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1889~1958年),当代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安徽合肥人。刘文典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1916年,他由***介绍到北京大学任教,发愤从事古籍校勘,经过数年努力,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好评,学术声誉由之大振。 “五四”期间,刘文典站在新文化运动的一边,曾在***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翻译了《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等国外学术论著。1929年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教授。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陆续校勘古籍。1939年,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文典没有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撤离南下,滞留北平。期间,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1938年刘文典先生离开北平,历经磨难后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3年,刘文典被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担任文史系教授。一直到新中国建立。
俨如“魏晋人物”
有学生描写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的刘文典:“记得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候,喜洋洋坐在三院七号教室里,满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流的风采。可是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他消瘦的脸孔上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声音尖锐又无力。”
刘氏性格滑稽,善谈笑,尝自称叫“狸豆鸟”;此因“狸”、“刘”古读通;“叔”者豆子也;“鸟”则为“鸦”乃“雅”之异体(刘文典字“叔雅”)。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5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时人称刘“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二人曾在西南联大共事。一日,刘跑空袭警报时,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身体赢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户外躲避。同学要搀刘,刘不让,大声叫嚷:“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搀扶陈先走。 刘文典一意钻研古典文学,很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认为“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一日,有人偶尔问及当时以《激流三部曲》名噪一时的巴金。他沉思片刻后,喃喃地说:“我没有听说过他,我没有听说过他。”
大师治学
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小时的课便结束了上一讲的内容。学生以为他要开讲新课。这时,他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个星期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者沉醉其中,不知往返。
刘文典上课征引繁复,经常一堂课只讲一句话,故而讲《文选》,一个学期只能讲半篇《海赋》。后因吸食鸦片,有时上课中间瘾发便狂抽香烟,由于发音多通过鼻腔,故而发音混浊不清,讲《文选》时,只能听到嗫嚅而言:“这文章好!这文章妙!”
每逢讲授诗歌,刘文典常常摇头晃脑、浅吟低唱,每到激越处则慷慨悲歌。他不仅自己吟诵,还要求学生模仿。有的同学不遵命,他虽不悦,但也不苛责,只是打比方点拨:“诗不吟,怎知其味?欣赏梅先生(兰芳)的戏,如果只是看看听听而不出声吟唱,怎么能体会其韵味呢?”
刘文典在清华任教时,需要查阅某种佛经,闻北京西山香山寺有此佛经。该寺藏书有严格规定,非佛教人士,不准借阅,借阅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也不得以手指沾口水翻书页,必须用寺院制作的篾子翻阅,违者受罚。寺中和尚深知刘文典是知名学者,特准他借阅,阅前详细介绍了阅读规则,刘先生当即承诺,严守规约。和尚去后,刘文典先生***读经,因车马劳顿,未看多久,便生困意。见室内有一空床,便趁机持书卧床阅读,不料竟然进入梦乡,手中佛经也掉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正在梦中的刘忽然听到骂声,头面受到扑打,睁眼看到老和尚边打边斥责,“您言而无信,竟把佛经丢在地上!”无奈,刘文典只好一面承认错误,一面“抱头鼠窜”。但这一打,刘竟和老和尚成为好友,还在清华园设素斋招待了这位朋友。刘后来回忆此事说:“我的脑袋虽然不太高贵,但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打的。可这次挨打应该,君子不可失诺!”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的“国学大师”吴宓先生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向后排张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宓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常常惹得全场人为之暗笑。
文人气节
1928年,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刘却不很欢迎,冷冷地掷出一句:“大学不是衙门。”后来安徽发生,专令刘前去当面向他汇报,而刘对蒋下达的文件里使用了“责成、责令”“纵容学生闹事”等词十分不满,刘文典见之前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既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
因胸有怒气,刘文典去见蒋时,戴礼帽,着长衫,昂首阔步跟随侍从走进蒋的办公室。蒋面带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让座,冲口就问:“你是刘文典么?”刘则针锋相对,不仅不叫他“***”,反而傲然回答:“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叫的。”蒋指责刘没有治理好学校,刘顶撞说:“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我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谁是***。”蒋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这学阀撤掉,就对不起***在天之灵!”刘毫不相让:“提起***我跟他在东京闹***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这更激怒了,拍桌怒吼起来,骂道:“文人!你怂恿共***分子闹事,该当何罪?”刘文典也应声反驳所言为不实之词,并大声呼喊:“宁以义死!
