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中的袭人,向来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褒之者称她“贤而多智”(脂胭斋评语);贬之者则骂她“得新忘旧”,“负心薄幸”(俞平伯评语)。而笔者认为应从人性本真的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这一人物,观照她的生存处境,尊重她的爱情,发现她纯良、宽厚的美德,使其形象分析更趋合理化、人性化。
【关键词】《红楼梦》;袭人;性格
《红楼梦》中袭人是一个性格、心理和行为非常复杂的人物,两百多年来的评论家、研究家和广大读者,见仁见智,观点大相径庭。本文试***从袭人的判词入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其性格和最终命运。
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进入“薄命司”大门,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先见封条上写着“金陵十二钗正册”,接着是“金陵十二钗副册”,最后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便先伸手将“又副册”橱打开,先是晴雯的画册和判词,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便是袭人的画册和判词,也是作家曹雪芹对袭人人生命运的安排和思想性格的评价。
一、温柔和顺
袭人判词第一句“枉自温柔和顺”,写出了袭人的性格温和、柔顺,很有亲和力。谈袭人的“温柔和顺”就不得不和晴雯进行对比。袭人和晴雯同是怡红院的大丫环。晴雯的性格极为刚烈,嫉恶如仇,脾气又急,闻名全园。听说坠儿偷了金镯子时马上表现出“爆炭脾气”,责骂、惩罚,还代替宝玉⑺辞退(第五十二回)。抄检大观园时晴雯语言尖利,大煞了王家的威风(第七十四回)。到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更表现出晴雯的任性。
晴雯的性格即极有骨气,然又目空一切,树敌过多,对自身的丫鬟地位缺乏自审和反省意识。这些都决定了她后来被赶出大观园的命运。也正是她含愤早夭的根由。然而袭人的性格却和晴雯恰恰相反,既不行小姐之权,也不言主子之事。服侍贾母“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她的“温柔和顺,宽和厚道”博得了大观园中多数人的认同。也正是在第三十二回,面对晴雯的无名怒火,无情的挖苦,当宝玉要赶走晴雯时,却再三阻拦,以至下跪恳求,才使宝玉收回成命。足见其心底之宽和厚道。
二、似桂如兰
“似桂如兰”是说袭人的品格如桂花、兰草般美好,芳香馥郁。确实,袭人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具有正义感。当她听到金钏儿投井死后,“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当她得知老色鬼贾赦逼鸳鸯为妾之事,她说:“这个大老爷太好色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放手了”。既表现了对鸳鸯的同情,也不满贾赦的荒***。
更重要的是,袭人不仅在生活上细致入微地照顾好宝玉的饮食起居,而且还在思想行为上无数次苦口婆心地规劝宝玉,希望宝玉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中袭人就借赎身对宝玉进行劝解。
三、公子无缘
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虽然这两种爱不可相提并论,前者主要是在精神层面上,爱得纯净理想,后者主要是在生活层面上,爱得世俗温暖,但不能不承认这两者都是爱。如果说宝玉和黛玉是有情无缘,和宝钗是有缘无情,和袭人可以说是有半世情缘的。
袭人照顾宝玉日常饮食起居,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跟了宝玉,心中只有宝玉。”这样的“痴”, 是后来产生爱情的基础。而袭人与宝玉爱情的爱情不得不从第六回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情”之事说起。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之后,遂便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得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因“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
这次偷吃禁果,确定了袭人在贾宝玉心目中独特的位置。也确定了两人的关系。爱情其实是一种缘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缘是一种前世仙界之缘;而宝玉和袭人之间的相逢、相悦、相亲、相爱,可以算是一种世俗情缘。只可惜,仙界的神瑛侍者总归是要回归仙界去的,袭人与宝玉的俗缘难以终老白头。“谁知公子无缘”,应该是指无缘终生相伴,在贾家败落之后,袭人最终被迫下嫁蒋玉菡。宝玉和袭人曾经相处、相爱,缘分历历,不可谓无缘。然诸行无常,不长久者亦何止他们!
四、优伶有福
袭人的最后结局,是在后四十回中完成的。但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脂砚斋的批语中已有过几次暗示。特别是对袭人名字的几次描写,更是埋下了最终嫁给蒋玉菡的千里伏线。可以说袭人嫁给蒋玉菡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对于袭人和蒋玉菡的婚姻,后来的研究者多持否定的看法。有人结合第三回中讲“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服侍宝玉时,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得出后来袭人定时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蒋玉菡。讲这是得新忘旧。
五、结束语
清代中后期是理学昌明的时代,伦理道德紧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袭人失节再嫁,成为后人对她诟病最多的地方,认为不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原作中袭人是如何再嫁已经难以得知,而程高续本中对袭人的再嫁描写本就带有一定的偏见。我们占不说袭人是如何再嫁,单就在再嫁这件事来说,认为袭人不应再嫁,应以死殉情,这无疑是站在男权至上的角度出发的,要求女性从一而终无条件的遵从。袭人将满腔的“温柔和顺”都赋予宝玉,将她女儿的美妙青春都耗费在宝玉身上,唯一的期盼便是能和宝玉委曲求全的长相厮守,即便一生一世服侍玉、钗夫妇二人也不为后悔,然而却不能够。袭人的一片温情,宝玉何曾有丝毫的挂念? 为一个对自己毫无牵挂的人而死,又有何价值可言?
袭人最后嫁给了蒋玉菡不能不说是一幢美满的婚姻,一个美满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红楼人物论・花袭人论》[M].北京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 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4] 一粟.《红楼梦卷(第一册)》[M].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汪长江(1977- ),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红楼梦》袭人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