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晏列传范文精选

史记管晏列传篇1

摘 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此文主要探究太史公将二人合写的原因,及太史公所寄寓的感情。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4-01

《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原因。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流通货物,使齐国国富兵强,而且他与百姓同好恶,顺应民心民意,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同样重视民生,办事尽心尽力,且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任齐国宰相时,“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深受百姓爱戴。

处理***事上,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利用局势,转危为安,颁布***令也顺应民心;晏婴则是与国君直言以对,或遵循法度,或斟酌而行,诸事办得合理合法。

重视民生,顺应民意是你管仲与晏婴为***上最大的共同点,也是是司马迁将二人合写的重要原因。但《管晏列传》对这一部分着墨很少,而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两人生活中的一些轶事。这是为什么呢?

(二)深层原因:太史公将管、晏二人合写以寄托难言之隐。

通观全文,主要讲了管仲与鲍叔牙相交之谊、齐桓公善用管仲,共成大业之事,以及晏婴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行为。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是借此文颂扬举贤荐能的美德,以抒发自己受腐刑之辱及得不到赏识之怨。

先看管仲,《管晏列传》中,不仅道出了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鲍叔对管仲的情谊之真:管仲贫困时,鲍叔不嫌其贫;管仲办事不利时,能看到主客观原因,并坚信管仲之才;管仲身陷囹圄时,他不仅力挽狂澜救出了管仲,还向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

鲍叔牙可贵的不仅在于能包容管仲那些与世俗观念不符的行为,还在于能理解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相信其潜能,并甘心居于其下。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伟大功业,太史公这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真是恰如其分。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也切实表达出司马迁对管鲍之交的钦羡与向往,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切肤之痛。

如果说,鲍叔与管仲是知音,那么,齐桓公和管仲则是知遇之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扶持。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且对其无比信任,管仲为了治国,向桓公要求“三归”、“反坫”,桓公都一一满足,并无任何怀疑;而管仲则报之以无比的忠心,不仅能抓住时机,转危为安,还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齐国有了管仲,称霸诸侯;管仲也是因为齐桓公,才成为万世敬仰的功臣。

再来看看晏婴,太史公先写了晏婴的经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后面侧重描述了他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事。

晏婴在路上遇见了身陷缧绁的贤人越石父,晏子立马解下马,赎回了越石父,表现出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到家后,晏子一时疏忽,没有邀请越石父进门自己就进去了,越石父严厉斥责了晏子,认为“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螺绁之中”,甚至要和他绝交。晏子不仅没有生气,还检讨了自己,向越石父诚心谢罪。呈现出了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贤臣形象。

第二件事,更加突出了晏子的形象。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仍表现得很谦恭。他的御者却甚为自得,御者的妻子感觉悲哀要求离去,御者从妻子的告诫中幡然醒悟,变得谦逊退让,勇于责己。晏子察觉到御者的变化,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大胆地推荐他出仕,为国所用。

总的来说,太史公主要写了管仲被举荐终成大业与晏婴举荐人才两件事。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武帝施以腐刑,而管仲与桓公有一箭之仇,仍被桓公重用为相,相比之下,太史公是多么生不逢时,只能感叹明君难求啊;司马迁落难之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越石父与晏子素昧平生,晏婴能以马赎出身处缧绁的越石父,这样一比,太史公可谓是痛到极致,莫可名状。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以“相知”为灵魂贯串全文,突出表现朋友之间,君臣之间,贵贱之间,主仆之间的知遇之情,以表明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之痛,深刻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汉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这才是将管晏合写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张丛林.《管晏列传》与司马迁的隐衷.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

史记管晏列传篇2

摘要: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由先秦诸子、《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君子曰”发展而来的,然而又与其不同,其内容是极其丰富与全面的,已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史评形式,为后世正史评议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史记》太史公曰史评

