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成名作。年仅26岁的他,在巴黎偶然接触到梵高的绘画,被梵高辉煌的作品和悲惨的经历所震撼,于是背起行囊,走遍欧洲,拜访梵高的亲友,寻找有关梵高的第一手资料。他住过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法国南部阿尔的田野上,感受梵高视野里的一切……接下来,在几近迷狂的状态下,四易其稿,写成《渴望生活——梵高传》。在此后三年中,书稿被美国17家大出版社一一拒绝。因为那时美国经济处于萧条时期,而荷兰画家梵高默默无闻。后来书稿由英国的一家小出版社勉强印了5000册。《渴望生活——梵高传》至今已被翻译成80多种文字,感动着世界各地的亿万读者。
欧文·斯通以过人的勇气和对艺术的热爱,把尚不被世人所知的梵高执著而忠实地表现出来。多年后他说:“是温森特的身世打动了读者,我只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它。”敏锐、勇气、热爱、执著、诚恳,置身于艰巨的写作中,隐藏于天才的光芒后,这是一个优秀的传记作家所应具备的品质。欧文·斯通一生创作了25部传记小说,传主包括杰克·伦敦、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文化名人。《渴望生活——梵高传》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温森特·梵高,青年时代在研习绘画的同时,还曾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等,接受正规的教育,家人希望他成为一名牧师,因为梵高家族每一代总有个从事神职的人。面对人生之路的多种选择,是做牧师还是做教师、书商、画商?(当时梵高家族有一些人是欧洲艺术界很有名望的画商)梵高曾问教士曼德斯:“一个年轻人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抉择是不是正确的呢?”这位对他很有影响的教士回答:“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如果保持这种品格,无论做什么,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出来……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无疑,后来梵高充分地表现出了他内心的一切。
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的弟弟提奥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唯一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梵高坚定和持久的支持的人。提奥23岁就已是巴黎出色的画商,能辨识出梵高艺术作品的罕见品质。梵高在世期间,画界拒绝他,世俗的人不理解他,他没有收入,居无定所,病困交加,而提奥一直给予他温暖的支持。他们二人交谈时,梵高曾说:“我之所以在别的工作上一再失败,其原因就在于我天生就不适合干那些事。现在我可找到了这件永远不会失败的工作。啊,提奥,牢门总算打开了,你就是这个来为我打开大门的人!”
由于梵高经常在饥饿中无限度地作画、奔波,内心情感经常跌宕起伏,他健壮的身体过早地出现了一些状况。最纠缠他的是癫痫,在癫痫发作失去理智的时刻,他曾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由于他不愿给世人带来负担等原因,年仅37岁的他,在癫痫还没有摧毁他头脑的时候,选择了开***自杀。数月后,提奥也辞世。
【选评】
《吃土豆的人》
德格鲁特家以土豆为主食。他们在吃晚饭时才喝上一杯清咖啡,也许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片咸肉。他们种土豆、挖土豆、吃土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每晚他(温森特)都回到德格鲁特家去。他在那里一直干到他们一家困得再也坐不住了为止。每晚他都在色彩的配合、明暗的调配和比例的调整方面进行新的尝试,然而翌日的白天他却发现他的目的没有达到,作品还是不完美。
……这些天他没日没夜地干,时常连饭也不吃。他靠着精神的力量维持着生命。……这是他最后的一个机会,明天一早他就要永远地离开布拉邦特了。(这里的村民由于对他误解,掀起敌对的浪潮,他得离开此地。)
他工作了好几个钟头。德格鲁特一家对他是理解的,所以他们在晚饭后依然留在桌旁……到10点钟时,德格鲁特一家全都快睡着了,而温森特也已把精力耗尽了。为了这幅油画他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于是,他收起画具,吻过斯蒂恩,告别了她的一家。在漆黑的夜色中,他拖着疲乏的脚步走回家来。
