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这个悲剧源于荆轲的身份错位:他本是书生,历史却安排他在关键时刻去做了行刺秦王的剑客。
关键词:荆轲;形象;身份错位;书生;剑客
两千两百多年前,易水河畔,在众人的目光中,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后,荆轲转身离去。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剑客,少了一个书生。
《史记·刺客列传》中,太史公用浓墨重彩,饱含深情地将荆轲的故事为后人书写。虽然文中有提及荆轲喜欢击剑,但成为一个“勇士”,一个执行刺杀任务的剑客,本就非他所愿。不想成为一个剑客,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最后偏偏就是作为一个行刺失败的剑客被推到了历史的幕前。实际上,在整个刺秦事件中,荆轲并非义无反顾、视死如归,而完全是被逼的。那么,荆轲又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了行刺秦王的不归路呢?
荆轲流落到燕国时,处士田光先生“知其非庸人”,[1]因此很是善待他。后来,田光先生以自杀的方式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荆轲只好诚如所言“急过太子”。太子丹以命相托,荆轲当场拒绝。然而,太子丹又“前顿首,固请毋让”,还要荆轲作出许诺。荆轲迫不得已,只能应承。在得到荆轲的许诺后,太子丹立马给予荆轲尊位豪宅,每天送去奇珍异宝、车骑美女,好叫荆轲欲罢不能。荆轲的迫不得已,又从何谈起呢?太子丹把“国家最高机密”告诉田光先生后,告诫他不要外泄,田光用自刎来明志。而如今太子丹又将其告诉了荆轲,荆轲敢不接受吗?换句话说,荆轲去行刺秦王可能会死,但不去行刺秦王则必定会死,因泄露“国家最高机密”罪而死。从荆轲被太子丹选中去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那一刻起,荆轲就已经身不由己。去刺杀秦王实属无奈之举。已享受了太子丹的最高规格待遇很久,“荆轲未有行意”。然而此时,秦***大举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十分恐惧。于是太子丹又拐弯抹角地对荆轲说;“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推托没有信物,没法使“秦王说见”。他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了樊於期,就故意给太子丹出难题。如果樊於期不是那般刚烈无比,不肯献出自己的人头,荆轲则无法成行。可谁曾想,樊於期偏偏也是个知恩***报的主儿,也用死来明志,这无疑是把荆轲往刺秦的道路上又向前猛推了一把。太子丹给荆轲准备好利刃、挑选好副手,可是直到日暮西山,仍不见荆轲有半点儿动静。太子丹便用怀疑的口吻说:“荆轲,你还愿意去么?不然干脆就派你的副手秦舞阳去算了。”这下,荆轲生气了,“如今太子既然责怪我迟迟不出发”,不过“何必要太子您来催促我”,“请辞决矣”,遂发。易水河边,太子丹及众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士皆垂泪涕泣”。然则,人群之中没人懂得荆轲的孤独心事,除了他——高渐离。这是一次生离死别,谁都明白前路的吉凶与祸福。可事已至此,再无回头的可能。
然而,就在秦王殿上那神秘而短暂的几分钟里,历史作出了令人难解的决定:荆柯刺秦失败,留给后人两千多年的长叹。如若当时荆轲能将刺向秦王的匕首再往前送出三寸,中国的历史将可能从此改写。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2]认为剑术不精是刺秦失败的直接原因。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荆轲死了,不过非为知己者死。若是知己,当坦诚以待,心心相印,甚至是生死契阔。然而,太子丹并非荆轲的知己。相反,太子丹对荆轲一再地怀疑。太子丹在给荆轲交代任务时说,“如果你能做到像曹沫兵不血刃逼迫齐桓公退让一样,那么最好,此为上策;如果做不到,就趁机杀了秦王。”这是对荆轲能力的怀疑。过了许久,荆轲似乎仍没有动静。太子丹心里开始打鼓,怀疑荆轲反悔了,于是有拐弯抹角地催荆轲出发。当太子丹早已为荆轲将武器和助手都配备好,荆轲还是没有成行。太子丹第二次去催促荆轲。因为太子丹从未在心里真正地信任荆轲。然而,荆轲之所以还是没有成行,是因为他在等一位远方的朋友一块儿去,以确保能兵不血刃完成任务,做到太子丹希望的“大善”。荆轲说,“往而不返者,竖子也”,既然接受了任务,就要力求漂亮、完美。可以说,太子丹实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当那决定历史命运包括荆轲命运的一瞬间逝去,荆轲只能“笑”,苦笑,笑自己太傻。可荆轲“骂”的又是谁呢?应该不是秦王。