不苟幸生!”躬身向蒋碰去,早被侍卫挡住。又吼:“疯子!疯子!押下去!”蒋最后以“治校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毙。
消息传出后,安大师生立即组成“护校代表团”,与安庆多所中学的学生400余人,聚集在省府前请愿,要求释放刘文典。另外,蔡元培、***长蒋梦麟、胡适等人分别致电,历数刘文典为人治学及任《民立报》主笔时宣传***的功绩,劝蒋恕其一时语言唐突,并“力保其无他”。也有说是陈立夫亦从中进行了斡旋。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最后放了人,但附前提――刘文典“即日离皖”。
离开安大后,刘文典于次年初拜访他的老师章太炎(炳麟),讲述了安大事件始末。章太炎听罢,十分欣赏刘文典的气节,于是为其写了一副对联:“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赠联巧妙借用汉末狂士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颂扬了刘不畏嫉恶如仇的气节。三年后鲁迅先生以佩韦为笔名,作《知难行难》(1931年12月11日《十字街头》第一期),文中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
1937年,平津相继沦陷,他不但断然拒绝了日寇通过周作人等请他出任伪职。还支持在辅仁大学读书的爱子,积极参加北平爱国青年为督促***府抗日而发起的卧轨请愿,他本人则夜以继日地翻译有关资料。据当时一位学生回忆:有一次上国文课时,他精神萎靡得连说话都几乎没有声音,说是因为昨晚译书到夜里三点才休息,我当时听了刘先生的话,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他的住宅两次遭日***搜查。他在躺椅上昂首吸烟,横眉冷对,毫无惧色。精通英、日、法、意语的刘文典从此就“以发夷语为耻”,终生不讲一句日语,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
1938年逃出日伪统治的北平,辗转两月流亡到西南联大的刘文典,已是满脸灰尘,头发有些灰白,身穿破旧蓝布长衫,袖口和领口沾满汗渍,肩上挎着个小包袱就是他的全部行李,他用哽咽之声向西南联大校长报到。上课时他对学生风趣地说:“我的书籍都丢了,资料也没有了,只好把脑子里的东西都给你们了。”因日机轰炸,他被安排住在市郊官渡西庄,离校较远,但他从未缺课,他说:“我宁可被飞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全国***前夕,胡适打算把刘文典弄到美国,并已为其联系好了学校,还为他一家三口办好了签证,买好了机票。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刘文典拒绝了胡的安排:“我是中国人,我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晚年刘文典在云南大学一直受到尊重。建国后,李广田任云南大学校长,口口声声称刘文典为“老师”、“刘老”。开大会请刘老坐前排,开座谈会请刘老先发言。学校评职称,他被评为一级教授,并任全国***协委员。朋友们祝贺他“喜事重重,旧貌换新颜”。他说:“我热爱***,热爱社会主义,是早有思想基础的,我早年参加同盟会,跟随过孙中山,坚决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策,那时已扎下了拥护共产主义的根,今天实现了我的夙愿。”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时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还赞美“云土”为鸦片中上品,又因他喜云南火腿,故有“二云居士”、“二云先生”的称号。谁知***后,刘竟彻底戒掉鸦片,思想改造也顺利过关,于是他逢人便称:“处于***统治的旧社会,走投无路,逼我抽上了鸦片,***后,在***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蒸蒸日上,心情舒畅,活不够的好日子,谁愿***自杀呢!”
1958年7月刘文典因脑出血病逝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