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称谓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阳处于吴方言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带,受到两大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称谓语系统。本文从结构类型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丹阳方言称谓语的特点,并探讨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丹阳方言 称谓语 结构类型 语义特征 演变趋势
称谓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生活、生产和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作用。它负载地域族群信息、文化信息与情感信息,和当地的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丹阳处于吴方言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带,受到两大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称谓语系统。本文从结构类型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丹阳方言称谓语的特点,并探讨其演变规律。
一、结构类型
丹阳方言称谓语纷繁复杂、区分细致。从结构上看,综合运用了“附加、复合、重叠和变调”四种方式。以下试作具体分析。
(一)附加式
丹阳方言中附加式亲属称谓语在形式上有前加、后加两种。常用于丹阳方言称谓的词缀主要有“老、阿、子、己”等,“老、阿”为前缀,“子、己”为后缀。如:
老丈人(岳父的父亲) 老内(内行) 老茄婆(充老的女人或小孩)
阿姆(丈夫哥哥的妻子) 阿伯(丈夫哥哥) 阿叔(丈夫弟弟)
弟子(弟弟) 舅子(妻子的弟兄)
我己(我们) 姊妹己(姐妹们)
在丹阳方言称谓语系统中,“老”与不同词根结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彩。“老内”是对在某领域有专长的人的敬重,“老茄婆”则对爱充老的女人或小孩进行嘲讽。“老”还可用于人名前表更深程度的亲热,如称姓名为“李浩”的人为“老浩”。“阿”早先用于面称,含有亲昵的感彩,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只作背称使用,且“阿”组词年轻人已很少使用,在亲属称谓语中渐渐居于次要的补充地位。“己”的用法相对特殊,可用于名词、代词后表示复数,这一点后文将具体论述。
(二)复合式
相对于汉语普通话,丹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中有两种复合形式比较特殊,一是特征词“房门”+称谓词,二是“啊”置于两个相同成分中间。
1.特征词“房门”+称谓词
特征词“房门”,与表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复合,指同宗而非嫡亲,意义和用法等同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堂”。如:
房门弟兄(堂兄弟) 房门弟子(堂弟) 房门哥哥(堂哥)
房门姊妹(堂姐妹) 房门姐姐(堂姐) 房门妹子(堂妹)
“房门”即居于同一房门之内,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古代宗法制父系社会中人们聚族而居的画面。相对于母系亲属的称谓词“表”,用于父系亲属间的“房门”更加亲切、生动,更具有鲜活的地方特色。
2.“啊”置于两个相同成分中间
在丹阳方言中,“啊”字可作助词,用在两个相同成分的中间,表泛指。例如:
(1)礼拜天把你家娘啊老子一起叫则来。(礼拜天把你爸妈一起叫来。)
(2)格许多亲啊眷弗是好东西,你以后少跟他己啰嗦。(这些亲戚不是好东西,你以后少跟他们啰嗦。)
(3)格种鬼啊怪一天到夜都弗上班。(这种不正派的人从来都不上班。)
蔡国璐《引论》最早提到:“‘啊’可以插入两个意义并列的字之间,表示一种特殊的意义。”(蔡国璐,1995)这里“娘啊老子”“亲啊戚”“鬼啊怪”中的“啊”都是连接两个相同成分的名词,表“泛指”义。这三个词的意义分别为“爸妈”“亲戚”和“不正派的人”。除了连接名词以外,“啊”还可用在两个并列的代词中间,像“你啊我”(咱们),或者两个并列的形容词中间,像“大啊小”(全家人)等。
(三)重叠式
称谓语重叠有四种方式:
AA:娘娘(姑姑) 嫚嫚(祖母)
ABB:舅嫚嫚(父亲舅母)
AAB:嫚嫚家(中老年女性) 爷爷家(中老年男性) 老老头(老年男子)
AABB:亲亲眷眷(所有亲戚) 姊姊妹妹(所有姐妹)
大多数重叠称谓语本有其词,重叠前后语词意义并无改变,只是感彩多了“亲昵”的意味。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娘娘”“嫚嫚”“舅嫚嫚”“亲亲眷眷。“娘”本指妈妈,重叠后指父亲的姐妹(普通话中“姑姑”);“嫚”是父亲的妹妹,重叠后指祖母;“舅嫚”原是母亲的嫂子,重叠后指父亲的舅母;“亲眷”即亲戚,重叠后有“亲戚多”之义,表概念的周遍,类似于“家家户户”。
(四)变调法
丹阳方言能通过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调值不仅能指称不同的对象,如“公公”,当发音为[k??55 k??24]时指丈夫的父亲,发音为[k??33 k??55]时指外祖父;还能通过声调变化区分不同的语用场合,例如“姐姐”一词发[?i52 ?i24]音时为面称,[?i55 ?i55]时则用于背称。
二、语义特征
丹阳方言称谓语的语义特征错综复杂,既受汉语普通话和相邻地区方言的影响,有其一般性,又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而保留了其特殊性。以下将从语义组合、义位网络和同义义场几个层次来具体分析。
(一)语义组合
丹阳方言称谓语中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词缀或语素,虽在普通话和其它方言中也存在,但在丹阳方言中却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语义组合功能,以下举例分析。
