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热持续升温的当下,如果用朴素这个词来形容某一个业内知名的收藏家的话,似乎如何都不大妥当,毕竟,市场经济下金钱与藏品是成正比的。然而,朴素这个词用在李福昌身上。在记者看来倒是真贴切得很。
作为记者近年来采访过的收藏家中学历最高,且为数不多拥有自己私人博物馆的收藏家,李福昌可谓将全部的心血与积蓄都用在了火花以及火文化相关的收藏上。正如他的老伴儿幽默地说,我们家是家徒四壁全是“火”啊。
钟情火花随缘天成
对于火花,大多数人应该并不陌生,尤其生于70年代以前的人,一提起火花无疑会勾起许多童年的回忆。
李昌福与火花结缘。权因其自幼喜爱绘画,曾师从于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亲传弟子。当年他为了寻找更多的临摹素材,开始大量搜集各种精美好看且易于存放的画片。商标、贺卡、邮票、参观券、酒标等应有尽有,但唯独没有火花。
记得上初中时,有位同学家里为火柴厂糊火柴盒,随便送了几枚火柴商标给他,李福昌一下就被那些小巧而精美的***案吸引了,从此便对火花情有独钟起来。隔三差五就去同学家里玩,甚至帮着一起糊火柴盒,并开始刻意收藏,按他的话说就是,一发不可收拾,数以万计地收。
现在看起来,他的一些珍贵藏品还是拜那位同学所赐呢,当时糊火花的时候,一些印刷时造成的斜版、错版火花,是不能糊到火柴上去的,只有丢掉,而李福昌都给捡了回来,当初的垃圾反而成了现在的珍品。
随着火花的增多,李福昌也爱屋及乌地迷上了火柴宴物,在他看来,那些立体的小玩意儿比火花更能体现火柴发展史的缩影,研究起来非常有意思,而又是在研究火柴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来在人类发明火柴之前,还有好多有趣的取火工具,比如阳燧、火镰、火镜等。就这样,随着一步步深入的研究,他越来越着迷于火文化,对火文化器具的收藏也日臻完善。
众人拾柴火焰高
李福昌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是个逻辑思维极强的人,他懂得怎么学习,更懂得怎么搞研究。但对于收藏而言,研究只是一个方面,在拥有藏品的过程中,运气也是极其重要的。
李福昌常说的一句话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收藏过程中他说自己经常会遇到贵人,至今说起来依然让他感动不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十几年前,他到西安出差,发现一套12枚的西安风光的火花,可要收集全可不容易。当时的火柴都是论包卖,一大包里有10盒,不过这10盒火柴的***案都是随机装包的,并不是买两大包火柴就能凑齐一套,就算买100包火柴凑不齐整套***案也是有可能的。
在当地逛了无数商店,临回北京前还是差一枚没买到,而差此一枚,对收藏来说无疑会大打折扣。李福昌也知道,这种火柴只在当地售卖,回了北京再找就更难上加难了。他心存遗憾地来到火车站,这时,离发车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当他得知车站对面的小卖部有火柴卖的时候,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跑过去,把自己为何一定要买到这枚火柴对柜台里的女孩讲了一遍,希望能得到帮助。小姑娘二话没说。一包一包地为他拆封寻找,瞬间柜台上就散落开一堆火柴……终于,在拆到第20包的时候,李福昌看到了那枚火柴,当时的心情,用如获至宝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为了感激那个女孩,李福昌要以高出原价数倍的价格购买那枚和其他一些火柴,却被女孩拒绝,而且像人格受了侮辱似的小脸儿通红,噘起了嘴……
多少年过去了。李福昌想给那女孩写封信,却因当时火车马上要开了,都没来得及问人家的姓名和地址,他也曾托到西安出差的同事代为致谢,遗憾的是,那个车站早已经旧貌换新颜,当年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如今在哪儿呢?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李福昌有时候也用运气好来形容自己得到藏品的历程。譬如一次和家人到西塘游玩,住在一个客栈,客栈主人还经营一些古玩,他便问店主有没有与火文化相关的器物,店主找了找,还托人问,都没发现有李福昌需要的东西。后来李福昌去洗手间洗手,拿起香皂后,突然人定在了那里――放肥皂的架子看着很眼熟,似乎就是一个火柴支架。他顾不上洗手,拿着架子出来问店主。店主说这是结婚时别人送的,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就拿来放肥皂了。李福昌问他能否转让,店主很大方地将这个火柴支架送给他了……
镇馆之宝――阳燧