“太史公曰”是由先秦诸子、《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中的“君子曰”发展而来的。然而司马迁并不是完全因袭,只是借其形式而将其发展扩充为一种极为完善的史评形式,为其《史记》的写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史记》百三十篇,其中有“太史公曰”的百二十五篇,凡百三十七次。其中《太史公自序》凡四见,不计入讨论范围。纵观这百三十三次,其出现形式是极其灵活多样的。余嘉锡先生在《太史公书亡篇考》中云:“太史公以篇为卷,每卷自为起讫,即是一篇文字。其间或分或合,或叙事,或议论,本无一定之例,遇其意有感而发,更端别起,则称‘太史公曰’,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本无所谓序与赞也。”①据笔者统计“太史公曰”出现在篇首的有十三篇,六篇在表中,一篇在世家中,余六篇在列传中;在篇中的有四篇,分别为《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田单列传》、《田叔列传》;既在篇首又在篇中的仅有一篇为《滑稽列传》;既在篇首又在篇尾的有六篇,分别为《礼书》、《乐书》、《律书》、《循吏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既在篇中又在篇尾的有两篇为《管蔡世家》与《张丞相列传》。只在篇尾的有九十八篇主要分布在本纪和列传中;其余所缺的五篇为《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与《陈涉世家》。

“太史公曰”虽由“君子曰”发展而来,却与其不同。传统的“君子曰”以《左传》为例,或就事而论事,或因人而发议,所引文献无非《诗》、《书》。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其内容则是极其丰富的,先秦经书、诸子、寓言、俚语、俗语等无不作为其征引的材料来为其所论说或所叙史服务。其体例也基本完善,《左传》中“君子曰”多见于篇中或篇末,据有人统计在《左传》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中,其评论共有一百三十四条,而明言“君子曰”、“君子谓”、“君子以为”的有八十四条②。这说明它还只是一种偶发的性质,或者说是作者由于行文的需要而作出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后世史评形式的萌芽。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则几乎分布于每卷之中,且其位置也基本稳定。除表在篇首之外,其他各篇基本在篇末,由此“太史公曰”作为一种史评形式已经基本定型。然而就“太史公曰”性质的讨论历来争执不休,有人认为其为论赞形式,如刘知几在《史通・论赞》中说“《春秋左氏传》每有***,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谷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司马迁始限以篇终,各书一论”③,此为以“太史公曰”为论赞的代表,后世学者多因袭其说。而今之学者则多不以为然,如余嘉锡先生在《太史公书亡篇考》中明言“本无所谓序与赞也”,后张大可先生的《简评史记论赞》、肖黎的《关于“太史公曰”的几个问题》及金荣权的《“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等都明确表明“太史公曰”不属于论赞,但其作为一种史评形式是无可争论的事实。

就“太史公曰”的具体内容而言历来说法各异。清人牛震运在《史记评注》中说:“太史公论赞,或隐括全篇,或偏举一事,或参诸涉历所亲见,或征诸典记所参合,或于类传之中摘一人以例其余,或于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皆有深义远神,诚千古绝笔。”此将“太史公曰”的内容划分为六类,然“偏举一事”,“征诸典记所参合”或又可以归入“隐括全篇”与“于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之中,而关于司马迁所发的大量议论性文字却没有归于其中,因此不免失之偏颇。鲁实先将“太史公曰”的内容分为十个类别即:补轶史之例;记经历之例;言去取之例;述褒贬之例;明作旨之例;摘一以例其余之例;约叙传文之例;附叙之例;抒感慨之例;发议论之例。此又不免叠床架屋而失之琐碎,如“述褒贬之例”、“抒感慨之例”此都可以作为“发议论之例”中的一种,因此权衡之下,笔者认为划分为以下几类较为妥当。

一是阐明立篇之旨的,如《五帝本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④,此明言作者写《五帝本纪》的意***。又如《三代世表》:“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表明作者写作三代世表的旨意。其他如《十二诸侯年表》、《河渠书》等。

二是考辨史实的,如《周本纪》“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毕在镐东南杜中……”考其史实正误。又如《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岛岛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以今证史,考辨其实,于疑者缺而存焉。其他如《魏公子列传》等不论。

三是叙述其游历见闻的,如《齐太公世家》“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见闻而***。又如《孟尝君列传》“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以亲身经历证史料之实。此类较多余者不论。

四是述其作史材料取舍的,如《殷本纪》“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论作《殷本纪》所取之史料。又如《管晏列传》“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着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论作《管晏列传》对于史料取舍的态度。

五是补充史文之不足的,如《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补禹后之姓氏及史文中“会稽”之义。又《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菟裘氏、将梁氏、黄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其取法与上同。

六是发感慨议论的,此类可分为予于褒贬之义与假论赞而实自见两小类。前者如《孝文本纪》“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引孔子之言对文帝的***治予以褒奖;后者如《伯夷列传》“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借议论发表自己的疑问。

总之,笔者认为“太史公曰”可以看做是司马迁作史五体之外的余绪,是应使史文写作一体连贯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史评形式。其内容庞杂而精练,或引经据典,或随意阐发不拘形式,有时一篇之中涵盖各个方面,因此用任何一种单一的类别去归纳都是不合适的,只能说大体可以分做若干类别以便讨论。

注释:

①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第1版:82.

