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中国的孩子们早已知道钱是好的,但强手棋更加彻底地告诉他们:钱是万能的。
尽管其雏形可以追溯到1904年Lizie J.Magie的“大地产”游戏专利,但公认第一款现代意义的“大富翁”(Monopoly)游戏棋出现于1935年,发明者是宾夕法尼亚的一名下岗工人Charles Darrow。在盛产神话的美利坚,即使正处于大萧条时代的底谷,这也算不上一项惊世的发明。以当年的眼光看来,与其说是商战模拟游戏,Monopoly更像是对“自由放任”经济***策的嘲讽――带着相同的金钱出发,按照尽可能公平的规则,游戏的结局却是只有一名玩家垄断全部资产,其他人都一个接一个破产,变得身无分文。无论如何,“大富翁”带给无数像Charles一样失业在家的“losers”一份难得的慰藉,使之可以暂时埋首于棋盘上的高楼大厦间,一面诅咒“自由经济”带给自己的噩梦,一面享受着成为地产大亨的虚拟满足。
强手棋的商业社会
诞生后不久,“大富翁”游戏棋便开始风靡欧美。虽然第一套正式授权的中文版“地产大亨”要到2000年以后才出现,但这毫不妨碍它成为中国70后和80后共同的记忆。早在上世纪60年代,正在经济腾飞助跑阶段的台湾即将Monopoly汉化和本土化。90年代初,经过一些如今已无从考证的渠道,台湾的山寨版“大富翁”几乎原封不动地进入到大陆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是名字改为“强手棋”。相比一贯暧昧台式译法,“强手”倒似乎更直指Monopoly的本意(垄断)。
根据网上考证的结论,大陆最早的强手棋售价九块九毛钱。仅这个商业色彩浓厚的定价本身,就颇具预言的意味。当时中国的桌面游戏,还是围棋、象棋和***棋等一统江湖的局面,包括刚兴起不久的斗兽棋,都停留在对攻城略地、称王称霸的趣味中,那是传统中国对于人生成就的终极幻想。强手棋的兴奋点却在一张张大小面值的模拟钞票上。
这是一次小小的预告。在股市刚刚萌动、对“房地产开发”尚不知所云的中国民间,这个通过买地建房、投资赚钱来比拼胜负的游戏,提前带给国人一个棋盘上的商业社会,那个年代中国的孩子们早已知道钱是好的,但强手棋更加彻底地告诉他们:钱是万能的,尽管由虚拟钞票主宰一切的世界似乎还暂时停留在游戏中,但等不到这群孩子长大,它就已迫不及待地宣示了自己的霸权。当年靠掷骰子垄断成片街区的玩伴们,今天仍一手握着自己的荷包,一手掷出那看不见的命运的骰子。
大富翁与现实游戏法则
1997年台湾大宇公司以桌面游戏为脚本发行了《叮当大富翁》,随后的“大富翁II”和“大富翁III”迅即风靡整个华语世界。游戏里新加入并不断强化的股市,尤其给身处股市低迷期玩家们提供充分的发泄渠道。无数胸怀创业梦想的中国青年,清早从床上醒来,合上枕边的《经济学原理》,就坐到电脑前loading“大富翁”游戏。
从桌面到屏幕,“太富翁”的核心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投资,再投资。如果不能通过以钱生钱的方法抢先扩张,等待你的就只有死路一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道具、卡片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不择手段就是最佳手段。世纪末频频爆出的各种金融交易纪录、兼并内幕和融资舞弊,已经使游戏内外的世界彼此重合。购地卡、涨价卡、拆除卡……新世纪的地产商们无不运用自如。当然,如果现实中能像游戏里一样没有钉子户,那就更带劲了。反过来,过度投资带来的现金流枯竭断裂的风险,也让无数钱夫人、阿土伯们瞬间破产。各城市“地王”们的命运,反倒给游戏中的玩家们敲响了警钟。
电脑“大富翁”游戏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受到的追捧,可以看作资本主义世界对内地持续经济启蒙的延续。2008年,孩之宝公司终于了第一款以中国大陆为背景的游戏棋――《地产大亨北京版》。然而,伴随金钱社会的真正确立,“大富翁”游戏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却也逐渐消逝殆尽。现实中的金钱法则,也已远比游戏中的规则更加复杂。
在接触这个游戏之初,无论台湾人还是大陆人,无不怀揣“出头天”或发大财的雄心,完全忽略了“大富翁”诞生的时代语境。用郎咸平的话来说,中国经济幼稚到还“没有经历过萧条洗礼”,企业家们天真地以为中国经济将永远前进,不会有衰退。今天,终于初尝萧条滋味的我们,倒不妨在这个当口重新品味一下74年前Charles们掷骰子时的心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富翁:棋盘上的金钱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