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广阔,虽然普通话作为各地区、各民族的通用语言,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语言尚存在较强的地域性。这既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也深刻彰显我国文化的包容性。本文将从音韵学的角度对山东省淄博市的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分析比较。
一、淄博方言与普通话的语言现象对比
山东省有一百多个县市,均属于官话大区,各地方言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淄博市属于冀鲁官话区,几乎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城市内,不同区的人说的话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腔调。淄博方言区处于冀鲁官话区和胶辽官话区的过渡地带,因此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代表方言。淄博方言(下文简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都有体现,下面仅就常出现的例子从语音(声母、韵母)方面做总结(括号中为方言中的发音),并分析其原因。
声母存在差异的字:人(ín)、牛(ióu(零声母))、耳(lě)、煎(biàn)、上(hàng)、惹(iě)、堆(zuī)、里(lái/ní)、唬(wú)。
韵母存在差异的字:鹅、合、咳、渴、个、恶、歌、可、吆喝(uo),喝水(渴、磕)(a)、客(ei),药、脚(üe),麦、白、拍、摔、窄(ei),卜(ei)、窟(uo)、薄荷(e)、崖(ie)、嗽(uo)、做(u)、寻(in)、琢(ei)、理(e)、着凉(uo),矮、挨(ie),没(u)、么(u),忒、累(uei),和你(ang)、还(an)、我/俺(ngan),你、咱(en),自己(ia/ie)、点(iai/ai)、吱(u)、里(ai)、谁(ei)。
声母和韵母均存在差异的字:松(xiong)、责(zhei)、册(chei)。
二、淄博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规律及总结
下面来看一下上述这些例子在《方言调查字表》(下文简称《字表》)中的位置及总结:
(1)人――臻摄,阳声韵,开口,三等,日母字。
牛――流摄,开口,三等,疑母字。
惹――假摄,开口,三等,日母字。
在普通话中声母为n或r,日母字,一般都转为零声母字,且带有i这个韵头。例如,上面几个在方言中分别读为ín、ióu、iě,还有其他的如然(ián)、日(ì)头、热(iè)、任(ìn)、荣(ióng)、软(iuanüǎn)等。一般都是开口三等日母字。
(2)耳――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
普通话中发er音,而在方言中发le音。在方言中,儿化韵较少,一般发卷舌音费力,如“一块(儿)蛋糕”,在方言中,就是没有卷舌动作的“一块蛋糕”,话语生硬。erle,可以用保持发“er”的口形及舌位,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将舌尖慢慢抬起,抵住上齿龈及硬腭部分,然后迅速落下,即是这个音。对很多人来说,卷舌音并不容易发,一个人所掌握的地域方言中若本身没有某个音,后接触并学习这个音时,由于口腔器官没有这个发音习惯,便不那么灵活,所以在l此音时难且不地道。还有如“而、二、儿、尔、饵”等(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都发成le音。
(3)煎――山摄,开口,三等,精母字。
“煎饼”有部分人把”jiān”读成“biān”,很可能是受后面“饼”的影响,而产生的逆同化现象。
(4)上――宕摄,开口,三等,禅母字。
“上”读作hàng,由于sh是舌尖后音,h是舌面后音,a是舌面后低元音,ng也属舌根音,hàng组合发音更符合省力原则。
(5)堆――蟹摄,合口,一等,端母字。
d为舌尖中音,z为舌尖前音。发d时舌尖抵住硬腭,而发z时,舌尖抵住上齿背;u、ei都属于高元音,发音时舌位较高,同时舌尖压低,一般处在下齿龈附近,为省力,常与z连用。且dui与zui同属一个韵摄,所以经常为符合自己方言系统的发音习惯,而发成与之相近的音,《字表》显示蟹摄合口一等及三、四等中韵母大都为uei,而且ei与uei大都在同一个韵摄中出现,所以ei与uei的混用也只是地域习惯的差异。
(6)唬/糊――遇摄,合口,一等,匣母。
h、u同是洪音,在“唬弄(糊弄)”中,h有一个作用就是产生送气气流,以便与零声母u相区别,但说话者往往为省力,常把hu音发成u或者发h时到最后仅剩的气流与u的组合音,如茶壶、老虎、吓唬等。
(7)鹅――果摄,开口,一等,疑母字。
合――咸摄,入声韵,开口,一等,匣母字。
咳――蟹摄,开口,一等,群母字。
渴――山摄,入声韵,开口,一等,溪母字。
磕――咸摄,入声韵,开口,一等,溪母字。
个――果摄,开口,一等,见母字。
恶――宕摄,入声韵,开口,一等,影母字。
歌――果摄,开口,一等,见母字。
可――果摄,开口,一等,溪母字。
喝――山摄,入声韵,开口,一等,晓母字。