②张大可.建平史记论赞.青海社会科学,1983(6):79.

③刘知几撰,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第1版:75.

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第2版:46.(以下各条所引均出此版,不再标注页码).

史记管晏列传篇3

摘要:语文教学强调“深度体验”,为了在《史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史记的热情,并进一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来,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深度体验;史记

在高二进行《史记》选修教学的时候,学生拿到教材,首先表现出来的不是惊喜与渴望,几乎是一致的哀嚎:“要学这么多文言文啊?”似乎伟大的司马迁呕心沥血完成的《史记》,在我们学生的眼里仅仅是要背要记的令人头疼的文言文而已,这一点令我们语文教师深深叹息。如何借助教材精选的若干篇选文吸引学生感兴趣地走进那战火纷纭的“楚汉相争”,如何让学生耳濡目染倾情感受管仲和鲍叔牙的高山流水般的真情厚谊,如何让学生去学习信陵君、荆轲的国家大义……《史记》的精粹是不可胜数,如何在我们老师自己欣赏喜欢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语文教学强调“深度体验”,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来,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贯彻传统教学所强调的语文的知识性,更应该强调学生的感悟,使之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交流。阅读教学应该是读者从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

就以《管仲列传》为例,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治家,他在经济、***治、***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辅佐齐桓公确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地位。后人评价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治家兼思想家。司马迁为其列传,没有在这方面多加渲染,而是将一部分笔墨落在管鲍之交上,强调鲍子牙对自己的“知”。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重为乡***所笑”“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众人蔑视轻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传》的管、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我们教师在教授本课的时候,也许对文本挖掘到这个层次也就结束对本课的思考了,我在几届循环教学以后,再次拿起《史记》,不免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司马迁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鲍子牙对管仲理想抱负的支持,强调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治理想?他为什么没有像召忽一样尽愚忠而死,而是选择了为“***敌”卖命?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思考——管仲选择活着是为了什么?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忍辱负重,他注重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这种务实的精神的刻画,也可以印证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也就呼应了下文中记叙他“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执***策略,“上下相亲”的***治追求。

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理想又与司马迁正好相吻合,司马迁也是不以“小节”为羞,而以“文采不表于后”为耻。可以说两人都是择生践志的典型。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这份苦心孤诣有谁能懂?所以说,司马迁强调鲍子牙对管仲***治理想的理解与支持,也正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再比如,学习《淮阴侯列传》的时候,我们在赏析评价了淮阴侯的功过成败之后,不妨继续深度挖掘文本,在淮阴侯之死的问题上,谈谈萧何。

萧何,一个想做好人的管家,不得不因为领导的嫉妒而自污,变成品行不如领导的坏老头。在诱杀韩信这件事上,萧何扮演了“奸人”的角色。刘汉天下,有一半以上是韩信打下来的,这个明摆的功劳萧何应该明了。但在刘邦暗示、吕后操刀的情况下,萧何却主动助纣为虐,承担了“请君入瓮”的重任。可叹聪明一世的韩信大将***,临死前还在渴望“萧相国救我”,殊不知送他下地狱的正是这位大奸似忠的伯乐。

萧何假传圣旨招韩信进京面君,声称叛陈已被捉拿斩杀,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当韩信对加害已有觉察,托病不出时,萧何以老恩师的身份再度出场,“真挚”地对韩信说:“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韩信别人的话可以不信,单单没有怀疑有恩于己的伯乐。于是,韩信中招,自投罗网。

刘邦最忌惮属下野心,其实萧何也是最没野心的一个人。但是你要向刘邦证明自己泯灭了野心,就得表现出来。

所以通过这种“互现法”教学,借助这些历史人物的对比分析,深度挖掘,一篇篇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就更加立体丰满起来,功过是非、善恶成败都让我们叹息,我们学的是文学,谈的是做人,在领悟这些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的生存哲学的同时,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我们也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设计的物化再现过程,又是—个教学创造性活动过程。因此。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将不遗余力去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让学生爱上《史记》,爱上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史记管晏列传范文精选

