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论语》中的“仁、德”思想

【摘 要】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学术界观点不一,颇有争议,但总体来说趋向于“仁学核心说”,但也有学者认为“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争议,多是来自观察的角度不同”。文章正是立足于这一点,结合学术界关于孔子核心说的观点论述,对《论语》中的仁、德思想内容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以便进一步分析理解孔子的主体思想内容。

【关键词】孔子;仁、德;思想

要准确把握和理解《论语》中的“仁、德”思想,必须明确“仁、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要讨论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楚孔子的思想核心内容。再将其思想核心与孔子的德之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对《论语》中孔子的“以仁释德”思想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一、核心之论

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历来学术界观点不一,众说纷纭,现就目前学术界关于孔子思想核心内容学说观点进行简要梳理总结,以便能恰当理解论证孔子的“以仁释德”思想。目前,学术界关于孔子思想核心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仁”是核心说。目前这种观点在学术界是主流,而且代表多为名家大家,如冯友兰先生认为:故直尚有行不通处,而仁则无行不通处。故仁为孔子“一贯”之道,中心之学说。故《论语》中亦常以仁为人之全德之代名词。唯仁亦为全德之名,故孔子常以统摄众德。此外,冯友兰先生还认为:仁可包括孝、忠、智、礼、信等德目的含义。持此观点的还有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匡亚明(《孔子评传》)、劳斯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等著名学者。

二是“礼”是核心说。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仁”只不过是解释礼、恢复礼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如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要求维护和恢复这种体系是仁的根本目标,故提出孔子“以仁释礼”的观点。美国著名学者Fingarette Herbert的观点更为明确:孔子思想外在的礼仪是中心,不是内在的个体心理(仁),此外还有著名学者蔡尚思也持此种观点。

三是多核心说。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仁礼”、“仁义”、“仁义礼”等复合或多个概念搭配组成。还有学者认为,孔子思想的包容性与庞杂性,很难用单一的核心学说来概括。学术界关于什么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一直存在着争议,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来自观察的角度不同。

二、以仁释德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孔子伦理概念群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要明确“仁”与“德”之间关系,首先要对《论语》中“仁”的含义、内容及地位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仁的含义

关于仁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古今中外学者对此解释可以说众说纷纭,但大都是以德释仁的方法,对仁进行分析阐述,现就朱熹等为例,以人物时间顺序进行简单对比分析。

一是朱熹以德释仁。在《论语集注》中,朱熹常常使用“以德释仁”的方式将德与仁联系起来阐述。朱熹通过“以德释仁”的方式表达了对仁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明晰和深化。朱熹首先阐述了德与仁的关系: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仁者,本心之全德。二是晚清通儒陈澧认为:“仁”有三义,一曰爱;二曰心德;三曰淳恳。由此可以看出前两点是根据朱子“爱之理,心之德”的分解而来。三是杨慧杰先生认为,仁有七义:德之总称;一德之名;抉择;自我实现;功能;功夫;仁者。这是杨慧杰先生在“爱与心德”解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七种解释。四是谢无量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论述孔子之“仁说”时,论述了孔子仁智勇三大德,同时对这三德的关系也做了说明,并认为:“仁可以兼智勇,智勇不能兼仁,故仁为全德之名也。”他进而认为:“仁者实为天理之至纯,可以总括人心之全德者。五是冯友兰先生认为“仁”为全德之名,统摄众德,包含孝、礼、忠、信、直等德目的含义。六是劳斯光先生认为“仁”观念是孔子学说之中心,亦是其思想主脉之终点,“仁”为视人如己,净除私累之境界,并认为“仁、义、礼”构成孔子基本理论,并认为仁能统摄义、礼。再联系朱熹将仁解释为“爱之理,心之德”,杨伯峻在解释《论语》中109个仁时将105个都解释为“仁德”,都可谓以德释仁的典型。

