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讨了豫剧在唱腔特征、润腔艺术和吐字咬字方面的演唱特征;说明了流传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戏曲,在音乐风格、调式类型、调性变化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河南豫剧;演唱特征;唱腔
中***分类号:I23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17-02
豫剧是发源于河南省的梆子戏剧种,早期因为该剧种的伴奏音乐使用梆子来击打节奏而得名“河南梆子”。豫剧就是在继承“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而成的。
豫剧以唱腔铿锵有力、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它唱腔优美动听、各派风格各异,并且它以浓厚的地方特色、朴实亲切的艺术风貌和高超的演唱技巧,赢得河南人民以及全国人民的喜爱。豫剧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研究豫剧的演唱特征有助于把握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艺术特点及韵味,同时对我国民间地方戏曲剧种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本文以豫剧的唱腔、唱词为研究对象,探讨河南豫剧的演唱特征,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
一、豫剧的唱腔特征
唱腔是各种戏曲的主要标志,更是戏曲的核心与支撑,所谓戏曲之“曲”,即指唱腔。唱腔也是鉴别不同流派的主要标志。戏曲的唱腔贯穿整个音乐的发展,所以对于戏曲艺术的研究,唱腔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唱腔的发展带动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对整个戏曲音乐具有提携的作用。因此研究豫剧的唱腔特征,对整个豫剧的发展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豫剧的演唱既有民族唱法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其共性主要表现在演唱方法、声音与语言的紧密结合、呼吸位置的深度、情感表达的真挚等方面。民族唱法的演唱要求音调纯朴自然,即用大本嗓演唱,气沉丹田、声由情发、声情并茂,讲求唱腔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戏,因此地域性就成为豫剧唱腔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豫剧的唱腔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豫剧的地域性主要还要从它的板式结构上看。豫剧为板腔体结构,豫剧的板腔体主要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飞板等板式。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中变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为了发挥豫剧音乐更好的表现力,固定呆板的结构已被打破。现在的二八板结合了当地的多种音调和唱腔,主要用于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描写上,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唱腔本身是一个系统化、深层次的大系统,豫剧唱腔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地域性和板腔体结构上还表现在豫剧的四大派别上,流派的不断发展对豫剧的整个发展具有添砖加瓦的作用。豫剧四大流派中各流派的唱腔优美动听、风格各异,如奔放多姿的常(香玉)派唱腔、清脆婉转的马(金凤)派唱腔、淳朴甜美的闫(立品)派唱腔、深沉浑厚的崔(兰田)派唱腔。尽管她们的唱风有别、情趣各异、色彩不一,但不同的艺术风貌都有着同样强的感染力,令人迷恋陶醉,百听不厌。常派属于豫西调,代表剧目有《花木兰》、《大祭桩》、《拷红》、《人欢马叫》等;马派属于豫东调,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对花***》、《李双双》等;闫派属于祥符派,代表剧目有《秦雪梅》、《碧玉簪》、《藏舟》等;崔派属于豫西调,代表剧目有《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等。她们的唱腔都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艺术性,成为我们戏剧唱腔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二、豫剧演唱中的润腔艺术
润腔作为一种演唱技巧,据有几千年的音乐文化积淀,这种艺术形式为舞台气氛的渲染、人物形象的烘托、表现力的丰富、语言润色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润腔”是豫剧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成熟的结果,是豫剧真切的情感、朴实的语言、丰富的艺术形象以及完美的声腔高度结合的表现。在豫剧学习中,对润腔的学习一直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这是使豫剧演唱技巧得到提高的必经之路。装饰音具有美化旋律和协调音乐语言的作用,在音乐唱腔中大量装饰音的运用能使音乐更具有地方气息和生活风味,所以作曲者需要在旋律上加些装饰性的音符,来美化加工和润色旋律。在唱腔中,装饰音符的运用位置不同所起到的音乐效果也是不同的。装饰音分为曲调性装饰和字调性装饰。
曲调性装饰用主要使用倚音、滑音、顿音、颤音等。在《秦香莲》一剧中,“二公婆饿死在草堂上”一句唱腔,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兰田在这八个字的唱腔中多处使用倚音,有的根据旋律的需要出现在拖腔上,特别是“二公婆”三个字的拖腔,如果没有那些装饰音,就会感到平淡无味。在豫剧《朝阳沟》一剧中,栓宝娘的一句唱腔:“银环儿你不要,那个咳咳……”中,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高洁在演唱中“要”字的拖腔时利用滑颤音型,充分表现了栓保娘第一次见到银环儿时的激动喜悦心情。著名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豫剧《红娘》中,对“我也见他也悲伤”一句唱腔的哭颤处理,常香玉在演唱“伤”字拖腔时,使用了十小节的哭颤,无疑使得这句唱腔更达到催人断肠的感人效果。
字调性装饰使用在一字一句的叙述性音调中以及一字多音型的曲调中最前端的音符上,如豫剧《红娘》中的一句唱腔:“为你们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在这短短一句唱词中,根据唱词中字调的走向,在字的旋律音前或音上多处加入装饰音,以符合韵声的标准,起到校正音调、突出韵味的作用。
三、豫剧中吐字、咬字的特点
豫剧唱腔中的字是依据河南语言的声调、语势、语气、语调的特征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的,现在的豫剧是以河南开封一带的语言为标准音。在吐字咬字方面,常派的唱腔表现得最为突出。吐字与咬字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气息的保持、对字头的处理上以及音节的组成上。吐字主要指韵母,咬字主要在声母,在气息的保持上,扩大共鸣,使音乐优美而响亮。咬字要求字头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因此辅音的清晰,也决定着唱腔中字的清晰。
豫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唱腔吐字的基础上,准确熟练的掌握了河南地方语言的特征。她们对声腔的处理极其严格和细致,为抒发作品的情感,在语调上或高或低、节奏上时强时弱,而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唱腔风味。
参考文献:
[1]***,张永杰,白柱.河南豫剧唱腔韵味浅探[J].中国音乐学,1996(06).
[2]张红蕾.浅析河南豫剧演唱中的润腔艺术[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01).
作者简介:
吴 桐(1984-),文学学士,毕业于山东聊城大学艺术学院,现任山东东阿县一中音乐教师,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及器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