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历来只有“长片”(故事片)和“短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下同)的简称,而“大片”一说则是从1994年才开始有的。那年,广播电影电视部(简称“广电部”)决定中影公司每年组织进口、译制10部左右的高质量故事影片。从电影业务人员引进、译制,发行、放映过程中,到观众观看、议论中,逐步形成了“大片”的说法。
1994年1月下旬,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广电部同时召开全国广播影视宣传工作会议,目的是让与会人员能直接听取等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1月31日下午广电部的会议要结束了,艾知生部长在会议开始时已就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作了全面的讲话,他一定要王枫副部长和我分别就电视剧和电影讲一讲。我事先没有准备稿子,就即席讲了十几分钟。其中,按照贯彻同志讲话中“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从繁荣中国电影的角度提出,从当年起“中影公司每年要组织进口、译制好可以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基本反映世界电影艺术最新成就的10部影片”。艾部长当即插话说:“进口10部好影片、优秀影片,这一点我坚决支持。过去总是进口一些不太好的,很难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是要解决一下。”于是,每年进口10部左右高质量故事影片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实际上,这件事在我脑子中已琢磨三年了,也与电影局和中影公司等方面商量过多次。1990年,我开始接触电影工作时,全年进口的故事影片50部(约占年发行故事影片总量的1/3),大多数是美国电影,基本上是多年前拍摄的二流以下影片。因此,很多同志反映进口影片质量不高。特别是当时中央分管领导,中共中央***治局***、中央宣传领导小组组长***同志就曾问我:“获奥斯卡奖的好莱坞影片我们国内怎么总也看不着?”
经考察,我形成的主要认识是:第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影发行放映都实行票房收入分账方式,而中国的进口影片则是实行买断发行权方式,据说主要原因是我国电影院没有售票统计的规范设施;第二,买断高质量影片在中国的发行权很贵,买不起。我们当时的进口影片平均每部约两万美元;第三,走私、盗版影片和录像带屡禁不止,正式渠道进不来是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冲击电影市场,而且境外片商反映强烈,影响国家形象;第四,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部分影院已经或稍加改造,还是具备实行票房收入分账放映条件的;第五,美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片商很看重中国的电影市场,因仅当时基本具备票房收入分账放映条件的影院就不是个小数。所以,广电部形成的一致结论是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但当时全国电影总体很“困难”。经过两年的调查、思考,我认定中国电影的出路是改革,而且根据中国电影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个改革一方面要全面而系统地改,另一方面还要坚持统筹考虑,全面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地改。据此,广电部1993年1月5日下发的3号文件《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核心是宣布从当年起,取消中影公司对国产故事影片的“统购统销”***策,放开电影票价。包括进口影片等其他片种的发行放映机制暂不动。
经过一年的改革,国产故事片的总体放映场次、观众人次均有明显上升。特别是在经济回报上,不仅中影公司从票房收入中拿的15%全部给了出品单位,每部影片的收入还随着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的增加而增加,高质量影片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好了许多。所以,为了将观众大幅“拉回”电影院,在继续深化改革,下大力气提高国产影片质量的同时,决定从1994年起,每年组织进口10部左右高质量故事影片,在具备实行票房收入分账条件的影院放映,也带有改革试验的性质。但原来没打算在这个会上讲,而是想在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中,作为繁荣电影事业、满足观众文化生活需求的一条措施,报部***组审定后实施。
可经我这么一讲,艾部长当即表示支持就算定了。而且,从上海公司调任中影公司总经理半年的吴孟辰、电影局副局长兼中影公司***书记窦守芳及副总经理王增夫等,对这件事很积极。境外片商的热情也很高,而且他们主要考虑的是长远市场前景,对当时单片分成比例的“要价”不高。所以,仅三四个月过后,第一部从好莱坞进口、译制的影片《亡命天涯》就发行放映了,接着《真实的谎言》,香港的《红番区》等影片先后上映。不论影院观众上座率,还是影片的艺术性、可看性,都引起全国电影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当时积极的影响主要有:一是走进电影院看“大片”的观众成数倍增长,单片票房收入成数倍增加,因而发行放映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二是为了能放映“大片”而进行改造的电影院不断增加,因而放映“大片”的影院也不断增加;三是艺术创作技巧方面,对国产影片创作的促进和借鉴作用也逐步显现等。
“大片”的积极影响大大超出我的预期,以至于今天人们已将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影片,只要是质量好、上座率高的都称为“大片”,而且直到近年仍有媒体在作有关“10部进口大片”的报道,或在有关报道中提及。这也是我当初未想到过的。
当然,作为当时中国电影改革中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举措,发行放映后“抵制”与“非议”也不少,有的地方因发行放映的“权”和“利”引起的“矛盾纷争”,有时甚至可以用“惊心动魄”一词来形容。
特别是到了1995年中,虽实际放映的“大片”还不到10部,但由于影响越来越大,有人就以对国产故事片上座率的“冲击”为由说事。起初只针对10部进口“大片”,说会给民族电影带来“灭顶之灾”;继而就针对从1993年开始的电影改革,完全不顾事实地说不重视中国国产电影的创作;再而又直接针对人,明里针对的是中影的负责人,说他商人习气太浓,实则针对广电部领导,甚至质疑中国电影改革的方向。
10部进口“大片”令人难忘的,还有一个公众很少知道的重要“衍生产品”,就是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和中国加入WTO的中美谈判中,进口分账电影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两次谈判我都参与了,服务贸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当时,我国这方面做得比较符合国际规则的项目中就有“10部进口‘大片”’的分账管理。其作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美方谈判代表起初仍误认为中国不允许实行电影分账发行放映,也不知道我们已有“10部进口分账影片”的事,因而指责我们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和行动。当我们以10部进口分账影片为例,说明我们不仅制订了《著作权法》,而且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实际行动,只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根据城市影院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影院逐步进行。这一有力的回应使美方谈判代表感到吃惊;二是在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起到了“参照系数”的作用。因为已有“10部进口‘大片’”分账,美方谈判代表便将此作为“配额基数”,要求加入WTO后再增加。美国媒体1995年4月8日公布的美国“开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开放清单中”,将“每年进口10部电影配额增加至40部”。后中美双方代表在谈判中几经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了从加人WTO开始,7年内增至17部的共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10部进口“大片”引进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