学习

试论渤海高氏在北魏的变迁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试论渤海高氏在北魏的变迁,内容包括渤海高氏在南北朝的发展,渤海高氏的演化。关键词:渤海高氏;北魏;高允;高欢

学习

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为自己的梦想买单,内容包括谁为梦想买单电视剧合集,为梦想时刻准备着全文。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看到一个英气十足的女子,肩负一个大大的浅黄色行李包,有节奏地挥动着双臂,脚蹬一双滑轮,闪电般在面前疾行而过,内心忽然莫名地感动,青春

学习

威尔士王妃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威尔士王妃,内容包括威尔士王妃头衔,威尔士王妃小说。威尔士王妃/世纪婚礼

学习

人,就这么一辈子作文600字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人,就这么一辈子作文600字,内容包括人永远靠自己作文600字,人就一辈子的作文600个字叙事。人,就这么一辈子。这短短的七个字。听来简单,说来容易。但想起来却深沉无比。如果我爱谁,就要大胆告诉她。因为今日过去,就不再来。这辈

学习

浅析纪录片剪辑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纪录片剪辑,内容包括纪录片剪辑收获和不足,浅析纪录片故宫。【关键词】纪录片;剪辑

学习

美术欣赏重在领略人文之美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欣赏重在领略人文之美,内容包括美术经典赏析,美术作品意境之美。摘要:在培养学生人格的过程中,美育以它突出的形象、感情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在诸育中熠熠发光。人经过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的培养后,再加上美育,就获得了灵气

学习

节日滋补炖品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节日滋补炖品,内容包括适合春季滋补炖品,女人体虚滋补炖品。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药不能天天吃,而食需要餐餐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己动手,采用食疗的方法调养进补。

学习

孔子是道德主义吗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孔子是道德主义吗,内容包括孔子的人道主义全集,孔子道德修养经典语句。由于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信念都指向孔子,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他更

学习

函数·方程与模型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函数·方程与模型,内容包括函数与数学模型,数学函数模型和方程模型理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学习

人性之家:挪威哈尔登监狱

阅读(42)

位于挪威的哈尔登监狱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人性化的监狱。在这里,犯人可以免去脚镣手铐的禁锢,还能和狱警做朋友。这里不仅是犯人们改造自我的场所,更是享受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

学习

“像山那样思考”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像山那样思考”,内容包括像山那样思考全文解析ppt,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着狼、鹿以及其他的动物和植物,在人们的眼中,狼是凶残的动物,而且掠食群鹿,为了让鹿生存繁衍,人们按照自己的意

学习

丹阳方言称谓语探析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丹阳方言称谓语探析,内容包括丹阳界牌方言,丹阳话男孩女孩方言由来。关键词:丹阳方言称谓语结构类型语义特征演变趋势

学习

浅析《李斯列传》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李斯列传》,内容包括李斯列传全文注释,李斯列传全集。关键词:李斯列传;李斯;悲剧

学习

重读《史记·刺客列传》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重读《史记·刺客列传》,内容包括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刺客列传简评。关键词:荆轲;形象;身份错位;书生;剑客

学习

《史记》注释考订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注释考订,内容包括史记电子版注释全解,史记注释大全。关键词:行道顿兵自明蒙注释考订一、行道

学习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内容包括草原游牧文化的特点及影响,有关草原游牧生活的书籍。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虽然在一定意义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或同一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

学习

司马迁与《史记》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司马迁与《史记》,内容包括司马迁与史记,史记司马迁完整版。一、司马迁生平及写作背景

学习

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内容包括草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论草原文化。摘要:“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文化特征,草原文化的地域性;草原文化的民族性;草原文化的开放性;草原文化的多样性,凭借

学习

中国“五大镇山”史记

阅读(46)

提起“五岳”人们都知道,但是提起“五镇”,且很少有人知晓。所谓“五镇”就是和“五岳”齐名的“五大镇山”,东镇山东省临朐县沂山,南镇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西镇陕西省宝鸡市吴山,中镇山西省霍州霍山,北镇医巫闾山。医巫闾山不光是北方镇山,三皇

学习

三字经原文全文范文精选

阅读(259)

本文为您介绍三字经原文全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三字经全文13篇,三字经全文原文多少字。我的父亲读过这本启蒙读物,因他读过几天私塾,也背过《百家姓》、《杂字本》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