综合上述七家学者对仁的含义解释可归纳为:爱;心德;一德之名;仁德;德之总称;全德;自我实现;功能;功夫;仁者等十一种解释,以德释仁者居七(爱、仁者也为德目之一),且上述学者都强调”仁”为孔子的思想核心,由此可以见得仁是和德密不可分的。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所有人的德性,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这种场合下“仁”是品德完美。由此可见“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从上述各家观点的论述很容易看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勇、清、直、道、和乃至中庸等概念都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论述重点,但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讲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和根本目标,那就是德。

因此,本文认为孔子无论是“以礼释仁”还是“以仁释礼”、以及对仁的各种阐释和发挥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德、普及德,借以实现德治的大同理想社会。仁的思想即便是孔子儒学的最高境界或思想核心,但其内容任然是由众德组成,其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德,实践德。这正是孔子思想中“以仁释德”的最明显例证。

(二)仁的内容

作为孔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仁”,在《论语》中一共出现110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但在另一方面孔子又“罕言利与命与仁。”且不轻许人以仁,并认为自己不具备仁的资格,仅以君子居。下面我们就以孔子弟子问仁及孔子理解的仁等几个方面来理解《论语》中“仁”的思想,以便能进一步佐证孔子的“以仁释德”思想。

第一,孔子心目中的仁。孔子及弟子关于仁的问答论述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仁的含义。孔子心目中的仁的含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侠义的仁简单的说就是爱人,如樊迟问仁。孔子则直言“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答是慎语,勿多言,这些回答只是具体而简单的含义。而具有广义的则是对颜渊、仲公和子张问仁的回答分别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缘,在家无怨;恭宽信敏惠等宏观方面的论述。

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如果在***治领导上能奉行这五种德行,便是仁。这里主要是就***治和行***领域而言,孔子理解的仁***主要着眼在执***者德行,而不及于***策措施。同时也表达出,仁可以散化为一组更具体的德目,反过来说,一些更具体的德行共同构成了仁的体现。从而,仁既代表了诸多德行的统一性,又是诸德行的总和,可以是整个德行的代表。后世儒学认为仁不仅是所有德行中最重要的德,而且是几个主德之首,更是能够代表各种德性的唯一德性。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里的回答当然可以被认为与问者的特定状况有关,同时,与子张问仁孔子答恭、宽、信、敏、惠,也是类似的,盖仁是全德,故可以散见几个不同的其他德行。这些对仁的抽象广义解释在本章前面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第二,理想之仁。在孔子的心目中仁无疑居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体验和实践仁的主体依然是人,可以说通过仁的体验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一个“道德的自我”。同时仁在实践的过程中,是一个渐进的历程,任何人在一个时间和一个阶段也不能完美的实现它,所以孔子也不以仁人自居,也不轻许人以仁,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孔子的答复是,“不知其仁(意即雍不为仁),焉用佞”。又答复孟武伯说,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不知其仁”。孔子对所有学生,仅仅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也未必是说颜渊是仁人。对于令尹子文和陈文子,说他们“忠”或“清”,却不同意他们是仁。

那么在孔子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仁人呢。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中孔子及与弟子关于子产、管仲的平价,来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之仁。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产之惠。从上述第一段材料可以看出子产具有“恭、敬、惠、义”为特征的君子之德,但孔子只称之为惠人即宽厚慈惠之人。众所周知,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治家、思想家,其主要***绩为“论***宽猛、子产告范、不毁乡校、铸刑于鼎”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治措施,并使郑国民众在强国林立之间平安生存数十年,并以此成为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以至于在其去世之时,孔子泣而流泪称之为“古之遗爱矣”,而并没有许之于仁。分析其原因:一是子产施***宽猛(刑)相济,而不是孔子提倡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二是子产施***益民的范围只是郑国一国之众,而非孔子的天下苍生;三是子产铸刑鼎治国***,而不是孔子所提倡德礼相结合的以德治天下。

