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备课离不开钻研教材,而同时教师要重视对本课程相关资源、其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再创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关键词:教材编排体系;育人因素;学科体系;岗位素养
怎样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境界呢?这就全在于教材的运用。要想运用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因此,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更是显示教师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的重要标志。具体说来:备教材首先要过“五关”,即教材知识纵横联系关(吃透);教材编排体系关(领会);教材内涵重、难点关(把握);教材育人因素关(渗透);构建学业学科体系,夯实专业素养要求关(落实)。
一、分析教材知识纵横关系,领会教材编排意***,建立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布鲁纳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选择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作为单独一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必须建立学科纵向知识体系。如,自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段的语文学习中,教学的侧重点是:小学(1~6)学段以掌握基础知识中的“拼音、文字、词汇、短语、句子、标点、阅读、背诵古诗文,与学段古诗文伴生的文学常识”,写作从说话到片断到400字以内作文;初中(7~9)学段以从小学已有的知识层面逐渐提高,侧重于现代文中“记叙、议论、说明、描写”表达手段到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的积累,进行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来达到最终的“输出”――对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而到了中职(10~13)学段,语文的教学必须立足学生本身的语文能力欠缺,把握共性,兼顾个性,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课程任务和目标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内涵明确为“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为指归。即会用、实用、够用。淡化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特征,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立足三个模块,体现中职语文课程规定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模块化的结构,使学校及学生根据专业及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学习)内容成为可能,解决了以往课程限制性强、灵活性和选择性弱的问题。其中,职业模块的设置,为体现语文课程教学如何体现职业情境、如何相机培养职业素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
二、把握教材内涵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重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教材结构来说,重点指教材内容重点;就知识类型而言,重点指的是知识的中心点,它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四个特性。教学中教师要集中精力深刻揭示教学重点的科学内涵,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与技能的内在本质。(2)教学难点的内涵。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教学难点的形成,有的是由于知识内容本身的性质(如教材原因)造成的;也有由于学生思维和心理障碍(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人为造成的。不难看出,教学难点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确定的。因此,教学中要突破难点,教师应主要从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方面去寻找难点的形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排除。值得注意的是教学难点往往也是教学重点。
三、渗透育人因素,构建专业学科体系,夯实岗位素养
国家***在《关于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提出中职校人才培养要符合:“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于上述能力的培养要求担任某个专业的中职教学工作者都必须建立一种全局的学生学业学科体系,从宏面层面到微观层面了解各自的教学侧重点,以达成上述目标。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一个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有多深,就能带学生走多远!”最好的教学方法就在文本中,就在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之中,对文本的透彻钻研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当前“一纲(标)多本”的中等职业教学现状下,课标就是圆心,而教材就是圆的半径,无论多大的半径,总是脱不了课标这个“宗”。但教材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作为教材脚注的教参更不是。所以钻研教材时我们要重视对本课程相关资源、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坚持在教材的使用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境界,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再创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参考文献:
[1]安玫.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设计:从有效解读教材到科学处理教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8).
[2]***.解读教材,我们应把握什么: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谈教材解读策略.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3]王海蓉.深入解读教材:上好每一课的第一步.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03).
[4]王丽亚.回归文本 返璞归真:谈正确解读教材.语文天地,2014(07).
[5]张秋霞.解读教材,开发教材资源.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0(12).
[6]陈文贞.解读教材的有效途径.思想***治课教学,2013(08).
[7]伯海英.多视角解读教材 促进课程有效转化.生物学通报,2014(05).
[8]张海生.换位思考,解读教材.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3).
[9]卞志荣.基于三维目标对有效解读教材的几点实践性思考.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立足专业素养,架构学科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