随着各类与火文化相关的藏品与珍品的增多,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火文化博物馆的想法一直在李福昌心头萦绕。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他终于完成了这个夙愿。几年前,“李福昌火柴博物馆”正式成立了。
虽说博物馆面积不大,只是占了家中的一个门厅,但李福昌的火柴博物馆不仅浓缩了人类用火的历史,还充分展示出了现代火柴的发展史。馆藏的文物和藏品更是按人类用火方式、火文化藏品、各历史时期和世界各地的火柴实物,以及各种造型、各种用途的火柴、火柴商标、火柴贴画、火柴饰护品等细分成了十二个部分。可以说李福昌的这个火柴博物馆,不仅充满了丰厚的文化底韵,甚至不夸张地说,也填补了国家博物馆在这类藏品方面的空缺。
在他的所有藏品中,阳燧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镇馆之宝。这件酷似古代铜镜的圆形器物,直径在5-6厘米,表面凹陷,饰有花纹。李福昌介绍说,它是中国火文化发展历史的一件重要见证物。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火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而到了西周时,火种是由国家控制的,司氏是西周时期掌管火的重要官职。每次举行取火仪式,司氏都会使用一件“特别”的取火工具――阳燧。当太阳照射到阳燧的凹面上时,反射的高光可以点燃艾绒,产生火苗。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对阳燧有记载:“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而《梦溪笔谈》对阳燧的记载更为具体:“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目,以艾承之,则得火。”
实际上阳燧就是一面圆形的凹面铜镜,用其凹面对准太阳,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就可以燃烧了,在当时,这绝对是“高科技”的产物。后来,阳燧被更新的取火工具――火镰和火镜所取代,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又随着兵火和战乱,这种工具也就渐渐失传。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一支考古工作队才在三门峡市出土了第一块阳燧。那是虢国太子墓中的一件陪葬品,经文物专家断定,使用时间为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可见其珍贵程度,而李福昌手中的这块同一时期的阳燧,被他视如珍宝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说起得到这枚阳燧,李福昌很是感慨,当知道有这么个“宝物”时,他就不断去全国各地的古玩、旧货市场的铜镜摊上探寻。由于阳燧和铜镜正面的***案几乎相同,区别的只是背面――前者是凹面镜,后者是凸面镜。而出售铜镜的人总喜欢把有花纹的正面放在显眼处。每次为了证实是不是阳燧,他都要翻过面来看―下,这个“翻面”的动作他一做就是12年,起码翻了上万次,但都以失败告终。
一次国庆节,他又去了旧货市场,已经不抱希望的他只是习惯性地翻看着市场上出售铜镜的镜面,当在一个摊位前
不经意地一翻之后。李福昌顿时惊呆了――竟然是凹面镜,而摊主也只是将其当作一面普通的铜镜卖……他价都没砍价急忙买回家,找专家鉴定后确认,真的是他梦寐以求的阳燧。有了它,人类取火历史上几个阶段的代表物品,李福昌算是收集全了
说到火镰,李福昌从展桓中拿出了几件形状有的像小孩身上佩戴的长命锁,有的像镰刀的铁质展品,“这就是火镰,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到铁器时代已从阳燧取火发展为火镰取火。最初的火镰就是一块铁板,用火镰与石头相击冒出的火星点燃易燃物便可取火。后来为了方便击石,将铁板做成弯弯的镰刀形状,因而得名‘火镰’。火镰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状也不断地完善,从当初的镰刀形状,逐渐发展出不同的形状。火镰在我国使用的时间非常长,直到现代火柴出现后,火镰取火的方式才逐渐被火柴取火方式取代。据孙犁的《风云初记》记载,上世纪40年代时,我国山西、河北等广大农村取火的主要工具还是火镰。这足以说明,此物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稀有火花述说历史