管仲之仁。从上述第二、三、四段材料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说管仲不俭,不知礼,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由这点来看,孔子认为管仲纵是“有反坫”“有三归”等诸多“不礼”的行为,孔子却称其仁。原因有三:一是有德***之举,辅助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符合孔子“远人不服,修文德使来之”的***治理念;二是有德治之功,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匡扶周室,使天下有一个较长期的(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安定局面,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而这就是仁德。由此可见,按照孔子的观点,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并使之安居乐业,就可以许他为仁。从上述最后一段材料子贡与孔子的问答可以看出孔子最终评价仁人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宏伟***治理想目标。由此可见孔子心目中理想“仁”的重要标准,不但要有德***之举,而且还要有德治之功。

(三)求仁之举

仅就仁的概念含义而言,孔子对仁的广义解释包含着求仁的方法,首先是“克己复礼为仁,”并进一步指出“为仁由己”不由人,具体方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本文认为其含义还应有“非礼勿思”,这符合孔子“仁由己”即主张内在约束的思想特点,在这一层含义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行,同时主张外在的规范“礼”与内在的约束“克己”相结合以实现“天下归仁”目标。其次是以礼待人,仁心爱人。如仲公问仁,孔子的回答也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强调与人相处要以礼相待,并且要在行动上给予充分重视,如“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次是真心爱人,替他人着想,做到“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是对待他人无论是外在于行,还是内在于心,都要表里如一,真正做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三、以德为本

仁被朱熹阐述为德的具体表现,在某些情况下,仁表现为“德之一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仁则表现为德的全部。因此,我们可认为朱熹将仁界定为一个经验性的道德本体,通俗地讲,就是诸多道德品质的本原,那么,以“爱人”为基本内涵的仁自然也是以德为本原了,下面以文献为例,进行分析:“心不违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 尹氏曰:“成德以仁为先。”上面材料旨在说明想要拥有德,就必须按照仁的准则行事,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其德”。 也就是说,在这里,朱熹认为仁是以德为目的的,在现实中实践仁, 实际上是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使自己的道德趋于完善。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仁、礼、德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礼只是仁的体现与落实,没有礼,仁就无所依托此,在“齐之以礼”的同时,还要“道之以德”,把德与礼或说是仁与礼紧密结合起来。在孔子这里,仁既是德,德既是仁,“仁德”作为一种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首先提出的。把德和礼联系起来,把道之以德与齐之以礼统一起来的德治思想,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虽然仁和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但从思想的发展来看,孔子在思想史上做出的新贡献是他的德治思想和仁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虽然齐之以礼是孔子的目标,而孔子所最关心和讲得最多的,却是道之以德。”

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德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包容性,并且很难理解把握,这才促使仁、礼的思想的产生,因为只有两个概念,才能更好的从内心和外在两个方面,对德进行完美的诠释。相对于德来讲,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德的内心道德情感,礼是外在行为规范;仁是德的基础、灵魂,礼是德的体现、落实。有了仁,德才有人性内心的约束和最终归属,那就是一心向善;有了礼,德就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有了可以实际检验的德具体标准。仁、礼不只是使德从内心到外在得到落实,它们反过来也起着培养着德的作用;通过仁、礼的内外两方面规范和约束,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因此,从周公以礼释德思想的产生,到孔子以仁释德思想的建立,并通过孔子对礼之思想的发展和超越,才从内心和外在两个方面对德之思想的真实内容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阐释。至于中庸思想,孔子曾说过“中庸之德为至德矣”,本文认为只是德之思想得以完美体现的准则和尺度。至此孔子的“以仁释德”的思想体系已完全确立了起来,其主要内容就是仁礼相结合,中庸为准则,以德为根本。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5] 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北京:三联书店,2008.

[7] 韦***通.中国思想史・上册[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8] 王博著.汤一介,杨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Fingarette Herbert: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2.

