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人类的商品交换经历了物物交易、货币交易,进而步入了信用交易的时代,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资信等级评级和征信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参与开展资信等级评级业务,是支持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维护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的需要,是完善自身金融服务、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一、资信评级业务的重要作用
1、揭示市场主体和信用工具的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专业的资信评级服务,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披露各市场主体和信用工具的资信、风险状况,消除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主体投资和交易的决策效率。
2、构建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奠定市场经济运行的信用基础。市场化运作的资信评级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市场微观主体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市场主体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增强全社会的信用观念,树立诚信守约的道德规范,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3、提供市场主体投资、交易和信用风险管理所必需的信用信息和量化评估的支持。各市场主体根据资信评级结果实施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及合理使用各种信用工具等信用管理方式,控制信用风险,开拓市场。
4、协助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专业化的资信评级服务,为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管理提供支持;为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从而确保规范的市场信用关系和良好的信用环境,实现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5、综合治理信用秩序的重要措施,促进经济发展。资信评级服务与国家法律、***府监督共同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多层次的信用信息沟通环境和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地矫正和控制市场主体各种失信行为,由此促进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的发展,从而扩大投资、消费和国际贸易,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拉动经济增长。
二、当前我国资信评级业务现状
1、资信评级市场概况。当前我国资信评级市场主要集中在两个子市场: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和证券资信评级市场。企业评级的对象主要是银行内部评级级别较高的贷款企业,但各类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租赁公司、财务公司、银行内部评级级别较低的工商企业以及其他咨询类企业尚未进入评级范围。证券评级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债券,其他证券如股票、***府债券、商业票据等也尚未进入评级范畴。
2、资信评级市场的供给。当前国内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能够开展资信评级业务的机构有50家左右,其中具备债券评级资格的机构有9家,包括中诚信、长城、大公等公司,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机构也只有这9家。从国际资信评级业发展的历程看,一个成熟市场内的资信评级机构不会超过3、4家,大部分评级机构将被淘汰出局。
此外,国外著名评级机构目前只是与国内评级机构进行合作,如大公与穆迪的合作主要是技术、培训方面的合作。由于不熟悉中国国情、缺乏中国企业数据库等原因,他们实际上尚未涉足国内评级市场。当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外资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国际著名评级机构以适当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将不可避免。国际评级机构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优势进入国内评级业务市场,并将占据高端评级市场作为其主攻目标。
3、资信评级市场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信用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对资信评级的潜在意愿不强;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证券种类少、规模小,特别是与评级直接相关的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如1999年无企业债发行,2000年仅批了7个发债主体共89亿元。债券评级市场僧多粥少。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评出的资信等级本身缺乏公信,难以为市场接受,从而导致了市场对资信评级业务的现实需求不大,资信评级市场需求小于供给,而低品质的供给,又压抑限制了需求的健康发展。
4、评级市场供求的深层次关系。由于我国处于信用缺损状态,从表面上看,企业评级市场难以启动,但事实上,我国当前资信评级产品的供求处于结构性供不应求状态。因为,越是信用缺损的市场,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就越高,企业和投资者就越需要特定的工具判断交易和投资对象的资信状况;同时,优质企业也希望通过可信的方式告知社会自身的优良信誉--只有权威性的资信评级产品才能满足这种需求,但目前国内评级机构尚无力承担这一角色,即高层次的资信产品需求与低质量的资信产品供给不匹配。
随着我国信用制度的完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融资的进程加快,优质企业巨大的资信状况希望由公信力强的中介机构予以充分、透明披露的潜在需求将会被激活;同时,证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近期渐显活跃,也将出现对资信评级业务的现实需求。如2001年市场发行了5家企业总额114亿元的企业债券,占当年直接融资总额的12%,比上年增长28%。可见,无论是企业资信评级,还是债券评级,市场对资信评级业务将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满足这种需求必须要有权威性的评级机构,提供权威性的资信评级产品。
三、商业银行参与开展资信评级业务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
如前所述,由于商业银行的交易对象是各类企业与个人,主要从事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借贷业务,归集了丰富的社会信用数据与评价信用的体系及其经验,从中、外资信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看,商业银行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主体与资信评价的权威机构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参与社会资信评级业务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我国信用制度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
第
一、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信用制度建设。2001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要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2002年,******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力争尽快取得成效,并且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相关的立法和组织工作。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资信评级业务,将会拥有良好的***策环境而获得发展。
第
二、社会各阶层对资信评级和征信产品存在广泛的潜在需求。市场经济下,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府的监管以及个人、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都要依托充分的信用信息进行决策,从而对资信评级业务的需求日益增大。
第
三、我国高层次的资信评级和征信产品供给不足。当前我国资信评级业发育程度较低,资信评级产品供给质量不高、深度不够,资信产品的供求处于结构性供不应求状态。商业银行开办资信评级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先发优势。
第
四、***府监管部门允许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办资信评级业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资信评级业务属于商业银行可以开办的适应于备案制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开办资信评级业务具有法规依据。
第
五、商业银行具有开办资信评级业务的丰富资源,使得其有条件,在相对较高的起点上从事资信评级业务。
第
六、资信评级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得益彰。资信评级业务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拓展新领域、寻找新客户,提供资信评级的信息支持,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网络、数据库、客户等资源可以由资信评级业务进行多层次地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构建资信评级业务的发展基础,形成资信评级业务的客户群体、收入来源和竞争手段。
四、商业银行开展资信评级业务的切入点和对策措施
当前商业银行开展资信业务的市场切入点应是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整合,通过资本纽带和技术、信息的战略性合作迅速提升业务品牌,形成竞争能力,全力建立与拓展评级市场,从而较快地产生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同时,要密切关注中国***府及主管部门对建立信用制度、发展上市公司与企业债券资信评级的***策导向,积极申请业务资质;努力寻求贷款资产证券化中的评级业务商机;向银行和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咨询。
商业银行在拓展市场化资信评级业务中,应注意研究解决以下若干问题:
一要深入研究资信评级和征信行业市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规律、经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积极探索商业银行资信评级业务的改革措施、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权威机构。
二要积极参与国家指导下的行业管理,配合介入国家资信评级和征信业的制度、法规、规划、行业标准的拟定工作。建立健全全国资信评级和征信业协会,以及全国性信用数据库。完整的资信数据库是满足资信评级业务需要的关键。要建立信用信息齐全、信息处理能力强的资信数据库,也可与各级、各地***府有关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的数据库。
三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如制定业务操作规程、风险管理制度、信用信息的资信评级报告的保密和制度、岗位责任制、专业岗位任职资格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重要的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员工培训计划,通过在职学习、脱产学习和国外培训,培养评级分析人员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执业操守,建设一流的评估队伍。积极吸引业界高层次人才。组织评级人员参加资信评级师及有关的专业资格考核,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四要设计并完善具有市场公信力的资信评级指标体系。先进、科学的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是确保资信评级和征信产品准确性和权威性的基础。积极与国际著名资信评级和征信公司合作,借鉴国际最先进的信用评级与管理技术,设计出市场领先水平的科学的评级方法、指标体系和评级程序。
五要建立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协调的资信评级业务营销和操作机制。充分依托商业银行庞大的机构网络、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强大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优势,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资信评级业务推介和营销网络。要正确管理好局部与全局、市场机制与行***管理、企业竞争与行业规范等关系,促进我国资信评级业务的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商业银行资信评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