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旧称东狱庙或泰山行宫。坐落在泰山脚下,为泰山的正庙,岱庙也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城堞高筑,庙貌嵯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它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主要建筑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铜亭等。庙内古柏参天,碑碣如林,文物荟萃,天观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我国历代有72个皇帝在这里举行过隆重的典礼,给“东岳泰山之神”加冕封号。殿内现在还存在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其场面阵势浩大,人物形态逼真,是稀见的艺术珍品。岱庙中古碑刻石如林,书法遗迹密布,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秦李斯小篆《泰山刻召》,它是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下的诏书,现仅残存10个字,却依然吸引来络绎不绝的游人。它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共称我国三大宫殿式建筑。
古代许多帝王都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秦始皇、秦二始、汉武帝、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乾隆帝等七十二个帝王、帝后曾到过泰山。据说汉武帝7次到泰山,乾隆11次到泰山。泰山自远古起就有封禅活动。
据《史记・封禅书》――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
禅而祭之,翼近神灵也。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
“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岱庙(东岳庙)是泰山的主庙,供奉东岳大帝,即泰山神,主治人生死及人生贵贱,为冥府众鬼之主帅。岱庙是全国东岳庙的主庙。
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来封禅,它的条件大体有三,第一个条件是更朝换代国家统一。第二个条件,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绩,***绩卓著,要国泰民安、要有***绩,大家都信服,第三个条件是必须有祥瑞出现。就是有一个吉祥物。比如齐桓公,春秋时期他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想到泰山来封禅,但是,当时的管仲就极力反对,为什么反对呢?就是说你不够资格。当时齐桓公就说,我九合诸侯一统天下,我的功劳够大了,难道还不行吗?他说不行,你缺乏祥瑞。实际上缺什么祥瑞呢。这样管仲就给他提了几个吉祥物,其中包括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这根本是弄不到的,没有这个东西你不能封禅,实际上就是说你的功德不够。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了加强统治,他多次进行全国性的巡视,巡视中以封禅为旗号,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意味着天下盛世,功绩卓著。秦以后,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也竞相效仿封禅泰山。到唐玄宗时代,社会发展达到鼎盛,封禅大典也前所未有的隆重。于是公元725年,一个春夏之交的日子,一支浩浩大大的封禅大***从都城长安出发,这一天,在山东泰安市的泰山脚下,方圆百里的空气中,一改往日的轻松和随意,静谧和凝重之间,古乐奏鸣,车辚辚,马萧萧,由远及近越来越真切。浩浩荡荡的御驾亲王队伍,文武百官手持仪仗兵器,千乘万骑,众多护卫,前呼后应,层层簇拥,这种磅礴的气势,令中国有史以来任何一次讨伐出征都黯然失色。
在岱庙里,存有碑刻200余通,其中不乏历代皇帝留下的铭刻,有一通奇特的唐碑,它碑身双石同座并立,覆以石盖,这就是武则天公元660年派人所立的“双束碑”。
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女人,她当时也很有点儿野心,她想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她内心的想法。那么,这个碑如何来表达武则天的意志的呢?它是由两块条石并立而成的,上面是一块石头做的碑帽,底下是一块石头做的碑座,也就是说他们并立天下,共治四方。虽然武则天当时还没有当皇帝,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是和皇帝一样的,就是除了在***治上的寓意以外,因为武则天是高宗的皇后,是一种夫妻关系,这个碑就表达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所以老百姓把这个碑叫做鸳鸯碑,这是当时武则天派人立这个碑的意思。果然这个碑立了以后,过了大概5年,在公元666年那一年,她就鼓动了高宗李治来泰山封禅。
在泰山顶上,苍岩如墙,峭壁如削,镌刻了数十处摩崖石刻,而最有历史价值,最为壮观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封禅时亲自撰书的《纪泰山铭》碑,碑刻叙述了封禅的起因和规模,记有封禅仪典的过程。《纪泰山铭》碑形制宏伟、高大,1000个鎏金大字金碧辉煌,碑文通篇为八分隶书,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引来后人诸多的感慨。
公元1008年,宋真宗一行浩浩荡荡从开封出发,历经17天跋涉到达泰山,举行了隆重肃穆的封禅大典,到结束封禅活动返回开封共用了47天,宋真宗的这次活动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大典。
从明朝往后,一个是大臣代替帝王来搞告祭,一个是帝王亲自来,这样都不很方便,为了方便帝王祭祀泰山神,所以从明朝开始,明朝在京城建了一个天坛。运回来几块大石放在天坛的一侧,这几块石头就象征着泰山。北京的天坛实际上就是帝王封禅活动的一个延续,这个活动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结束了。但是整个泰山崇拜这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并没有结束。
在宋天贶殿内,我惊讶于皇帝们的排场,就说这个宋天贶殿,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是岱庙中的主体建筑,宋代创建,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2米,面积近970平方米。为重檐庑殿式,上覆黄琉璃瓦。殿前露台高筑,汉白玉雕栏环绕,云形望柱齐列。重檐之间有竖匾,上书“宋天贶殿”。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额。东、西、北墙壁上有《泰山神启跸回銮***》,东半部为启跸,右边为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个人的形象,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那个壁画,很招人喜欢,色彩丰富,人物形象跃然眼前,很逼真。让我想起梵高,也只有他才能配得上这样的名画吧。下面是主要景点――
遥参亭:又名草参亭,前临通天街,后与岱庙正阳门连通,为岱庙的前庭。历代帝王及王公大臣来泰山举行祭祀典礼,必先在此举行简单参拜之后,才能进入岱庙举行正式大典。唐代称“遥参门”;宋代在门内筑亭,改称“草参亭”;明代扩建,建殿围墙,遂成为完整的庭院建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雄踞清代铁铸狮子一对。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内一龙首吐水,一龙首吞水,题刻“龙跃天池”,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很是添景。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
岱庙坊: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明隆庆年间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 重建。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造型粗犷、简洁,坊之西北原有“乾隆行宫”,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雄者戏耍绣球,雌者嬉闹幼狮,姿态各异,生动可爱。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及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案设计采用对称手法,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正阳门: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正阳门始建于宋,进入正阳门,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两旁置有东、西掖门。
庙有八门。南向五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各门之上均有楼,前门称五凤楼,后门称望岳楼。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黄瓦盖顶,点金彩绘,富丽堂皇,高耸巍峨
铜亭、铁塔: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
铜亭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一年铸造,明末移于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亭为铜质,施以銮金,其铸造精致,造型优美。
铁塔在岱庙北门内西南,明嘉靖十三年造。原在天书观大门内,1973年移入岱庙,抗日战争中被日***飞机炸毁,现只剩4级。其造型古朴,雄伟。为我国几座著名铜亭(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昆明金殿)之一。
汉柏院:汉柏院位于岱庙配天门东,因院内有古柏五株而得名。相传此古柏为汉武帝东封时亲手所植。今龙干虬枝,苍劲葱郁,虽已肤剥心枯,却有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岱庙碑刻多集于此院,院内存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其中著名的有张衡的《四思篇》,曹植的《飞龙篇》、米芾的《第一山》、乾隆的《登岱诗》等,均为书刻佳作。
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为稀世瑰宝。
去岱庙,看的不是岱庙,看的是文化。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