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叙事文学中人物典型的塑造方法,都经历了从类型化变而为性格化再而为心理化的共同演为趋势,中国小说的演变也是如此。从性格化向心理化小说的转变,属于现代文学的艺术范围,下面只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探寻类型化至性格化的演变轨迹。
一、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
类型化典型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人物以比较纯净的形态呈现,共性对个性占有突出的优势。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单一性 即重要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这一特征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从作品的表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出于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作者毫不吝啬地将一切可能的正面美好因素全部赋予了刘备集团一方。作为集团首领的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缩影。“刘玄德携民过江”一节集中体现了他的仁爱品德,因此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度热爱。猎户刘安为了热情招待流落中的刘备,竟然瞒着刘备杀了妻子作成菜肴。可以说刘备是小说中“仁绝”的人物。刘备的***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说通过刘备形象很好的表达了人民的思想和愿望,从而也使得刘备形象具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人物形象都是某一道德品质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董卓的残暴,赵云的勇、周瑜的心胸狭窄等。《三国》中人物的个性虽然偶有闪光,如作品中也写了刘备的优柔寡断,张飞的卤莽,却旋即被共性的强光所遮掩,这些并不就是个性。其它又如关羽的义: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和义的化身。桃园中为义而盟;袁绍帐中为刘备义战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之时,闻刘备被请走,关羽义撞后园;下邳曹操大***压境时,关羽护义而降;过五关,斩六将中,关羽奉义而辞。终其一生,为义生,为义死,为忠义奋斗一辈子!
稳定性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缺少发展变化。如曹操从幼年到年老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三国演义》里讲到了曹操有一个不高雅的小字叫“阿瞒”。“阿瞒”者,类似今日之说谎精,小滑头,小痞子之类。并举了一个一直为后人指责为自小奸诈的例子――诈中风,即诬陷了叔叔,更欺骗了父亲的故事。及长,官至丞相以后,他的性格仍然是“奸”和“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属于所处时代的强势人物。虽然大家都想“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凭什么皇帝只能让姓刘的做?!”。但是曹操很聪明,他不当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成了众矢之的了,所以他活着的时候不当。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利于他来统一天下。由此,他的奸雄可见一“斑”。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主要人物特征反复出现在不同的事件中,而每次事件的环境、对象,尤其是情节的不同,这些主要特征也就能够避免雷同,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又如曹操借王后头稳***心。其它再如刘备三顾茅庐,孔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这里的数字主要指情节在相似中表现不同。同时,人物的主要特征经过反复而有特色的表现,也就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就像国画技法中的皴法那样,反复使用不同的皴法和渲染,可以使山石等表现对象具有突出的立体感和质量感。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前人的准备,使长篇小说的出现提前到封建社会中期。可是,那时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贾宝玉那样具有新兴思想萌芽的人物,当然也就缺少性格化典型的美学基础和艺术经验。而另一方面,为类型化提供的条件却全面而充分。所以,《三国演义》虽然是第一部长篇小说,却一下子达到了类型化典型的高峰,创造了一系列千古不朽的人物典型。稍晚,《水浒传》的人物典型基本上也是类型化的。
二、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过渡
《水浒传》虽然有了个性化典型的倾向,仍然是一部以类型化为主的古典小说。由于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难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作品中的绿林豪侠继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为勇和力的化身,因此具有类型化的艺术倾向。比如,因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绿林豪杰事业和绿林文化精神:“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替天行道”是梁山好汉的***治行动纲领;“以贤为能,纪律严明”是梁山好汉的组织原则。因此,《水浒传》中的人物类型表现出以下共同的特征:1、路见不平,拔刀相助。2、“仗义疏财”。3、“勇武阳刚”之气。
可是金圣叹在谈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问题时又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说明《水浒》出现了性格化人物的端倪。其表现如下: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作品既写出绿林英雄具有传奇色彩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性格的弱点和成长过程,使他们具有凡人的品格,比如《水浒》真实的展现了宋江在梁山是怎样一步步取得他的二哥地位。从而避免了因过分夸张失真,避免了像《三国演义》中“欲状刘备之仁而似伪,欲写孔明之智而近妖”的缺点。
