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培养学生人格的过程中,美育以它突出的形象、感情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在诸育中熠熠发光。人经过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的培养后,再加上美育,就获得了灵气,人的生活就会从物质世界的实际需要中跳脱出来,上升到精神世界。
关键词:人文主义 情感体验 文化体验
美术教育具有净化心灵,使人的品格变得高尚、优美的强烈力量。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美术教育的教师应通过努力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美育的人文性,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一、注重情感体验,领略艺术作品中的人性美
情感性是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如果不能用情去打动学生,那么他的行为和语言只能是苍白、无力的。
例如:《传递友情的使者――贺卡》是一堂工艺设计课,目标是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真情,笔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形象地切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的片段:舒缓的音乐,饱含情感的声音,优美的画面,浓浓的父子情,把学生带进一个爱的世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感悟了制作贺卡时丰富的思想情感,调动了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聆听与学习。在讲述技能技巧时,笔者也没有一味地讲技法和步骤,而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利用贺卡的形象、文字、色彩等因素,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比如雨伞、红叶、月季花、花瓣、木偶人体现出的诗情画意,花布头、彩色挂历纸、各色毛线点缀贺卡后形成的情趣等。教学结束后,一张张或清淡雅致、或热烈欢快、或稚趣天真、或凝重深沉的卡片被送到了老师、父母和学生手中,美术的技能技巧在有丰富情感的人文背景中鲜活起来。
利用欣赏教学进行情感体验也是一个好方法,因为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非常形象和直观。如董希文的《***大典》、罗工柳《地道战》中的爱国情,罗中立《父亲》的亲情,齐白石作品中的热爱自然之情。情感体验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心理恢复平衡,情感不断升华,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形成尊重和爱护生命及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的愿望和能力。这正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二、注重文化体验,领略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美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美洲的玛雅文化、雅典的神庙文化等,无一不说明美术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或暗含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位为人文性质,就是希望通过把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从美术作品中领会人类价值的不同取向、人类对自然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比如笔者指导学生欣赏南京的中山陵:一眼望去,气象雄伟,摄人心魂,美!但这美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首先,它是由石级一层一层地积累而成的,一层一层的石级向上延伸到顶,配上两行白墙和青色的琉璃瓦,有苍翠青山和蔚蓝天空做映衬;其次,它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国父”孙中山所赋予的伟大历史意义;第三,它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第四,它蕴含了建筑师的独特设计。于是,单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石级、白墙、青瓦,经过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组合成了一个崭新的形象。这一形象远远超越了物质材料,与人类的文化、与伟人的心灵、与建筑师的匠心、与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交汇,创造了肃穆的历史美、人文美。如此一件美术作品,使学生有了愉悦的视觉享受和丰富的视觉发现,并且萌生了更深层次的心灵发现和文化发现。
当然,美术文化体验并不只有欣赏教学,技能技巧课同样也能收到效果。比如教授《质朴的装饰形式――剪纸》,笔者在授课时的教学目标不是剪纸技巧,而是剪纸文化,即把技巧融入到一定的文化背景里,让学生了解中国剪纸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种类剪纸的特点,同时拓展了解外国剪纸文化。这样学生更多地介入了信息交流 ,共享了人类文化的资源,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通过长期的审美文化体验,学生不仅能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能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侵染,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城关镇中心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术欣赏重在领略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