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语不惊人,但感情真挚颇打动人心,主要是因为作者发自肺腑的情感的尽情倾诉。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笔触缠绵哀婉,抒发了对小弟英年早逝的无限悲痛之情,表达了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本文将两篇文章比照阅读,从多方面分析了祭文的情感表现力及古今差异。
【关键词】祭文;韩愈;宗璞;情感;比较
具有动人心魄的美学力量的必定是真而浓的情愫。有表现力的文学,一定能打动人。《祭十二郎文》和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都是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两篇祭文的情感表现力都很到位,骨肉亲情、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每次诵读,我们都会随作者情感的真挚流露而感同身受。
从整体来看,两篇祭文都是以“悲情”贯穿全文。传统祭文以四言韵语为固定格套,韩愈为抒写自己对十二郎悲痛至深的真挚感情,打破了古代祭文骈俪的韵文特点,不受韵文的约束,不顾老一套的旧格式,用散文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胸中的哀诚。不俗套不空洞,风格自然朴实。从叙述幼时的悲苦,以至成年时事业和功名的不顺,生之痛苦自不堪言,又加上比自己年幼的侄儿先自己而去,悲痛使作者情不能已。问天、问地、问死者、问自己,极写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但侄儿已死,这是事实,感叹事实太残酷、太无情。骨肉至情的真情流露尽诉笔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对本文评价更高:“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1]
《哭小弟》贯穿全文的同样是凄楚哀婉的情调。文章自始至终紧扣“哭”字,字字句句都是哭诉对小弟的留恋。作者从哭小弟病逝开始,接着是哭他想吃对虾,哭没有人再叫自己“小姊”,哭肿瘤拳头大,哭手术后复发,哭“双肩挑”,哭“汗流浃背”,哭同事来信,哭无怨无悔,一直到哭蒋筑英、罗健夫,最后以“小弟,我不哭”收尾。宗璞不仅为自己家庭过早地失去一位骨肉至亲而放声大哭,而且为国家民族过早地失去一位英才而哭泣,全部材料都是以作者极度悲怆的情感来融贯的。通过对小弟大量感人肺腑的事迹的回忆,字里行间饱含真情,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但二者因为时代的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
一般祭文大都对死者歌功颂德,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只追叙与侄儿的生活和深厚感情,表达对侄儿无尽的哀思。作者与死者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哀伤痛彻心扉,这是人之常情。另外,韩氏家族本来就人丁不旺,十二郎的死无疑对家族而言是雪上加霜。古代人都很注重门庭家道,韩愈的切肤之痛、至悲至痛,足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加上十二郎之死纯属意外,没想到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会让侄儿丧命,意想不到的打击使作者更为悲痛,对侄儿的遽死追悔莫及。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又饱受宦海沉浮之苦,有感而发人生无常。自己的悲苦,为侄儿的悲痛更蕴含了无限的酸楚。作者不怕死,因为死后可以和十二郎见面,甚至视死为幸。但又担心死后不能相见,连为侄儿悲痛的机会都没有了,因此又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情感的流露也仅仅局限在亲情方面。
《哭小弟》文章的立意,不仅仅是悼念小弟,还称颂了我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宗璞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她的散文既具有中国传统散文的典雅,又表现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学者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也使宗璞散文呈现出深邃的生命意识与细腻的生命感悟并存的独特风格。[2]
小弟英年早逝,蒋筑英、罗健夫等一批知识分子也都是英年早逝,文章的题目是哭小弟,但实际上是哭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作者的用意也不在悲痛本身,而在于揭示这一代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迟开早谢。小弟的病逝从表面上看,是由于肩上的担子过重,自己又过于废寝忘食,累死的,是由于错误的诊断把诊治的机会给耽误了,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长期的不堪重负的精神压力。笔锋直指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来极“左”路线的反复肆虐,特别是“”期间的残酷迫害。这种迫害的后果就是“”后一批年富力强的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以及由此给国家造成的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而知识分子“担惊受怕”的普遍心理的酿成,则说明那时的***治压力是多么深重。比起韩愈来说,宗璞已把个人的情感撒播到众多知识分子,进而为他们呼告,希望人们对知识分子给予更多的爱护和关注。“哭小弟”从字面上看,自然是为小弟的早逝放声一哭,但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已升华为对一代知识分子的痛惜,这一点和古代的祭文有很大的区别。
二
从两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写作方式来看,也有差异。《祭十二郎文》行文结构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并且具有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特点。先通过对幼时的孤苦伶仃、形影相吊的悲情描述;及成年的多次科举不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到“去年”的身体不佳,担心自己会死掉,十二郎会孤苦留在世上;再到“今年来”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及叔侄二人之间三别三会的叙述,突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文章叙事的内容紧紧围绕叔侄二人生离死别的中心来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与侄儿的感情非同一般。作者更把听到侄儿死讯后的复杂情感蕴含其中,叙事抒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哭小弟》的整体建构虽看起来十分散漫,但读起来又觉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科教兴国的呼声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历经多次***治运动,长期受极“左”思潮的挤压,特别是“”期间备受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少人积劳成疾、积冤成疴,而于“”后八十年代初期英年早逝,这在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很大的反响。宗璞在小弟去世后,联想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命运,强忍悲痛,写下了这篇浸透泪水的悼念散文。她为知识界痛惜,也为国家痛惜,并希望这样令人痛惜的事不再发生。
