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10-01
摘要:“羌姆”,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它是宗教意识和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笔者于2011年元月对宁玛派吉东寺羌姆仪式做了田野调查工作, 将其历史、仪式流程、以及其宗教意义等做了一些描述。
关键词:吉东寺;羌姆;仪式;田野调查
“羌姆”一词在藏语中的意思为四肢都动的舞蹈表演,而现在人们的一般观念里羌姆是指头戴面具、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寺院神舞。它的本意是“蹦跳”。用安多口语称“欠”在汉地多成为“跳神”。是依据密乘的甚深要义建立起来的,被传承与藏传佛教中,它作为藏族舞蹈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宗教舞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成为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吉东寺羌姆历史
吉东寺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乡6公里的吉东村,初建于1942年,属宁玛派。更确切地地说吉东寺是当地的宁玛派密咒师进行宗教法事活动的一个固定场所。也称“俄康”。吉东寺羌姆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跳神人员由宁玛派密咒师(俄华)和僧人和还有几个尼姑组成的。日常生活中他们集体要定期地进行诵经会和一些法事仪轨和活动。吉东寺可跳32种法舞,称为《章颂?四顿坚》。沙郁寺的法舞有20多种,如《夏乃禾霍尔嘎》、《拉姆》(吉祥天母)、《阿尼郁拉》(地方诸神)等。表演动作整齐、明快,展示出神祗的威严。面具制作精细、逼真,并各具特色。吹奏乐、打击乐与念诵,不仅动听并具震撼力。
二、吉东寺羌姆表演
1.正式跳羌姆前的准备。
清晨僧人们也更加忙碌了,焚香、煨桑、场地的布置等。在寺院正前方的空地上,用白石灰粉画出了坛城***案。用佛教的角度来看,羌姆就是一种密宗坛城供祭仪式。在经堂内由宁玛派密咒师(俄华)及僧侣们诵经祈福完备后, 跳羌姆的诵经者就开始化妆准备。来参加法会的信徒和观众主要是来自本乡和周围的村民们。这一天妇女和孩童都穿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瞻、敬仰和供奉。十点钟时,由当地有名的宁玛派活佛德东(也是该寺的活佛)率僧众出场。此时,在一旁的信众或跪或弯腰地等待,当德东活佛开始为信众“摸顶”时,后面的信众向天空向活佛抛撒“龙达”。场面十分壮观。接着,德东活佛率僧众回到大殿门口的台阶上。并在鼓声乐鸣中众僧开始念诵经文。吉东寺尽管在当地信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多种原因,其规模与大寺院相比较还是很小的。而且,羌姆仪式也是近两年才慢慢恢复的。所以该寺院的羌姆表演也相对简单一些。
2.羌姆表演流程。
第一场:由“引香”一人手持白色幔帐走在最前开路, 各喇嘛、密咒师随后, 持香炉、白色螺号、伞盖、两个长法号、一钹一立鼓一齐奏响,乐队中一僧人高声吟唱经文,在庄严肃穆和富有震撼力的鼓乐声与诵经声中,十名“敬献甘露诸神”舞者头戴黑帽面具,待十名黑帽出齐后,跳着威武凝重的金刚步,手持银环围成圆形缓慢作舞,并且向地上洒酒三次,表示向上师、本尊、菩萨、海神、护法诸神等敬献神饮,意在求得众神保佑。
第二场:“阿杂拉”出场, 维持秩序。阿杂拉头带笑面面具, 手持皮鞭, 译为游方僧, 他时常走进观众群中, 同他们逗乐嬉戏,时不时还发糖给小孩。 在经典中, 他是印度出家的修行人。
第三场:表演“佐斗候”,意为财神,出场角色是位身着传统藏服,头戴黄发白面财神爷模样面具者,独自即兴表演。舞蹈动作以单腿向前跳跃两步,另一腿再向前跳跃一步,然后并步下蹲,之后转身向四个方向并步跳跃,向四方诸神敬献财宝,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显然是具有一定情节的戏剧雏形表演。此舞寓意四方平安、吉祥如意、答谢神灵保佑。