采访中,李福昌一直在讲,收藏火花的过程,其实除了对它们自身的美的欣赏之外,随着对它们的历史的了解,更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李福昌说,最初火柴是舶来品。大约在清道光年间,英国官员把一批洋钟、怀表以及能够摩擦点燃的“小木棒”等奇巧玩器,进贡给清朝皇帝。在清同治年间,孙玉璋的《异闻琐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道光年间,英夷所贡杂物,多***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叹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惟索值奇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到了同洽年间,曾经是宫廷贡品的火柴已经在市面上售卖,只是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火柴,市面上销售的火柴全是进口产品,所以在中国民间,火柴被俗称为“洋火”。
说着。李福昌拿起一盒非常精美的火柴盒,火柴盒正中是一位美女的画像,盒的四角写有“美丽香烟”的字样,“这就是民国时期,市场上最为流行的美丽牌火柴,也正是美丽牌火柴的出现,打破了外国火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李福昌说,这盒美丽牌火柴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有“火柴大王”之称的中国近代实业家刘鸿生开办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出品的。民国初年,中国的火柴市场被瑞典的凤凰牌火柴和日本的猴牌火柴垄断着。为了打开大中华火柴公司火柴的销路,刘鸿生开动脑筋,在火柴上做广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十里洋场“美丽牌”香烟很热销,该香烟商标***案是上海滩当红名伶。于是刘鸿生与生产“美丽牌”香烟的华成烟草公司老板协商,把香烟盒上的美女画像搬上火柴盒,联袂推出“美丽牌”配烟火柴。由于市民爱国热情高涨和明星效应,香烟、火柴一齐旺销,烟厂和火柴厂达到双赢。当时有人戏称。“美丽牌”火柴缚住了“凤凰”的一对翅膀,捆住了“猴子”的四只脚。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公司生产的火柴畅销大半个中国,打破了“洋火”一统天下的局面,大长中国人志气,而他本人也赢得了“火柴大王”的美誉。
此外,还有一件极为精美的火柴商标――清装仕女火花商标颇引人注目。李福昌说,这枚火花商标是在日本生产的,也称日本在华火柴,虽在日本制作,但只在中国出售,为彩色印刷,商标中端坐一位身穿清代服饰的仕女。对于这枚火柴商标中美丽端庄的仕女原型是谁,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引起了一次大的讨论。有些藏友认为,这枚火柴商标是中国第一枚彩色火柴商标,其中仕女的原型是慈禧太后。这一观点,曾引起过藏界热议,大家四处搜集资料,试***找到答案。不仅如此,社会上的许多人士也加入到讨论之中。最后得出结论,商标上的女子应该是“赛金花”,并使这枚火柴商标的价格飙升,成为火柴商标界非常知名的一枚火柴商标。
李福昌的火花藏品中还有一枚广东巧明火柴厂引进生产的日本火柴商标――“舞龙唛”很引起注目,这是中国早期的火柴商标之一。广东巧明火柴厂的创办人卫省轩早年到日本贩运日杂用品,接触到了舞龙唛火柴的生产厂家日本公益社,了解到了火柴的生产过程,因此他回到家乡,就创办了巧明火柴厂。当时中国因为机器设备等条件限制,火柴商标的生产,一般都在日本,而巧明火柴厂的生产原料和技师等也来自日本。所以火花上都会有“JAPAN”的字样。
这枚“舞龙唛”火柴商标中,印有4名男子,1人手拿绣球,另外3人手舞巨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火柴商标的底部,写有“假冒舞龙唛男盗女***”。很多人都很奇怪,火柴商标上为什么会写有这样的话呢。李福昌介绍说,舞龙唛火柴是当时日本非常知名的火柴品牌,为了怕其他火柴仿冒舞龙唛火柴,就写上了这样的话,意思是谁仿冒舞龙唛火柴,就是男盗女***。这是一种朦胧的商标保护意识。不仅是舞龙唛火柴这样做,其他火柴品牌也写有“假冒×××男盗女***”之语。最后“假冒×××男盗女***之语”发展成为了一句当时流行的火柴业广告语。
另外,还有一枚珍贵的火柴商标颇受李福昌喜爱。这枚火柴商标产生于清朝末年,反映了中日甲午海战的主题。在火柴商标的左上角有一位身着清朝官服的官员,右上角是一位身着外国***服的外国官员。火柴商标正中是一艘非常威武的战舰正在迎风破浪前进,战舰上龙旗飞舞。李福昌说,他与一些学者共同考证过这枚火柴商标的来历,并且达成了共识,它应该是产生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商标上威武的战舰就是飞鹰号,因为当时只有飞鹰号的烟囱是4座。整枚火柴商标反映了国人希望能够重整中国海***,扬我国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