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林离休后开了家公益诊所,先后救助危难病人、特困病人七百多人,减免诊疗费药费50万元。每当国内外有重大灾害发生,他总是第一个捐款,被媒体誉为“中华第一捐”。而他认为这一切都从一块假银元开始。
一
1948年9月,***太原前夕,16岁的卫生员朱玉林随部队驻扎在太原附近的一个小镇。一天,他看到一名40岁左右的干瘦男人,蹲在地上伤心地哭泣,旁边放着一副空空的担子。
朱玉林赶紧上前询问,原来,这位男人靠卖烟叶为生。昨天他用赚的钱兑换了一块银圆,可今天拿着这块银圆去进货,商行老板生气地把银圆退还给他,说这是个“闷板“(假币)。中年男人当即就蒙了,他上有老下有小,这块银圆可是他家半个月的生活费啊!绝望之下,他号啕大哭。
朱玉林也是穷苦出身,见状有种深深的同情。他怀里正好揣着一块银圆,也是他的全部“财产”。他毫不犹豫掏了出来,递给小贩说:“我这块银圆是部队刚发的津贴,你拿去用吧!”
经过再三劝说,小贩终于收下了那块银圆,连声说:“我算是遇到好人了,好人一定有好报!”
小贩走后,朱玉林把那块假银圆随手放在***上衣的左兜里。
10月5日,太原战役全面打响,攻城战斗异常惨烈,朱玉林在冲上一个高坡时,只听“当”的一声,胸中袭过一阵疼痛酥麻。
朱玉林忙滚到附近的堑壕里,掀开***装查看,***装被打透了一个洞,胸口皮肤也被震红了,却没有伤,原来是那枚假银元挡住了射来的子弹,也幸亏那枚假银元是钢板做的,如果是银做的真银元,就会被子弹打穿了。朱玉林想起小贩说的那句话:“好人一定有好报!”看来是被自己的善心救了!
二
转业后,朱玉林被分配到保定光学仪器厂,成了一名厂医。他做过多年***医,医术精湛,对患者态度又好,渐渐地,他在市内有了名气,许多人都专程跑来求医。朱玉林来者不拒。他还有下了班就骑着车子为患者免费针灸的习惯,为救助群众感到快乐。
1987年,朱玉林离休后,开办了一个公益诊所。他的诊所对***烈属、特困家庭免费送医送药,有外地的贫苦患者来就诊,他不仅分文不取,还送路费。
光是保定市周家花园52岁的居民张金花朱玉林就持续帮助了二十多年。张金花的婆婆18年前瘫痪,丈夫患尿毒症去世,张金花不但没有改嫁,还精心侍候着婆婆,拉扯两个女儿,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20年来,只要张金花来叫他,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大雨滂沱,他随叫随到,从没皱过眉。鉴于张金花家的困难情况,朱玉林经常不要她的药费,即便收药费也只要个成本钱。他对这个家庭的帮助远不限于医疗。
2008年春节前,张金花一家连包饺子的肉都买不起了。
腊月二十八,正当张金花眼泪不干地忙活时,家门被敲响了,朱玉林的老伴田秀英吃力地拎着一块肉和一桶油站在门前。田秀英笑呵呵地说:“你朱叔叔让我过来看看你!”临走前,田秀英趁张金花不备,又在她床上悄悄放了500元钱。
三
除了悬壶济世,朱玉林还成为保定市各种公益募捐的带头人。多年来直接向社会捐款四十多万元。
朱玉林说:想想那块假银圆,我认为这样活得值,做善事是我一生最大的意义。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朱玉林带头捐款;1976年唐山大地震,朱玉林把家里仅有的一袋白面捐了出去;1998年,南方发生洪涝灾害,朱玉林第一时间捐出500元,还出钱运送了一批物资,由于他在国内捐款最早,被媒体誉为“中华第一捐”。不仅如此,朱玉林逢灾必捐,近到河北涞水县山洪灾害,远到印尼海啸,他总是第一个捐款。面对媒体的采访,朱玉林总是说:“凡事总得有个带头的,大家都搭把手,灾难就过去了!”
很多人知悉朱玉林多年来乐此不疲地参与公益事业的缘由后,纷纷前来拜访,想看看朱玉林以及他那块颇具传奇色彩的假银圆。
朱玉林给来访者不厌其烦地讲述那块假银圆的来历,讲当年那次残酷的战役,然后鼓励大家多做善事。他说:“好心就会有好报,我大难不死,都是靠这一善念捡来的,所以,这辈子就下定决心做好事,帮助别人,这样才有意义。虽然做好事不一定能马上碰到我这样的好报,但肯定一辈子心里踏实、豁亮!”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