2、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基本上是稳定不变和单一单调的,从而体现出类型化范本的特征。而《水浒传》则对此有了一定的突破。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在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其间的性格有了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再如石秀的个性中既有疾恶如仇、拼命反抗的一面,又有阅历丰富、机敏精细的一面。他的性格主调是勇敢拼命,又有许多其他的侧面。
三、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
题材的变化带来了人物塑造方法的转变。在《***》之前,其他三部小说的描写对象是帝王,英雄和神魔,所以采用的是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三国演义》是类型化人物的典范,从《水浒传》开始有了性格化的迹象,但总体上还是类型化的范围,《西游记》也是大致如此。而《***》则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
小说不再是按类型化的人物套数来配方、勾勒和演绎人物形象,好的完美无缺,坏的一无是处,而是打破了单一性格色彩“扁平人物”旧套,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福期特《小说面面观》语)。如潘金莲形象,她的性格主导一面:狠毒、刁钻、凶恶。最能体现她性格的地方,如官哥儿死后,潘金莲指桑骂槐地明指丫头暗对李瓶儿说:“***贼妇!我只说你日头常晌午,却怎的今日也有了错的时节?你斑***跌了弹――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没的倚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死了粉头――没指望了!却怎的也和我一般?”四个比喻像连珠弹一样射出,潘金莲的泼妇和发自内心的幸灾乐祸情绪,也就跃然纸上了。但小说中潘金莲的性格是多侧面的,除此之外的潘金莲,即,又聪明、还美貌,以及伶俐、敢为,此处对她痛恨不绝,彼处又让人对她爱怜同情。人物刻画显得立体透明、真实可信。
尽管如此,《***》中的人物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类型化的。在全书八百多个出场人物中,真正达到性格化人物水平的只不过十人。所以,与《红楼梦》相比,《***》在性格化人物塑造方面仍然是处于起步的阶段。但它开路先导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
四、性格化人物的最终完成
小说题材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塑造。在《红楼梦》之前,《***》不仅完成了小说题材上从英雄传奇和神魔鬼怪向市井凡人的过渡,而且也完成了小说人物从类型化逐渐向性格化人物的过渡。但《***》的人物只是注意到避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所以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多色素和丰富性,它并没有达到人物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这一重要任务是由《红楼梦》最终完成的。
《红楼梦》以贾府的家庭为背景。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除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外,最为成功的人物典型就是王熙凤。作家写黛玉、宝玉这些人,可以说较多地寄托了他的理想,比较空灵一点。但是凤姐这个人物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她的鲜活、生动,恐怕在《红楼梦》里面是数第一。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是《红楼梦》女性人物中与男性世界关联最多的人物。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她是《红楼梦》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富的一个形象。她和贾宝玉是两极。贾宝玉是最理想化的一个形象,他的许多言行,在生活当中你很难找到,但是凤姐正好是例子,她是最生活化,就是王熙凤这个人是一个有生活原型的人,王熙凤实有其人,《红楼梦》写到王熙凤的许多章节,许多地方,脂砚斋就批:像极的阿凤。有的地方说“的是阿凤口角。”就是说话,确实是阿凤的口角;有的地方说“的是阿凤身段”,身段也是生活当中阿凤的;“的是阿凤做法”。
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五辣俱全”,这样一个所谓的凤辣子,这种外在的辣和凤姐内在的欲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披着蛇蝎外衣的美女蛇,她的外表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这么漂亮的一个女性,可是她有蛇蝎的心肠。在王熙凤身上有种表现欲,非常想展才,协理宁国府是贾宝玉推荐的,她受命于混乱之际,很想有一个舞台展现一下她的才能。通过王熙凤这样一个人,家族内外的各种矛盾,都可以集中到她身上,家里不用说了,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的叔伯、妯娌、姐妹,下有那么多的仆妇、管家、丫鬟、小厮,矛盾都集中到她的身上,像在一个火山口上,所以概括在王熙凤身上的矛盾,特别具有鲜明性和尖锐性,也因为这个形象是个当家人所以王熙凤这个形象,才能够升到社会上,别的艺术形象无法承担这一作用。曹雪芹在这个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确实,王熙凤作为一个作家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形神兼备是一个被艺术升华了的精灵,在书中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在书外都是褒贬不一的,而且几乎是争论最多的一个人物。在《红楼梦》书中,上至贾母,就说她是凤辣子,下到一个小厮兴儿,说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那么就可见对王熙凤的评价,在书里面也是没有定论。这正是性格化手法的成功之处。
这个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的凤辣子对家族的衰败看得比谁都清楚,然而却将自己处于非常奇特的矛盾地位:一方面她竭力支撑贾府这座摇摇欲坠的腐朽大厦,一方面却又挖空心思动摇它的基础。最终不仅加速了贾府的灭亡,也由此淹没了自己那美丽而邪恶,并富有才干的生命。王熙凤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潘金莲的形象,但二者相较,就可以发现王熙凤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加立体,是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琳娜这样的世界一流名著人物相提并论的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