浅论《论语》中的“仁、德”思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论语》中的“仁、德”思想

学习

炮战作文400字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炮战作文400字,内容包括纸炮大战作文400字,坦克大战的作文。今天,也是新年的一天,我买了几盒鞭炮,跑去和我的朋友:卫卫,一起放。我潇洒地点燃了我握在手里的鞭炮,扔向卫卫,他恐慌地叫了一声,接着,生气地向我回击,我的武器是“大红鹰”

学习

菜肴生炒技巧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菜肴生炒技巧,内容包括生炒菜肴,猪肚生炒不老的技巧。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是生炒的基础

学习

浅谈国际法和国内法律对比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国际法和国内法律对比,内容包括国内法律和国际法的区别,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一个法律体系。一、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概念

学习

平等和不平等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平等和不平等,内容包括平等与不平等事件,平等与不平等作文。阿玛蒂亚·森是印度籍著名经济学家,1933年生于印度,1953年毕业于加尔格答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他曾经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

学习

远离战争 珍爱和平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远离战争 珍爱和平,内容包括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文章。主题引导

学习

火文化的传承者

阅读(34)

在收藏热持续升温的当下,如果用朴素这个词来形容某一个业内知名的收藏家的话,似乎如何都不大妥当,毕竟,市场经济下金钱与藏品是成正比的。然而,朴素这个词用在李福昌身上。在记者看来倒是真贴切得很。

学习

中国入世十年十大变化

阅读(363)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入世十年十大变化,内容包括中国入世十年纪事,中国入世的变化。十年前的12月11日,面对中国获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喜讯,人们欢呼雀跃,将其与申奥成功、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赛并称为当年的“三大盛事”;有人则忧心忡忡,因为不知

学习

成本核算企业决策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成本核算企业决策,内容包括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成本核算与实施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近期,笔者调查了数家企业成本核算情况,对其中能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

学习

中国最好的传记片TOP10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最好的传记片TOP10,内容包括经典传记片,近十年的中国传记片。要求中国电影拍出优秀的传记片,特别是近代人物的优秀传记片,实在是个有点过高的要求。不过即便如此,的中国电影人,还是拍出了一些可以一看的传记电影——特别是

学习

吉东寺羌姆考察

阅读(31)

摘要:“羌姆”,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它是宗教意识和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笔者于2011年元月对宁玛派吉东寺羌姆仪式做了田野调查工作,将其历史、仪式流程、以及其宗教意义等做了一些描述。

学习

吕澂共生美学思想初探

阅读(29)

摘要:鲍桑葵在《美学史》中指出“美学理论是哲学的分支,它的宗旨是要认识而不是要指导实践”。[1]生于清末民初的吕澂(1896-1989)平生所致力的佛学美学——即共生美学,恰是要从佛学缘起论的角度认识事物现象并指导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美学理论。

学习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内容包括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详细结构。【高考导航】

学习

论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

阅读(195)

本文为您介绍论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内容包括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摘要: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泛智教育思想的积极性在于关注“弱势”,教育

学习

孔子教育思想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孔子教育思想,内容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教育思想的成语。【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我们静心思考,就会发现好多貌似很时尚的说法,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学习

基于绿色设计思想的冰箱设计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基于绿色设计思想的冰箱设计,内容包括智能冰箱设计的目的和背景,冰箱设计的初衷有哪些。摘要: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我国对此问题十分的看重,并且全面落实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环保理念也深入人心,对于各个产

学习

女性主义思想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女性主义思想,内容包括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不婚主义。【摘要题】妇女史

学习

枚乘《七发》思想主题新解

阅读(29)

摘要:本文对于枚乘的名篇《七发》中的“要言妙道”的内涵、思想主题的理解都有不同于前人的新看法。作为开篇提及的治愈药方即“要言妙道”,作者只在结尾处用寥寥数语简要概括就草草收篇,与前六发即描绘精彩的感官体验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