这些字集中在见系,一般为牙音和喉音。通过国际音标来看,“见”[k]、溪[k]、群[g]、疑[]、影[Ф]、匣[],这些都是舌根音;e是舌面前元音,而uo是舌面后元音,舌面后元音与舌根音相拼时更省力,《字表》显示e与uo同属一个韵摄,可以混用,且不会造成难懂、生涩的现象。
(8)药――宕摄,入声韵,开口,三等,喻母字。
脚――宕摄,入声韵,开口,三等,见母字。
i是舌面前高元音,a是舌面后低元音,o是舌面后半高元音;而ü和e(半高)同属舌面前高的元音,相拼合时更省力,且两者属同一韵摄。
(9)麦――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明母字。
白――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K母字。
拍――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磅母字。
摔――止摄,合口,三等,审母字。
窄――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庄母字。
b、p、m、zh、ch与ai相拼,ai变ei,这主要也是因为省力原则造成的,a是舌面后低元音,e是舌面前半高元音,i是舌面前高元音,在拼合时,e与i相拼更省力,而a与i相拼时,从舌面元音舌位***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变化幅度之大,所以e与i相拼发音更容易一些。
(10)卜――通摄,入声韵,合口,一等,帮母字。
通常情况下,b、p、m与o相拼时,o变ei,原因同上。
(11)窟――臻摄,入声韵,合口,一等,溪母字。
u变uo主要是由于语流音变造成的,ku与后面的long组合时,就产生一种增音现象。
(12)薄――果摄,合口,一等,K母字。
以“帮系”字构成的音节,即b、p、m、f等与o相拼。o发不到位,圆唇度不够,也就成相同高度上的不圆唇元音e了。
(13)崖――蟹摄,开口,二等,群母字。
《字表》显示在与崖相同的韵摄中有ie这个发音,所以这两个音在某种程度上不区别意义,且省力。
(14)嗽――流摄,开口,一等,心母字。
受前面咳(kuǒ)的影响产生的顺同化现象,且省力,这也属于类化现象。
(15)做――遇摄,合口,一等,精母字。
这一韵摄中大都发u音,极少的几个例外发uo,所以读zu并非无凭无据,而且在方言中,做饭,做活,做衣裳等都读zu.
(16)寻――深摄,阳声韵,开口,三等,邪母字。
去――遇摄,合口,三等,溪母字。
这一组中韵腹为i或e,只有“寻”例外,可通过类化现象和省力原则解释。寻思在一起时ü要圆唇,而i不圆唇,xunsi不如xinsi拼到一起省力,这也是受后面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逆同化现象。同样“去”发成qi这个音,一般是在词的末尾,这也是为省力,没必要把最后的ü发得太到位,索性就不圆唇。
(17)渴――山摄,入声韵,开口,一等,溪母字。
磕――咸摄,入声韵,开口,一等,溪母字。
喝――山摄,入声韵,开口,一等,晓母字。
从方言角度来看语言,常用一些省力,容易发的音,像见组这些字,与e连用,发成uo或a。因为见组字是舌根音,发音时较靠后,它需要与洪音发音较明显的音连用,所以通常会选择舌面元音舌位***中的高圆唇元音和低不圆唇元音连用。
(18)琢――江摄,入声韵,开口,二等,知母字。
在方言中,既有规律,又有例外。语言是活的,每个人的音质不同,发出的音肯定各有差异。像“琢磨”这个词,韵母之所以在方言中由普通话的u变为ei,是受声调的影响,因为在方言中,这个字读上“zěi”,若按上声的声调读出来zuǒ,就失去汉语本身的音乐美了。
(19)理――止摄,开口,三等,来母字。
“搭理”的“搭”在方言中,声调为去声,“理”读作轻声,连起来显生硬,而且“搭理”是及物动词,后面要加音节,如果读成li就违背省力原则,反而发成e较方便。
(20)着――宕摄,入声韵,开口,三等,来母字。
在方言中,“着凉”的“着”读作zhuó,《字表》显示zhao和zhuo同属一个韵摄,只是ao的开口度要比uo的开口度大,为省力,容易发成uo这个音。
(21)矮――蟹摄,开口,二等,影母字。
挨――蟹摄,开口,二等,影母字。
在《字表》中,蟹开二,影母字中韵母大都含有i韵头,所以根据类化原则,挨也常常发成iai这个音。
(22)没――臻摄,入声韵,合口,一等,明母字。
非敷奉明母在重唇变轻唇时段之前,已经由合口三等变为合口一等洪音了,见《字表》第79页,所以mu相拼,“没有”读作“múiǒu”。
(23)忒――曾摄,入声韵,开口,一等,透母字。
累――蟹摄,合口,一等,来母字。
方言中,tei发成tuei,加韵头u,是类化现象,韵母t一般不直接与ei相拼,很少见。而在方言中,l与ei相拼时,中间加u介音,在《字表》中“累”属合口,且ei与uei同属一个韵摄。
(24)还――山摄,入声韵,匣母字。
在“还有、还”这类连词中,一般发hán这个音,主要受声母的影响,h是舌根音,所以常需一个鼻音尾韵母,且在方言中,鼻音重,若发成ng,则语言生硬,而且hai本身的韵尾是个靠前的,这就要求它在变化的过程中,与一个靠前的鼻韵尾韵母搭配,这也更符合发音规律。
(25)我――果摄,开口,一等,疑母字。
“我”/“俺”,正常“俺”是个零声母的音节,但在方言中常带上ng声母,变成ngan。像这种以开口呼的音节在方言中,一般都发成带ng声母的音节。类似的如“安、暗、岸、昂、恩、庵、澳、爱”等。
(26)你――止摄,开口,三等,泥母字。
在说“你们”“咱们”时发生语言脱落的现象,“nǐmen”成了“něn”,“zánmen”成了“zén”,属于语流音变现象。
(27)己――止摄,开口,三等,见母字。