和《祭十二郎文》不同的是文章不是按照小弟一生的时间顺序展开,也不是按照北京、东北、城都、陕西、医院的空间位置展开,更不是聚集在某一点上靠联想辐射生发开去,而是把一生的工作情况、治病的经过、人们追怀的情景,都分割成许多片断,然后将它们交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头就说“小弟去了”,接着写他小时候冬天用冷水洗脸,看起来是倒叙法,可是接下去又跳到了“手术室”;接着写小弟大学毕业,却又一下子跳到了逝世那天,而后则又回到生病前的工作。如此跳跃交错,着实令人一下子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哭小弟》主要是以深切的悼念之情来融贯看似零散的材料,体现出散文既要散又要聚、散而能聚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散文的表层人、事、物是多变的,往往以多姿多彩取胜,而内在情理却必须是一以贯之的,或以意聚,或以情贯,或情意交融通贯。从心理学角度看,《哭小弟》的散是有表现价值的。人在激情热烈特别是悲哀至极时,理智受到抑制,思路比较紊乱,而想象和联想却往往比较活跃,只不过片断性、跳跃性较强。《哭小弟》的结构正体现着材料的安排与心理规律的统一,材料的跳荡交错,恰恰表现出“我”内心的极度悲痛,这或许就是作品整体建构的艺术匠心所在吧。同时,本文把记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叙事、抒情、说理水融,是本文在写作上另一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以叙带议,叙中带议,以叙为主,夹叙夹议;即事抒情,情理统一。这种表达方式既深化了主题,又升华了人物的思想境界,从而加强了作品感人的力量。
三
从两篇文章的人物艺术表现方式来看也有差异。采用对话形式,是《祭十二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全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写,话语朴实,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十二郎就在自己面前,就好像自己和侄儿在亲切地交谈;又让读者感到,逝者已逝,但其亡魂依然可听到他的家常絮语;甚至作者对侄儿的病因、死期还进行了询问。这种对话形式,如泣如诉,显得格外自然真切,感彩和抒情意味颇为浓厚,因而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抒情性。
《哭小弟》人物描写的特点是重在细节和烘托。本文选用典型材料,在记事基础上通过抒情和议论来表现人物品质和深化主题。写真人真事,特别是“普通人”,不能像小说那样进行虚构,不可能有惊人的情节和重大的场面,因而主要是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小弟的形象几乎全是由细节组合起来的:已经卧床不起,还要留着几份航空材料“想再看看”;马上要做手术了,却要求先去开个讨论会回来再做;小时候冬天用冷水洗脸,还给姐姐做榜样;医生说他的病治不好了,他还面带笑容,毫不介意;每有大型试验,他总是仔细“检查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块胶布”;夏天最酷热的时候,他还坚持“伏案看资料”;疾病常使他“从睡眠中疼醒”,工作中有时会疼得“大汗漓淋”。即使用一句话来写人,也尽可能地具体:“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这些细节,叠加式地强化出一代知识分子无私奉献的精神。本文的人物描写还重在侧面烘托,而且手法也多姿多彩,笔墨娴熟。写他动手术时,室外拥来许多人,“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说他在家庭中,“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文章中还摘录了小弟病逝后他的同事的来信,充满了怀念、痛惜之情。特别是父亲冯友兰的挽联:“是好***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更是从侧面对小弟一生的品格和命运作了全面概括。其实,文章自始自终浸泡在“我”的泪水和呼唤之中,令人揪心,这本身就是对小弟高尚人品的最好烘托和渲染。
除此之外,两篇祭文的语言也各有特色。韩愈的祭文语言朴实,抒情性较强,用助词多,还特别注重虚词的应用以增强行文的感染力,全文多处反复运用了“而”、“邪”、“也”、“矣”、“乎”等语气词。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3]抒情的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而且增强了文章顿挫有力的节奏,突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哭小弟》赞颂小弟时多处运用细腻的语言,细腻的语言有助于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用两个“不知不觉间”,来回忆小弟在事业上的进展,让读者感觉时间飞逝,但小弟在工作上的进展更快。由此,姐姐对小弟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另外,本文的语言还比较隐晦,多处运用了象征暗示笔法。这也是古代祭文所没有的特点。当写到小弟“积劳成疾”、“积郁成疾”时,作者说:“大多数人则挑起过重的担子,在崎岖的荆棘丛生的,有时是此路不通的山路上行走。”这些隐喻的内涵都是指向“那些年”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和可悲命运,指向极“左”路线长期肆虐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和罪恶。对此,作者没有正面铺张扬厉,或许是出于审美的需要,或许是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过,极“左”思潮的余热尚未散尽,还未到作者畅所欲言的时候。但不管怎样,我们应当不难感受到,滚动在文章行文中的复杂激情和潜藏在所写人事背后的深层意蕴。
总之,两篇祭文尽管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之手,但还是有颇多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把这两篇文章比照阅读,多加分析,总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2]刘燕苹.论宗璞散文的生命意识[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6).
[3]费衮.梁溪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编校:董方晓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祭十二郎文》、《哭小弟》看古今祭文情感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