1.“己”“家”和“己家”
丹阳方言中有这样的用法:
(4)弗要你己拖手拖脚格,我自家走。(不要你们扶手扶脚,我自己走。)
(5)我看他家是鬼摸住头咧,做出格种事情来。(我看他们是昏了头了,做出这种事情来。)
(6)格点点生活,根本用弗着我己家磨夜作。(这点点活计,根本用不着我们晚上赶工。)
这里的“己”“家”和“己家”都能附在人称代词“我”“你”“他”之后表示复数,和普通话里的“我们”“你们”“他们”对应存在。例如:
普通话: 我们 你们 他们 咱们
丹阳话: 我己 你己 他己 咸人
我家 你家 他家 咸人己
我己家 你己家 他己家 咸人家
“己家”只可与“我、你、他”组合,使用范围有限;“己”还能出现在其他称谓词后,用“称谓词+己”格式表示复数,如“姑嫂己”“姊妹己”“弟兄己”“小汤己”“漆匠己”。“家”除以上两种用法外,当它与亲属称谓词组合时可表意义类属,指具有某种性别或年龄特征的人。如:
X X家
爷爷―爷爷家(中老年男性)
嫚嫚―嫚嫚家(中老年女性)
儿子―儿子家(男孩)
老小―老小家(男孩)
对上述称谓进行义素分析(如下表所示):
从“X”到“X家”“性别”“年龄”义素变化前后是一致的,只是“亲属关系”这一语义特征有所不同。少了它的制约,亲属称谓语带上“家”后指称范围进一步扩大。“己”“家”和“己家”的组合功能为:“己家”
2.“头”和“佬”
药罐头(常生病的人) 老实头(老实人) 二婚头(再婚的人)
打铁佬(打铁匠) 剃头佬(剃头匠) 江北佬(苏北人)
“头”和“佬”都可与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来指称具有某种特质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这些词原先的感彩大多是中性的,加上“头”或“佬”后往往会发生语义偏移,同时会伴随词性和意义的改变。例如“打铁―打铁佬”,从动词变为名词,词义带上了贬义色彩,表示对从事“打铁”这类职业的轻视。同样的,“江北佬”是对“苏北”这片地域的歧视,“二婚头”是对再婚这种行为的歧视。可见,“头”和“佬”能充当转类和变义的标记,引起语义色彩的贬义偏移。
(二)义位网络
义位是能***运用的语义单位。丹阳方言的称谓,尤其是反映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亲属称谓,具有多义位的特点。一个称谓词指向多种关系,称谓与所指称对象间形成一对多的义位网络。如“姊妹”一词有以下三种义位:①姐姐和妹妹;②兄弟姐妹的总称;③丹阳风俗中妇女哭死去的丈夫时称姊妹表明还要再嫁。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些不同的义位网络在组合上呈现出一些特点:其一,同一个义位网络能容纳亲疏关系不同的义位,既有血亲义位又有姻亲义位,如“舅五”可以指母亲的弟媳(血亲),还可以指妻子的嫂子或弟媳(姻亲);其二,部分义位网络能跨越辈分,指称上下两个不同的辈分,如“婶婶”,有些场合指叔叔的妻子,有些场合指丈夫的弟媳;其三,这种一对多的对应网络偶尔会导致文白异读,造成理解混乱,典型的例子有“姑娘”这个词。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多指未婚女子,而丹阳方言中更多情况下指的是丈夫的姐妹,它们文同义不同,由此造成了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
(三)同义义场
丹阳方言称谓语系统中存在广泛的一义多词现象,在语义体系中形成了一个个***的同义义场。
女孩―丫头 小丫头 丫头家 小*** 小***头子 细***头子
女人―女过 女过家 嫚嫚头 女佬
以表示“女孩”的同义义场为例,列表如下:
上述词例都含有共同义素“年轻女子”,只在情感色彩、亲密程度和面称与否上有细微差别。因汉民族称谓历来繁杂,讲求通过称谓辨明交际双方关系的远近亲疏、上下等级、感情态度。且汉语是意合的语言,称谓语往往带有言外之意,附加色彩丰富,由此导致了这类同义词聚的现象出现,我们在日常使用时尤其要注意区分,以免出现错乱。
三、演变趋势
丹阳方言称谓语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方言色彩的淡化和称谓观念的平等化。
(一)方言色彩的淡化
由于称谓语中广泛的一义多词现象容易在交流中导致信息不对称或误解,城乡之间、新老之间有时会出现沟通断层现象。在不断更新的言语交际中,那些同义词群中跟普通话语汇较为接近的一部分更易保留下来,其他则渐趋消亡,如“房门姐姐”“细***头子”等;方言色彩的淡化还体现在丰富的戏谑语在现在年轻人中已很少使用,如“拉弗断”(连襟) “拉弗直”(妻子的兄弟)“拉弗到”(岳父)等正逐渐消失;再是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不断普及,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许多鄙詈语如“老茄婆”“牛***精”“阿木林”等已不再使用。整体而言,丹阳方言称谓语的方言色彩逐渐淡化,称谓语向普通话靠拢。
(二)称谓的平等化
过去称谓语中存在歧视现象,包括地域歧视,如称苏北人为“江北佬”;有职业歧视,如称当兵的人为“当兵佬”,杀猪的人为“杀猪佬”;有性别歧视,像“X家娘”“X家”这类从儿称、从夫称来称呼女性。现在这种现象已得到很大改善,很多时候都直接称名。
以上只是从结构、语义和演变趋势三个方面对丹阳方言的称谓语作了简单分析,丹阳方言中还存在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尚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蔡国璐.丹阳方言词典[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丹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阳县志[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3]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吕叔湘.丹阳方言的指代[J].方言,1980,(4).
[5]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葛舒菲 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