第四场:出场角色为一牛一熊两舞,他们分别头戴红牛首和蓝色熊首面具,身着华丽的五彩相间折穗绸缎衣裤,手持长剑,围场跨步跳跃。其舞姿稳健而优美,动作幅度较大。羌姆(跳神)中角色有很多动物形态的。其中一类是具有动物造型的护法神,而另一类则属于真的动物,与神有关系,或是神灵的座骑、或是神的眷属和宠物,或是***腾崇拜。该舞的熊是动物崇拜。这里的牛神舞则有两种含义,一是祈求丰年,二是把厉鬼赶入地府。牛神环湖作舞,表示驱除妖魔,为神灵开路扫清路障,迎请海神降临。
第五场:此时, 由头戴骷髅面具的两童子抬着一个(剁妖盘)上场, 将盘中的“教敌” ( 用酥油和糌粑捏制而成)放在场中央。之后, 四方大将的其中一人上场, 跳跃旋转一周, 有群众将熏过桑烟的哈达献给他。
第六场:“章松四面兽”,章松意为主持正义的化身,是宁玛派的主要护法神。章松头戴九头一乌鸦首面具,手持弓剑,身着蓝色长袍,披挂五彩哈达,率领牛、虎、熊、龙四神将在诵经声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旋转、跨跃,时而张开双臂围场奔跑、腾旋,营造出摄人心魄、神秘雄壮的气氛。此舞动作幅度较大,节奏快捷而有力度,技巧动作很多,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第七场:“优拉”即家乡的保护神。青海湖地区将地方保护神称作“优拉宗括颂”、简称“优拉”,也就是二郎神。出场的三个二郎神,便是优拉的三个化身:佛身、佛心、佛言。他们头戴相同面具,手持利剑绕场作舞,洞察人间是否平安。此时,有观众进场内为二郎神敬献哈达,挂于胸前,以祈求保佑家乡平安、人畜兴旺。
第八场:吉祥鹿舞”,一头戴红色鹿首,着红袍身披五彩哈达的鹿神,独自作舞。其动作起落轻巧、变化自如。传说鹿神是由天而降的吉祥物、派到人间的使者,观察人间的善恶与苦乐。这里的“吉祥鹿舞”与藏传佛教寺院的同一教派或不同教派跳神中的鹿舞有所不同,在青海各教派寺院的鹿舞中,鹿神一般在斩魔仪式上,引法王作舞,或为鬼俑灵魂超度表演。然而,吉东寺的跳神则独具特色,据寺院活佛告诉笔者,海南州宁玛派寺院的羌姆多由四川甘孜德格寺传入,但又与其羌姆有所区别。吉东寺的鹿神舞,既具有驱邪之意,又具有庆贺、祈福之意,此舞既具有浪漫色彩,又具有娱神且娱人的宗教意味与审美特征。
三、羌姆的意义
在这特殊的吉日里,具有仪式性质的诵经会供、法舞法会,不论是民间行为,还是信徒僧团的集体行为,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讲,是一系列外在符号和象征意义的组合,通过一系列的仪式,不仅实现了人与超自然的沟通,同时也实现了寺院与村民信众的沟通。所以,羌姆法会是寺院僧人与藏族老百姓共同的宗教行为和传统习惯。这些行为和习惯将寺院与老百姓直接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寺院与村落的沟通,架构了民间传统的社区形态。整个法会充满了两种气息。一种是宗教的气息,一种是社会生活的气息。在这里,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被合理融洽地和谐统一起来了。使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羌姆法会被现实化和具体化,实现了它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总之,羌姆在雪域高原上是神圣的,它的旨意在于宣扬佛教戒杀生、众生平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教理,教化民众行善积德,同时满足了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娅丽. 青海黄南藏戏[M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2]郭净. 心灵的面具[M ].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3]尕藏才旦.藏族独特的艺术[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
[4]白玛措.藏传佛教的莲花生信仰.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索南卓玛,女,藏族,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人,就读于西南民族研究院宗教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