“自己”中,ji发成jia/jie,由于增音产生,后面带有语气,而这个语气不用明显的词语来表示,而只是增音。
(28)点――咸摄,阳声韵,开口,四等,端母字。
主要表现为前鼻韵母容易把韵尾的n丢掉,同时把元音鼻话发成口鼻音。其他的还有如an、ian、uan、üan、en、in、üen、un几个前鼻音,发音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29)里――止摄,开口,三等,来母字。
在方位词中,“哪里、这里”的“里”,常把最后一个轻声音节,读作ni或lai,与第19个差不多,也都是为省力。
(30)谁――止摄,合口,三等,禅母字。
sh本身的呼读音就是shi这个细音,而若读成shuei这个洪音则违背省力原则,所以直接去掉韵头发成shei这个口语音,且不会产生混淆。
(31)给――深摄,入声韵,开口,三等,见母字。
“给你”的“给”读作jí事实上是一种滞古现象。在《字表》中,“给你”尚在读“ji”的韵摄中,只是在日常口语中,声调发生了变化。
(32)客――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溪母字。
格――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见母字。
册――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溪穿母字。
得――曾摄,入声韵,开口,一等,端母字。
德――曾摄,入声韵,开口,一等,端母字。
色――曾摄,入声韵,开口,三等,审母字。
刻――曾摄,入声韵,开口,一等,溪母字。
隔――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见母字。
一般情况下,舌根音与e连用发成uo或a,还有就是发成ei,这些音若发成uo,则易与其他音相混;若发成a,则显生硬,相比之下,后面加韵尾i,唇展开的幅度小些,而且在方言中,本身没有舌根音与ei相拼,也不容易混淆。
(33)松――通摄,合口,三等,邪母字。
在方言中,“松树”一词的“松”读xiōng,属于腭化现象。为省力,将一些音发成开口度较小的音,如这里的“松”,s是舌尖前音,而与舌面后音ong相拼,不符合省力原则;而x是舌面前音,i也是舌面前(高)元音,而且它只能拼带有i/ü的齐撮二呼的韵母,所以在声母与韵腹和韵尾相拼时,中间加一个位置较合理的过渡音,这也符合省力原则。
(34)责――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庄母字。
册――梗摄,入声韵,开口,二等,除母字。
后,半高,不圆唇元音e读成了复元音ei。声母也变成了舌尖后音zh、ch。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受环境影响的发音习惯。z、c、s一组声母容易与zh、ch、sh一组相混,但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后连接到语流中,就容易受前后音的影响,韵母也产生语流音变现象。
三、小结
(1)带有r、n的声母,通常转化为零声母音节,并带有相应的i韵头。
(2)卷舌元音er一般转化为le。
(3)e的几种变化:转化为uo,转化为ei,转化为a,
这主要看在具体的语境中与什么音拼和在一起,一旦能够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已经进入语流中,会受到前后音及句调等的影响而发生语流音变。
(4)iao变读为üe,主要是为省力原则而形成的拼合关系。
(5)ai变读为ei,符合省力原则。
(6)ia变读为ie,省力原则。
(7)ü变读为i语流音变,省力原则。
(8)ni/zan拼men变读为nen/zen,语流音变。
一般能够换用的声母都属于同一个系,韵母都属于同一个韵摄。声母较靠前的,为省力,韵母也相对选择较靠前的音。一个音节的发音情况不仅受本身位置的影响,还受前后音节、声调的影响等。方言不像普通话有一套标准的发音体系,一个音该怎么发,不该怎么发,较统一;而方言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个性特色较浓,数量少,范围窄,而且受经济、***治、教育等的影响,对方言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如今,学生张口就说普通话,对方言的W习意识淡薄,这从统一上说是好事,但从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的角度说,是一种缺失。
方言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录了一个地域的历史,应该保存并留传下来。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保留这种地方特色;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学会自己的方言;否则随着年代的久远、普通话的广泛应用、现代技术的普及等因素,各地的方言渐渐会失去自己的特色,被普通话渐渐同化。长此以往,语言便失去了多样性。一个语言丰富多彩的民族才更能证明这个民族文化的悠久性与包容性,所以必须保护这些隐形而容易被忽略的语言文化。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音韵学角度分析淄博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