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毋庸讳言,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教学内容过于模糊,一直是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少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或制订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凭借经验、照搬教参,随意性有余而科学性不足。透过纷繁复杂的阅读教学表象,理性审视、科学探究其实质,则不难发现,阅读教学就是把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力求凸显“言、意、趣、法”等四方面的语文核心价值,也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言、得意、得趣、得法!
一、得言,阅读教学之本质
南师大教育系博士生导师吴永***教授指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真真切切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着力于学生的语言“生长点”,即让学生“得言”。
1.关注言语形式
阅读教学的本质诉求要求我们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坚守阅读教学本位。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只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具体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选材的别具一格、谋篇布局的精致巧妙、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语言形象的具体可感、表达条理的清晰有序等。比如学习《剪枝的学问》一课,绝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剪枝的学问及其给人的启示),而是凭借文本这个载体体会文本言语的表达特色(即进行字词句段的学习与训练),诸如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写王大伯剪枝,如何将桃园的丰收景象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好处。这是阅读教学要学习的重中之重。
2.瞄准语言典型
文本中的重点句、段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之处,更是学习语言的典范之式。作者往往在这些句、段中,彰显语言特色、寄寓浓郁情感、蕴含深刻哲理。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瞄准文本典型的语言现象与精彩内容进行深入细读,无疑能对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大江保卫战》时,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四个“一”(“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以此语言特色为支点,把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言外之意以及深层语言形式这三个方面,水融地贯通一体,从而让学生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领悟文本的言语秘诀。
3.加强语言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乐在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收获在语文实践活动之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语言的实践活动,把学习到的语言材料通过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加以积累与运用,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由“外化”转化为“内化”。阅读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应是多元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运用词语、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也可以是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更可以把训练融合在课文教学之中及课外的拓展练习之中。旨在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模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及表达方式,不断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得意,阅读教学之灵魂
《墨子·经说上》曰:“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它表达了“言”能达“意”,“言”与“意”一致的观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说明了语文性质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基础,则“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核心。离开人文性,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当然,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可以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必须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也即人文性的开掘应充分建立在文本的语言文字基础之上!
1.在朗读中会意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产生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达到“言、意同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古诗,接着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读后感,当学生说出“愁、幽静、孤寂”等感受时,说明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体——初步体会了诗人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读入手,读悟兼得,循序渐进,读中会意。
2.在品味中悟意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们触摸作者心灵、感受作者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品析玩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写法,明确文本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意”“言”转换中的自然融合。如笔者在《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爱大黑骡子的相关语句,并将这些语句按“柔、怒、悲”的情感线索分成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引领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的同时,感受“柔中见爱、怒中藏爱、悲中透爱”的丰富情感,深入领会大爱无疆的精神,可谓“品中悟意”。
3.在表达中写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体验。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理应不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诸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触摸文本,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去直抒胸臆。譬如,在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补白,有利于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意象”。
三、得趣,阅读教学之灵性
王松泉在《阅读教育学》一书中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伴随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活动。”由此可见,情趣是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之一。不难想象,阅读教学如没有了情趣,则犹如鸟失双翼,无灵性可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涵泳情感、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1.创设情境以激趣
在实践中发现,情境教学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起着提示形象、陶冶情操、渲染气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不妨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若见其人”“如闻其声”等亲身感受,深刻领悟课文内涵。如在教学《鸟岛》时,一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鸟的天堂”一词: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群鸟飞翔、嬉戏、觅食、散步等画面,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用“我是正在(干什么)的鸟,我想说,鸟岛真是(怎样的地方)”句型练习说话。学生置身于百鸟争鸣、千鸟共欢的声像之中,真切感悟到了鸟的自由欢快。随着“鸟岛真是我们的家园”“鸟岛真是我们的乐园”“鸟岛真是我们的福地”等真情表白,“鸟的天堂”一词已成为学生眼中景、心中画、口中言。学生在趣味中获知,在获知中得趣,达到趣与知的统一。
2.细读文本以捕趣
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知识道理是情趣教学的客观基础,而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素、情感因素和认知建构水平,则是情趣教学的内在决定因素。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笔者曾在研读《剪枝的学问》一文时发现:作者连用了两个相同的象声词“咔嚓”来描写种桃能手王大伯剪枝的娴熟。于是在“咔嚓”一词的品读中注入情趣,设计如下:(1)教师激趣:教师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读(①缓慢拖调读:“咔—嚓—咔—嚓—”;②连贯而不间歇读:“咔嚓,咔嚓”),让学生听后回答哪种读法真实模拟了王大伯剪枝时的声音,并简要说说原因;(2)学生得趣:学生模仿第二种方法自读自练;(3)趣中获知:教师引导学生提炼象声词的特点、作用。在上述这个基于文本的设计片段中,笔者关注了阅读教学的艺术感受、语言品味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情与理较完美地融为一体。
3.研究教法以设趣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情趣营造外,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趣创设。像合理使用精彩的导入、恰当的表演、精彩的教学语言、艺术的提问方式、适当的教学辅助设备等。印象较深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文言志怪小说《宋定伯捉鬼》时,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咬文嚼字、就字论意、叠加成文的做法,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创设了别开生面的游戏形式:教师读文言文,学生读对应的解释。只见课堂上学生群情激奋、趣味盎然。这种简简单单的“对读”形式,避免了文言文逐字串讲的程式化和枯燥感。又如在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时,窦老师则启发学生配上恰当的动作和提示语,使以读品语和以读悟情有机融合,达到了对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四、得法,阅读教学之根本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教会他怎样学习。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这既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
1.基于文本渗透学法
语文教学只有把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当然,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应该是机械地、***地灌输,而应是自然地渗透。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感知学法。
当然,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教师要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梳理出学生应掌握的各年段相关的阅读方法,使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形成体系。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当学生涉猎了有关的阅读方法后,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迁移的机会,指导学生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
例如,当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生词新词。又如学习了内容结构相同或内容手法相似的课文后,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法迁移。以《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为例,课文中写陶校长所问的有关“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的内容其表达结构相同,教师以“第一问:健康”为典型引路,渗透“读─圈─扣”的学法指导,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此法,自主研读其他三问。这种由扶到放、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在这积极主动、孜孜不倦的学法迁移中得到了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如学习了《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后,引导学生课后去阅读书籍《领袖将***和他们的战马》;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后,指导学生课外搜集多首送别诗加以学习。目的是以课内的一例带动其课后阅读的多例,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有“四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