太子丹不懂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之道算是刺秦失败的又一原因吧。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荆轲的祖上原是齐国人,后迁徙到卫国。不久,卫亡,荆轲又到了燕国。起初在燕国,大家称他“庆卿”,而燕国人却错叫他为“荆卿”。错就错了吧!他深知自己只不过是个流亡异国的他乡之客,身如浮萍,又何必再去计较姓氏的对与错呢?在榆次时,“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不计较——“驾而去榆次”;在邯郸时,与鲁句践为争道而搏,“鲁句践怒而叱之”,不计较——“默而逃去”。其实,荆轲身上绝不少果敢、胆量、孔武,甚至是凶猛。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激昂,危机四伏的秦王殿上的临危不惧、镇定从容,***穷匕首现后的拼死逐秦王,这是何等的勇敢与胆识!但他不愿逞匹夫之用,为一时之快,去做暴虎冯河、草率舍生之流。因为他懂得大丈夫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更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荆轲此举不由得让人想起很多年之后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不去争一时之长短,这不是懦弱,不是胆小,更不是无能。相反,它乃是好谋老成者才有的大韬略大气度。文中两次提到荆轲“好读书”“为人深沉好书”。他所结交的都是一些贤士、豪杰以及年高德望的长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荆轲所追求的用世之道当是“纵横之术”,而非剑术;他所追寻的应该是苏秦、张仪等人的足迹,而非专诸、聂***之后尘。荆轲曾“以术说卫元君”,不过可惜“卫元君不用”。他也逃不过千古以来多少书生怀才不遇的共同命运。荆轲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做不到全然的不计较。到燕国后,荆轲混迹于市井之中,每日与一群嗜酒之徒交游、滥饮。只有这样,他才能暂时放下心中的壮志,去享受一个平凡的生命该有的快乐,也才能暂时忘却心头的痛苦。多少沧桑岁月,多少颠沛流离,在与高渐离“你击筑来,我和歌”的相乐中,一下子全都涌上心头,化作一场旁若无人的抱头痛哭。“荆轲虽游于酒人乎”,但他还是抛却不了自己的身份,一个满腹经纶、善“纵横之术”的书生。鲁句践后来听闻了荆轲去刺杀秦王这件事,感到惋惜,“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太子丹却错将荆轲当成能“日行千里,朝发夕至”的士人披,让他去担当维系一国存亡的重任,指望借此力挽狂澜,又岂有不失败之理?
刺秦失败了。古人有云,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荆轲算是英雄吗?刺秦是义举,是大义之举,是知恩***报之举。因为田光先生的知遇,荆轲走到了太子丹的面前;因为太子丹的厚待,荆轲站到了秦王的殿上。太子丹虽不能称为荆轲的知己,但毕竟,“食君禄,当为君分忧”。再者,既然接受了任务,就得讲诚信,重然诺,力求做到最好。刺秦是壮举,悲壮之举。已然清晰地看见了道路尽头的凶险与可怖,但他还是依然前行。荆轲手中的那把匕首,刺向的不是秦王,是命运,是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的命运。为了那千分之一生还的渺茫希望,荆轲仍想奋力一搏。所以,荆轲是英雄,是舍身取义的英雄,是敢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无论刺秦是义举还是壮举,都可以说,是刺秦成就了荆轲的历史英名。他成了英雄。但刺秦是被逼的。荆轲不要做英雄,不要忍受在历史星空中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寂寞。时至今日,荆轲的魂灵当仍在大呼:“我是个书生,不是剑客!”而当书生成为剑客,一个历史的悲剧也就诞生了。
荆轲,一个生不逢时,才无所用的书生,给了上苍他的全部所有:一生坎坷;略感欣慰的是,上苍也终于应了他的全部所求:一位朋友。士为知己者死,是一种太高的奢求。因此,可以想见,高渐离死时,当是含笑的。
注释: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6(2008重印):516-520.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40.
刘浪,重庆石柱民族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重读《史记·刺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