在画室里,他把油画放在椅子上,点燃了烟斗,站在那里凝神注视着自己的作品。整个搞错了,它缺少了什么,那种内在的精神不在上面。啊,他又失败了。在布拉邦特两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正像在布鲁塞尔时皮特告诫他的,他离模特儿太近了,因此无法掌握透视比例,他一直是按照自然来作画的,现在他则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他把整个画面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画上面有肮脏的亚麻桌布和熏黑的墙,那盏吊灯挂在粗陋的檩梁上,斯蒂恩给父亲端来煮土豆,母亲在倒清咖啡,哥哥把杯子端到嘴边,而在他们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太阳升起来了,一道阳光照进储藏室的窗子。温森特从椅子上站起身,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他注视着自己的作品。他笑了。……他终于把它画出来了。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点评:梵高认为,上流社会的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他对这个阶层不感兴趣。他喜欢到底层贫困的人群中寻找绘画素材,他对干力气活的农民、矿工以及被生活蹂躏的女性,有着天然的怜爱。他自己也和他们一样,穷困潦倒,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他的那些杰作都是这样不舍昼夜一遍又一遍地研磨出来的。要表现一个艺术家,必须深入到他狂热不懈的创作过程中,让读者了解到他的那些作品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传记作者还需准确有力地表达出那些作品的精神及艺术价值。)
《向南,向南,向着太阳》《阿尔》《奥维尔》
“提奥,我需要太阳。我需要那种炎热非常、威力无比的太阳。整个冬天,我感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在把我向南方吸引。”……巴黎曾使温森特感到兴奋。他喝下了太多的苦艾酒,吸了太多的烟,参加了太多的群体活动。他被塞得满满的。他迫切地希望离开,独自去某个安静的地方,在那儿他可以把那充沛汹涌的精力倾注到他的本行工作上。
在巴黎,他过着有保障的生活,有友谊,有爱。在提奥那里,永远有个为他准备好的温暖舒适的家。……他知道,只要他一离开巴黎,麻烦事就来了。离开了提奥,他的生活费就安排不好,他就得有一半的时间勒紧肚皮过日子。
(点评:在艺术之都巴黎,提奥领他见识了印象派画家德加、马奈等人的绘画,经历了这场必要的冲击之后,梵高还是选择了适于艺术的孤独生活。天才要的不是常人的生活,他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创造的力量,那才是他的生命。)
阿尔人对温森特敬而远之。他们看见他日出之前就背着沉重的画架跑出城去,头上从不戴帽子,下巴急切地伸向前方,眼睛带着一种狂热兴奋的神情。他们看见他回来时,脸上的两眼像两个冒火的洞,头顶红得像没有皮的鲜肉,腋下夹着一幅未干的油画,而且自己跟自己打着手势。于是,城里人给他起了个名字——“伏热”(红头发的疯子)。
(点评:从周围人的眼睛里、他们对待这个人的态度中,表现梵高对艺术罕见的迷恋;生动的肖像描写,传神地再现了天才的精神气质。)
他从不戴帽子。烈日慢慢地把他头顶上的头发晒秃了。当他夜间躺在小旅店的铜架床上时,他觉得自己的头就像装在一个火球里一样。阳光把他照得眼花缭乱。他分不清田野的绿色和天空的蓝色。但是,当他回到旅店时,他却发现,那幅油画不知怎么竟然把大自然的灿烂辉煌摹写下来了。
(点评:梵高在阿尔的烈阳和狂风里,迎向他创作的顶峰。他最著名的作品——金黄的“向日葵”系列、神秘的“黄房子”系列、明亮的“麦田”系列以及割掉耳朵的“自画像”等,都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然而等到下次发作控制了我……我可能连自杀都做不到了……”(画完《麦田上的乌鸦》的次日下午)他把左轮手***压在自己的腹部,扣动扳机。他倒下去了,把脸埋在田野上肥沃而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泥土之中,像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土,正在返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点评:天才总是这样,如流星一样划过,留下伟大的璀璨无比的美,丰富万众的精神世界。作者的文笔极其漂亮,整部作品,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言行,还是描述、分析,都能迅美地传达天才的魂。)
(以上选文出自[美国]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括号内楷体部分均为本文作者注释,选文略有整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读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