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漩涡状的星体……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是梵高内心底层最深的呐喊。而今,梵高火焰般炽烈的创作历程,在这座美术馆内再度重现。
质量兼备的梵高收藏品
阿姆斯特丹的旧市街,被半圆形的运河围绕,两旁的行道树和17-18世纪砖瓦结构的成排房屋,映在水面上,显得多彩多姿。最外圈的辛格运河沿岸有一个博物馆广场,梵高美术馆、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市立美术馆以及管弦乐闻名的音乐大楼,都凝立在这个广场的四周。
梵高美术馆内的藏品,包括梵高的油画200余件、素描550件和700多封书信等,是收藏了梵高画作最多的美术馆,凡游历阿姆斯特丹的人大多会走访这座美术馆,并得到很大的乐趣,由此可以看出梵高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望。梵高的遗作中有油画870件、素描1200件,分别收藏于巴黎的奥赛美术馆、伦敦的伦敦国立美术馆以及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等地。但是无论就质或量上都居首位的还是这座梵高美术馆,这里收藏着梵高各个时期的作品,即从初期的荷兰时期、巴黎时期、阿尔时期直至圣雷米、奥维尔时期的全部名作,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出梵高如何转变画风,并能从中追寻其火焰般的穿过旅程。美术馆建筑为地下一楼加上四楼,梵高的主要油画作品都陈列在二楼,而铅笔、黑蜡笔和钢笔画素描以及梵高和西奥搜集的浮世绘作品则陈列于三楼。四楼展出与梵高同时代的高更和罗特列克的作品。
弟弟西奥和弟媳竭尽全力创建的美术馆
梵高确立其独特的画风仅有三年时间,立志从事绘画也只有短短的十年光景,而他在37岁时就为自己的一生打上了休止符,可以说他以画家身份活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而这段期间内,在经济和精神上一直支持他的便是弟弟西奥。梵高将他作品的构思逐一写信告诉西奥,并且将构思的草***和绘画不断送给弟弟。西奥死后,他的妻子约翰娜将652封信件汇总成3卷书信集。经历24年的岁月,一直到这本书信集出版,约翰娜始终为使西奥收藏的梵高绘画得到社会承认而忙碌奔波,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整理这些书信相当困难,但是她始终坚持并耐心等待,直到出版。她认为在人们评价绘画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让大家关心梵高的人格。约翰娜充满爱情和智慧的工作,由她和西奥的儿子V.W.梵高继承下来。终于,1931年在市立美术馆内,梵高的作品成为常设展品展出。从此以后,梵高终于得到应有的评价,1960年还成立了梵高财团。1973年梵高美术馆开馆,梵高的绘画终于被汇集起来且常年展出。
镇馆之宝《向日葵》
文森・梵高
将严冬的《向日葵》献给最亲爱的朋友
梵高在巴黎画过四幅表现“向日葵”的主题,后来在阿尔画过7幅,共计11幅。在梵高美术馆展出的这一幅《向日葵》,是1889年1月在阿尔画的。令人惊讶的是,只画眼前事物的梵高,是在严冬时节描绘此画,而且,即使是在温暖的法国南部,严冬里也不会有向日葵盛开。实际上,他在这个时期画向日葵是有原因的。那是在他画向日葵5个月以前的事:梵高曾经受到日本浮世绘鲜明色彩的感染,他渴望看见南方强烈的阳光,于是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他想在这里创建“南方画室”。
梵高一心想建立一个理想的“艺术家之家”(即“友人之家”),但是,尽管他的想法发自内心并充满热情,艺术家们的反应却相当冷淡,没有谁愿意前来参加。这次,只有高更应邀准备前来。深受感动的梵高怀着最崇敬的心情,决定为了高更,用一打向日葵绘画将自己居住的“黄屋”装饰起来。他为了将自己最喜爱的向日葵赠送给最亲爱的朋友,不分昼夜,埋头创作。可是夏季转眼就过去了,当高更到来时,梵高只画出四幅《向日葵》,而未能完成当初预期的目标。
然而,梵高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与高更共同生活两个月后,两人便不欢而散。在梵高的“割耳事件”发生后,高更返回巴黎。梵高从那次患上周期性神经病,以后屡屡发作。严冬季节来临了,梵高孤单一人,他以描摹自己的《向日葵》度日。三幅复制品完成后,他打算把它们赠送给高更。因为当他们共同生活最融洽之时,高更曾以赞扬的口吻道:“对,这才是花。”
在孤独和失意中,梵高继续绘制他准备献给最亲爱朋友的《向日葵》,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都坚持画完。然而,始终未能交给高更。此后,梵高忍耐不住精神病发作的痛苦,住进了圣雷米精神病院。此后,当梵高头脑清醒时,他总是迷恋着《向日葵》的创作,一直到他的生命被永远打上休止符为止。深蕴梵高人生愿望的《向日葵》
仅用绚丽的黄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可是梵高为什么会对这种花如此执着?原来,梵高集中精神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对于渴望鲜明色彩的梵高来说,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阳光又象征爱情,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坚持使用黄色的用意。
