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他们并未活动于同一时期。“仙宗十友”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同时他们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同向文化符号――就是跟当时作为国教的道教有着十分亲密的关联,这使得他们成为后入视野中鸟瞰盛唐气象的一个表符。
“仙宗十友”的提出
早在五代时期,画家石恪便有《仙宗十友***》之作,收于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益州名画录》是一部以记述唐、五代至宋初西蜀寺院壁画创作为主要内容的地区性画史,成书于景德三年(1006)之前。书中记录了这一时期寺院壁画的名目、内容、年代、配列、构***、绘画特点等,而且黄休复是依靠寻访壁画遗迹来积累编写史籍的资料的,所以这些内容较为翔实可靠。
《益州名画录》卷中载:“石恪,字子专,成都人也。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唯好画。攻古体人物,学张南本笔法。有《田家社会***》,《鳖灵开峡***》,《夏禹治水***》,《新罗人较力***》,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高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司马承祯《仙宗十友***》,《严君平拔宅升仙***》,《五星***》,《南北斗***》,《寿星***》,《儒佛道三教***》,《道门三官五帝***》。虽豪贵相请,少有不足,***画之中,必有讥讽焉。城中寺观壁画亦多,兵火后,余圣寿寺经阁院玄女堂六十甲子神、龙兴观仙游阁下龙虎甘,并见存。”
石恪,生卒年不详。宋灭后蜀(公元965年),至都城开封,奉旨绘相国寺壁画,后授以画院之职,坚辞还乡。据《画继》说,他的性格滑稽,有口才,攻画道释人物,初学张南本,以后自成一家。从石恪的画作看,他对道教题材很是偏爱,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把仙宗十友归类为道流名士在唐以降的士人心中存在着较高的共鸣。
从现存文字材料看,对传播“仙宗十友”这一提法影响较大的是宋代叶廷硅编著的《海录碎事》一书。以后,使用这一概念的多援引此书。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清代王琦《李太白集注》、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等。《海录碎事》是叶廷在四五十年中借书、读书、摘录而编成,所征引的旧籍多为北宋刻本或写本,文字与今本不同,可以作参稽考核之用。鲁迅先生辑集《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和《岭表录异》就采用了《海录碎事》中的一些材料。
这本书中所收内容,有的标明出处,有的则未标明。据《海录碎事》的序文称,“仙宗十友”之说见于其书卷八下(见四库本),其云:“唐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之章为仙宗十友。见本传。”但是,笔者查阅了这十个人在新旧唐书中的传记并没有类似的记载。同时,值得注意的就是关于“仙宗十友”身份记载的不同:在《海录碎事》与《益州名画录》二者中出现了王适与高适的出入。《海录碎事》成书于南宋时期,在《益州名画录》之后。我们不知叶廷这条材料的来源,但很明显叶廷所见到的这条材料不是本于石恪的《仙宗十友***》。
从这记载来看,大致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根据《益州名画录》记载,《仙宗十友***》是石恪的作品。不论这幅***是石恪本人构想出来的,还是他把社会上流传的关于“仙宗十友”的说法绘制出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仙宗十友”这一说法最晚当在晚唐五代末就有了。第二,据《宣和画谱》称石恪“工画道释人物”,而且上文也提到《益州名画录》主要记述唐五代至宋初西蜀寺院壁画。所以《仙宗十友***》很可能是某道观的壁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有从道缘的角度对十友归类的意识。第三,叶廷把“仙宗十友”这―概念摘录出来,一方面固然是积累知识的贮备行为,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仙宗十友’’这一概念的肯定和标举。
“仙宗十友”成员的辨析
“仙宗十友”是一个活动于初盛唐时期具有共同宗教背景的文人群落。他们并没有共同活动过,是后人根据其共同的宗教背景和文学爱好归类而成的,那为什么会出现“仙宗十友”这种说法呢?其实对一定的社会群体进行总体性命名的做法在中国古代是很常见的。有的是当事人自己命名的,有的是时人对这些人的雅称。可能当事人知情,也可能不知情。可能这些当事人实有交往,也可能是人们由于他们具有相同的品质把他们放到一起的。比如白居易与胡杲、吉戈、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皆年高不事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大致看来,仙宗十友也是这种性质的一个群体。
关于“仙宗十友”成员的说法小有争议,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海录碎事》为代表,认为这十个人包括:司马承祯、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之章。第二种见于《益州名画录》。认为这十个人包括:司马承祯、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高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之章。两种说法的主要分歧点就在王适和高适,其他人并无异议。
唐代的记载中有两个王适,一个在武朝时期,一个在德宗朝时期。本文认为,“仙宗十友”群落中的王适是活动于武朝时期的这一位。这个王适现存的材料很少,正史中并没有单独的传记,只是在其他一些人的传记中有零星的记载。《新唐书》卷二百二中刘宪传中附有王适的一些记载:“武后时敕吏部糊名考判,求高才,惟宪与王适、司马锃、梁载言入第二等。适,幽州人,终雍州司功参***”。《新唐书》卷一百七:“(陈子昂)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日:‘是必为海内文宗’,乃请交子昂。”在《陈拾遗集》(四库本)附录等书中也有相同的记载。《金石文字记》卷三中载:“中岳体玄先生潘尊师碣文,王适撰,司马承祯八分书。”这个潘尊师就是司马承祯的老师――高道潘师正。王适为潘师正写过碣文,可见他和当时的道教界是有联系的。
高适是盛唐时期出色的文人,又曾经略边事,有***功,尤其以边塞诗歌及事功知名当时。《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传,详言其一生的主要事件,有赴蓟北、客居淇上、举有道科及授封丘尉、送兵蓟北、入河西幕等等。他的事迹中少有与佛道人士交往的记录。除李白外,他与“仙宗十友”中的其他人物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杜甫《赠李白》中提到三人梁宋之游,但他与李杜浪游梁宋也无任何宗教方面的记载。这样看来,王适位列“仙宗十友”还是比较合适的。
其次是好尚文学。单就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来说,就有陈子昂、宋之问、李白、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等重量级人物。虽然王适、卢藏用的文名没有这些人卓著,但《新唐书》中载二人都有文集,《全唐诗》中也都有作品传世。王适现存作品5首,卢藏用8首。只有毕构,由于涉及的材料太少我们还无法详知。
“仙宗十友”的特点
“仙宗十友”是盛唐气象在后人的历史视野中结成的海市蜃楼,是后人因仰慕盛唐气象虚拟而成的文人集团。后人之所以把这十个人放在一起,并非是信口开河,而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共同特点。
首先是结缘道流。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和道流有联系。“仙宗十友”中枢纽性的关键人物是司马承祯,他是初盛唐时期的上清高道。在“仙宗十友”中,他的社会声望和***治地位最为显赫,也只有他的活动纵贯武朝和玄宗朝而不败。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载:“武后尝召之,未几,去。睿宗复命其兄承神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问其术,开元中再被召至都,玄宗诏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善篆、隶,帝命以三体写老子,刊正文句。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绦至所居,按金设祠,厚赐焉。”“仙宗十友”的成员大部分都有与司马承祯交往的记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仙宗十友”:盛唐气象的一个表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