,而且会很快上升,不过摔下来也会是很快的。”这话总结了我对戚本禹的印象,现在事实已经证明是一个相当准确的预言:戚本禹上升了,又摔下来了,时间一共才不过一年零八个月。
我大概可以算得是戚本禹的一个比较早的支持者,他的那篇《评李秀成自述》是根据我的意见发表的。由于这篇文章的发表,我在1963年九月十四日召集的讨论《历史研究》编辑工作的会议上受到了周扬的批评。戚本禹对我是感激的。到1964年指示公开讨论李秀成问题的时候,我找戚本禹写文章,他立即把他的第二篇文章《如何看待投降变节行为》的初稿交给我。他说,他要出差了,全权委托我修改。他对我表示非常信任我修改他的稿子,不论我作什么修改,他都是乐意的。当然,他的稿子最后还是由他自己改定的,我没有替他修改,但是他对我讲的这些话说明当时他同我的关系很不错,至少他还没有把我看作敌人。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全国各大报都转载了,并且把《历史研究》在前一年发表的《评李秀成自述》也转载了。戚本禹成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新出现的人才,紧接着就被调到了《红旗》杂志编辑部。
1965年十二月,决定组写三篇“重点”文章对吴晗进行批判,指定我负责组写历史人物评价一文。我一时没有想到适当的合作者。林涧青建议找戚本禹,他知道在李秀成问题上,我同戚本禹观点一致,戚本禹是个可以合作的人。他的建议果然得到了我的同意。这篇文章计划分三部分,我写第一部分,李龙牧写第二部分,戚本禹写第三部分。当时我对吴晗问题还说不上有什么了解,就委托李龙牧在写第二部分的时候,连第一部分也写了下来,以便我有时间研究吴晗的作品,最后把这篇文章改出来。所以这篇文章的初稿实际上是由李龙牧和戚本禹执笔的。李龙牧和戚本禹两人写的稿子比较起来,李龙牧的稿子是差的。交稿以后,戚本禹拿去改了一遍,就发排了。戚本禹对我表示了对李龙牧的不满,同时对这篇文章不受重视感到遗憾,说后来署名方求的那篇文章,“周扬同志亲自参加讨论,逐字逐句修改。”言下很是羡慕。这篇文章排好清样以后,戚本禹立即交给林甘泉,要他全面修改一次。林甘泉作了很大的修改,可是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此时已是1966年一月初旬了。我决定集中全力来修改这篇文章。我的最初两次修改稿印出以后,戚本禹还是热心的,他总是先征求意见,然后来同我进行讨论。“‘资产阶级历史学的***’不能提,林涧青说的”;“‘吴晗是胡适的门徒’不能提,许立群说的”。这是我至今还记得的戚本禹对我的传达,而且在当时他是很坚持的。后来这篇文章一直拖延到三月底,易稿十次,才算勉强完成。原因是这时《红旗》杂志决定投入这场战斗,戚本禹对这场战斗有了充分的了解,可是他不仅要做好《红旗》杂志的工作,使《红旗》走在全国报刊的前面,而且他本人还要大显一番身手,走在一切人的前面。这样,他就感觉正在由我加工修改的文章首先同他发生了矛盾,他必须尽力加以阻挠和破坏。我最初对发生在戚本禹思想上的这个变化缺乏了解。我修改出来的稿子照例首先送给戚本禹提意见,把他看做是最可靠的合作者。可是戚本禹的反映越来越慢了。后来我就发现一系列使我不能不感到奇怪的事实:
(1)我的修改稿里面提出的一些还没有人提出的比较新颖的论点出现在《红旗》杂志的文章里面,使我不能不放弃这种已经显得陈旧的论点,重新去找更新的论点,当然这些论点出现在《红旗》杂志的文章里面,很难说不是《红旗》作者首先提出的,可是在我思想上始终是一个疑团。
(2)《红旗》印刷厂通知我,这篇文章的修改在他们那里不能作为“急件”处理,戚本禹也向我诉苦,说是印厂实在太忙了。我为了争取时间,不能不中途把稿子转移到《人民日报》去排。
(3)我多次向戚本禹了解的最新指示,他做出很神秘的样子,拒绝见告。
由于有了这样一些迹象,我逐步得到一个结论,认为戚本禹为了抢先,有意使我落后。我只得下定决心,少了戚本禹这粒蹩(“蹩”字应为“蓖”字――编者)麻子也榨出油来。我认为无论如何,批判吴晗这个大方向总是不会错的。那怕落后,我也要***把这篇文章改写成功。可是这么一来,我同戚本禹的关系就坏定了。
我从我同戚本禹的这些直接的接触中,判断他是个缺乏思想改造,世界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人,强烈的个人主义支配着他的行动。他抱着个人野心,用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作风来做《红旗》杂志的工作。他的长处在思想敏锐,文词足以动人,可是由于他是以资产阶级世界观为指导的,这种长处恰好成了为非作恶的本钱。而且因为有这么一点本钱,他对人家的评论总是语调傲慢,火辣辣的,全无半点平等待人的普通劳动者的朴实态度。这样一个人,看准了风向,在一个大的斗争中一时行动合乎规律,很快上升,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上升以后,因为缺乏思想改造,举动乖张,露出本来面目,很快摔了下来,也是合乎规律的。
这种观察,当初无非见微知著之谈,在为大量事实证明以前,是谁也不会相信的。甚至我自己,也未免疑是疑非,只不过内心有所保留罢了。因此不能向上反映。可是我对一个人讲了,也就等于对许多人讲了。当时戚本禹的表演还刚刚开始,要人们也对他采取保留态度,实在太困难了。我受到责难,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戚本禹的表演已告结束,真相大白,倒是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教训。
1968年二月廿四日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