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无不将“敬”作为持而守之的修身法则,修德与读书合一。“敬而能畏”,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行有所止方能学有所成。而今天的学生普遍缺失“敬畏”之心――不害怕、不感恩、不相信。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教育更应该传承发扬古人修身之精华,激发学生内心“敬”的情感,让学生把敬畏感变成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感。
一、传承儒风是现实的需要
近年来,中学生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一些校园暴力视频不断在网络上曝光;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老师也根本算不了什么”,对教师缺乏起码的尊敬,对教师的管教极易反感;平常的管教也可能演化成激烈的冲突;学生当众顶撞、辱骂教师,甚至大打出手的行为也并不新鲜;有些学生在家里唯我独尊,父母在子女面前也丧失了传统的尊严,对子女的管教力不从心。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对师长、亲友的大不敬让学生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失去了行为的底线,变成了可怕的、没有教养的人。“敬畏”是德育的一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的“智”与“德”平衡发展,学校应该为学生补上“敬畏”一课。
二、传承儒风是继承传统的需要
在古代,读书、做学问是和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在《论语》中,“敬”字出现了21次。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敬之一字,孔子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意思是“敬”这一个字,孔子以此教育后人,春秋时士大夫也常常提及,到了程颐、朱熹则千言万语不离这个宗旨。内心纯净专一,外表整齐严肃,这就是“敬”的功夫。胡居仁深感“笃敬是孔门第一等工夫”,并终生勤而行之。他认为:“人庄敬,体即立,大本即在;不然,则昏乱无本。”胡居仁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将“主诚敬以存其心”一条,作为朱熹《白鹿洞学规》的补充。孟子则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行事的法则。可见智者、圣人对世界也是有所畏惧、有所敬仰的,而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戒除狂妄、浮躁,于内心涵养出正气、庄严和崇高。
三、如何传承儒风
传承儒风从培养学生敬畏之心开始。有敬畏之心就是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遵守规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敬畏之心就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有敬畏之心就是要使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高度一致。让学生最终以敬畏之心规范自己,与世界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足“敬”,但如果学生没有感恩之心,不知可“畏”之物,这个“敬”也不过是个表面功夫,并非发自内心,真正的教育也就无法开展。因此,敬畏教育要以“爱”作为起点,让学生学会“敬”,以“畏”设定言行的框架,让学生懂得“敬”。让“敬”发自于内心,渗透于言行。
1.以“爱”为起点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才有资格让学生学会感恩并赢得学生的敬爱。因此,学校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敬业”的要求。敬业的第一个层次是使工作变成事业,第二个层次是使事业变成艺术,第三个层次是使艺术变成快乐。学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五条》:一是团结――和而不同,反求诸己;二是修身――见贤思齐,身正令行;三是助人――成人之美,成己达人;四是责任――诲人不倦,百年树人;五是自强――敏而好学,自强不息。全校教师在“道德五条”的统领下,敬业乐群,在爱工作、爱学习中也体会着被敬爱。
学校要求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都要开以“珍爱生命,做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班会。设立了众多社团、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快乐的舞台。设立了“三省讲坛”,经常请来优秀的毕业生为学弟学妹们进行励志演讲,等等。
学校要求学生从身边着眼,对待一草一木要“关注关心关爱,细心耐心真心”,把校园变成美丽的家园;校门口设立了一排沿街花坛,每个班级负责一格花草的浇培,让学生通过照顾花草,体会与身边事物的和谐相处。组织学生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故居等三坊七巷的名人旧居,让学生了解居住地的历史传承,从而对伴随自己成长的家乡传统文化产生守护之心。
2.以“畏”为框架
如果特权可以免于惩罚,如果无赖可以免于惩罚,如果使用暴力可以免于惩罚,如果让学生觉得学校缺乏有效的惩罚,学生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是非观。无关痛痒的惩罚只会让错误变得更加强大,校规若不配以相应的惩罚,就是一纸空文。当学生触犯校规时,学校支持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与惩罚,但也禁止教师以罚代法。要求批评与惩罚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并防止同类错误再度发生;二是所有的惩罚都应该是在法律、法规和校规的限定之内,惩罚要有理有据,不可因个人好恶恣意而为;三是惩罚不能伤害学生身心,不可造成学生的压抑。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抓学生的规范,通过反复强调、家校配合和学校的支持,让学生知道校规、法规是红线,是底线,不可逾越,违反者会受到惩罚。
每年的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学校会请法律界或警界人士为学生作法律法规的讲座,用生动的案例,尤其是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同龄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深思与反省。
学校通过“生命接力”活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每个班级按照分配到的历史时段,搜集整理一个自强、自尊的生命故事,并将这个故事呈现在统一规格的纸板上,标明制作班级、故事年代、人物国籍等信息,还要有人物的照片或***片,并配以2000字以内的介绍。在每张纸板的背面都印着罗曼・罗兰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每个班级都要将制作好的纸板传给下一个班级,下一个班级交流传阅2天后再传给另一个班级,直到每个纸板最终传回到原班级,一轮“生命接力”就结束了。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用儒家之“敬”润德育之花,培养有敬畏之心的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是学校坚持的信仰。敬畏教育也许并不会立竿见影,但一定会成为当代“失敬”迷途中的学生的言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