梵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可以说,他所描绘的并不像观赏用的花一样精美细致,他视这种深深扎根于土地、生命力极强的花为“农民的花”。他不是将它当作花,而是当作肖像来描绘。向日葵一如以前描绘的农民,其千姿百态,让他感受到生命力与善良的心。
姑且不论在巴黎时期的创作,在阿姆斯特丹的7幅《向日葵》,可以说特别深切地表现了梵高的愿望。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12株和14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如果包括花蕾,应该是14株和15株)。他从前特别迷恋12和14这两个数字,例如在高更来到阿尔时,他甚至想一次凑齐12把椅子。
的确,梵高曾经立志当牧师,所以不难想象他想以“12”这样的数字来表现基督12使徒的意***。也因此,梵高将“南方画室”(又称“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将他们比作向日葵,再加上高更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画在花瓶中共同生活……他理想中的“友人之家”,大概就是“神和12使徒”的形象吧!另外,从他在黄色花瓶上的签名以及在“南方画室”阿尔的“黄屋”,均可以证明梵高就是依照这样的信条来绘制《向日葵》的。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
1987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59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后来,梵高的作品《鸢尾花》和《迦赛医生像》分别以73亿及127亿日元卖出。可是,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400法郎而已。梵高死后不久,其作品评价渐渐提高,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为一流画家。当时报刊上出现许多回顾评论他的文章,也纷纷举办梵高
绘画的回顾展览。随后非常懂得欣赏梵高画作的画材商唐基老爹,开始出售梵高的画,有趣的是据说当时唐基老爹只有《向日葵》和《鸢尾花》两幅没有售出。
欣赏梵高不同时期的作品
在梵高美术馆内,中央挑高大厅顶部为宽敞明亮的玻璃窗,使馆内光线柔和自然,未加装饰的朴素空间充满寂静气氛,使人很想与火焰般的画家梵高对话。由于建筑物不大,如果快的话,一小时就能遍览馆内全部展品,然而,这里收藏的许多画,都满蕴这梵高的人生哲学及情感波动,如果想充裕地欣赏他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便需要有效率地安排参观路线。
进馆之后,首先从一楼大厅直接上二楼。在上楼梯处陈列着梵高在荷兰时期的作品。立志要当传教土的梵高,其初期绘画充满一心摸索宗教的热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尊敬。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吃马铃薯的人》,描绘灯下农民用餐的情景。从这里向右转,便是巴黎时期的展览室。眼前突然出现大片鲜明的色彩,这种新的技法和色彩,反映出梵高全新的领悟。《自画像》以宛如光在跳动似的有节奏的笔触表现出来,据说是与印象派画家交流的结果。另外,在摹写浮世绘作品的《日本情趣:梅花(模仿广重)》、《日本情趣:花魁(模仿英泉)》等画中,也可以看出梵高和日本绘画的关系。
紧接巴黎时期的是《阿尔及利亚的士兵(半身像)》和《梵高的卧室》等色彩鲜艳的阿尔时期作品。在T字形突出的角落,陈列着象征这个时期的《向日葵》、《高更的椅子》及《黄屋》等画作。梵高总是憧憬着与高更在一起的“艺术家的共同生活”,从他为了装饰画室所创作的《向日葵》系列作品,以及为了共同生活而租借的黄屋上,都可看到象征光与爱的黄系,而当时在法国南部生活充实的梵高,似乎正在眼前。这个时期梵高的书信中,增添了日本人的观点――“珍惜四季的变化,自己要像花一样在大自然中生活。”在《夕阳下的播种者》和《在阿尔看到开花的果树园》这两幅画中,似乎就反映了梵高向往东方的思想。
在这一幸福时期过后,梵高完全改变了画风,绘画中充满激烈的感情。好像燃烧般的丝柏树和滚滚翻卷的麦田,是他在圣雷米精神病院和奥维尔时期的象征。反映这位火焰人生活最后一章的是《天空布满乌云的麦田》和《有乌鸦的麦田》,从其中似乎能听见如刀刺胸膛所发出的裸尖叫声。梵高的书信及其他印象派作品
如果有时间的话,3楼的素描绝对不能错过,那里有用铅笔和那笔稳健画出的农夫侧脸和妇女,还有画的素描等,节奏明快,笔法新颖,均按时间顺序和主题陈列,直接传达出梵高对绘画倾注的热情。如果再往上一楼,便可看到罗特列克和高更画的梵高肖像画,以及贝纳的代表作和马奈的素描等,由此可知梵高当时绘画的背景。最后可回到一楼浏览一下***书室,此处收藏的梵高书信集和制成缩影影片的书信,会使您更深刻地理解梵高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