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这个词在河南方言里是个核心词,它的使用频率极高,河南人时时刻刻都在用它,犹如“贼”是东北话的标志一样,它显然成为了河南方言的标志。与普通话里的“中”相比,河南方言里“中”意义比较复杂,而且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也非常特殊。本文旨在对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用法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河南方言 “中”语法 语义
“中”在河南方言或口语里,不但有普通话里的所有用法,而且还有特殊的用法。
一、形容词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的“中”可以充当形容词,一般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肯定或积极的评价。此时,“中”位于句末,前面总要出现一个名词,构成“名+中”的结构。其意义基本上相当于“好”“行”“可以”“不错”。例如:
(1)这件衣服中。(意思相当于这件衣服好。)
(2)这姑娘模样中。(意思相当于这姑娘模样好。)
(3)这孩子口才中。 (意思相当于这孩子口才好。)
(4)小强的人品中。(意思相当于小强的人品好。)
“中”在充当形容词的时候,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形容词在句中主要做谓语和定语。但是河南方言里形容词性的“中”只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河南方言里没有“中”做定语的例子。
②、“中”能受程度副词“很”“真”修饰,一般不受“非常”修饰。能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例如:
(5)这小伙子文笔很中 。 (意思相当于 这小伙子文笔非常好。)
(6)这辆车真中。 (意思相当于这辆车非常好。)
(7)他的人品不中 ,老是猜忌别人。 (意思相当于他的人品不好,老是猜忌别人。)
有时“中”和其否定式“不中”在句子里同时出现,形成强烈的对比。如:
(8)小王的普通话不中,小张的普通话中。
③、形容词性的“中”可以作补语。例如:
(9)这小伙子太招人喜欢啦!不但长得中,而且歌唱得也中。
(意思相当于 长得好,歌唱得好)
二、动词性的“中”
河南方言里,“中”有的时候具有动词性,它隐含着一个动作,而且这个动作常常和烹饪有关。例如:
(10)妈,馍中了,都蒸了三十分钟了。
(11)小方啊,饺子中了,盛碗里吃吧!
对于不懂河南方言的人,听到这些句子肯定会摸不着头脑。此时,“中”就相当于一个动补短语。
馍中了。 意思是: 馍蒸好/蒸熟了。
饺子中了。意思是: 饺子煮好/煮熟了。
动词性的“中”具有以下语法特点:
①、“中”用于肯定句,后面往往加上一个“了”字,表示事情的完成。否定句时,“不中”前面往往有一个“还”字,后面不出现“了”。例如: 面条还不中。
②、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三、“中”与“啊”连用构成感叹句,表达一定的感彩,既可以表示喜悦之情也可以表示愤怒之情。此时“中啊”后常常带人称代词或人名。“啊”读升调。
(一)、表示喜悦之情
(12)中啊小伙子,听说你考上北大啦!
(13)中啊你,总算从媳妇熬成婆婆啦!
(14)中啊老三,比我结婚还早嘞!
(二)、表示愤怒之情
(15) 中啊你,当儿子的敢打老子了!
(16) 中啊你,小小年纪居然敢偷钱!
(17) 中啊你,翅膀硬了,不听话了!
上面六个例子里的“中啊”可以用“中呀”替换,意义相等,但“中啊”更常见些。
四、“中”与“啦”连用构成祈使句
河南方言里,表示禁止、请求意义的祈使句,常在句子的开头加上“中啦”,用来加强语气。这时,“中啦”后常常不接人称代词或人名,但也有特殊情况。 “啦”读轻声或降调。
(一) 表示禁止意义
(18) 中啦,别打啦。(19) 中啦,你们别吵架了!
(二)、表示请求意义
(20) 中啦,你把手机换给我吧。(21) 中啦,咱回家吧。
五、“中”可以用于对问话的回答
“中”用于答话中,表示肯定的回答,一般位于回答句的句首,用法同普通话中的“行,可以,好吧,嗯”。问句的内容是征求对方意见,希望对方给予肯定的回答。
如:(22)――“这件衣服借我穿穿吧?”
――“中,拿去吧。”
(23)――“周末去打台球吧?”
――“中。”
(24)――“这样装修不合理,墙要和地面的颜色协调!”
――“中,按你说嘞办!”
“中”用于回答别人时,其否定式是“不中”,一般位于回答句的句首。“不中”之后往往有明确的理由,少数无需说明“不中”的理由。
如:(25)――“你下午再来吧?”
――“不中,我下午有事,明天天吧。”
(26)――“五一节一起出去玩吧?”
――“不中,恐怕赶上我值班。”
(27)――“吃了饭再走吧?”
――“不中,我要去学校接我儿子。”
“中”用于问句中,表示征求对方意见或建议,其形式是“中不中?”,经常位于问句的句末,“中不中”的意义同普通话中的“行吗/吧?”、“可以吗/ 吧?”等,“中不中”后往往不用疑问词“吗”、“吧”等。对“中不中”的回答,肯定形式是“中”,否定形式是“不中”。
(28)――“你看这样中不中?”
――“不中,太大了!”
(29)――“把你朋友叫过来中不中?”
――“中,我给他打电话。”
问句里的“中不中?”、“中不中呢/ 呐?”也常常用其省略形式“中不?”来替换。“中不”后一般也不用疑问词。
六、“中”的重叠和连用”
(一)、两个“中”或三个“中”重叠,中间没有停顿表示非常愿意做某事或极为赞同某件事。例如:
(30)――“明天我请你吃饭。”
――“中中,正好我没钱了。”
(31)――“小张,我给你介绍个女朋友吧!”
―― “中中中,太好了。”
(二)、如果两个“中”或三个“中”连用,中间的停顿较长,这时,传达出的感情也就不太干脆利落,带有一些不耐烦的意味。“中”往往拖长音且是升调。 例如:
(32)――“张磊,你从餐厅回来时给我捎份刀削面吧!”
―― “中,中,懒死你吧。”
(33)――“你明天必须把作业交上来。”
――“中,中,中,知道了,别催了。”
(三)、用于答话中表示否定的“不中”可以连用或者重叠,其形式是“不中不中”,表示强烈的否定或者否定程度的加深。“不中不中”位于回答句的句首,用法同“不中”。
(34)――“急啥? 等等看吧!”
――“不中不中,再等就没戏了!”
(35)――你看,那笔款子能动动吗?”
――“不中不中,那是人民的血汗钱!”
“中”在河南方言或口语中具有褒义特征,有“肯定、赞扬、赞美、认可、可以、好、行、能”等特殊意义,其否定式是“不中”。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我们对河南方言里,“中”的特殊意义、用法以及它的内涵有了初步的了解。河南地处中原,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古代***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官话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南人对“中”的热爱使其在方言和口语里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1980 年5月。
[2]熙主编.《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3年8月。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在河南方言里的语法和语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