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角色扮演可以锻炼儿童的社会,培养儿童与人交流的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儿童在角色扮演中通过对角色的认知和演绎,理解角色人物的心情以及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对于构建儿童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引导作用,是一种对儿童社会化行为具有有效指引作用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角色扮演;幼儿教育;应用研究
角色扮演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尊重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充分参与其中,有利于通过自我感知的教学方式将对儿童的规范穿插其中,是一种对儿童社会化技能的培训,也是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角色扮演的概念
角色扮演,就是对其他人物进行性格演绎,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探究,按照自己对人物设定的理解,将人物进行再次演绎。将角色扮演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就是让儿童通过对角色的演绎,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而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认知能力,提升儿童的情感丰富度。
二、角色扮演法的运用
1.社会技巧训练
通过社会技巧训练,让儿童在扮演社会不同角色的过程中熟知角色的任务设定,知晓在某个角色扮演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进而锻炼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心理,进而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行为习惯。比如,在进行公交车人物的角色扮演时,扮演司机的儿童便会懂得责任的重要性,扮演乘客的儿童便会在乘车过程中学会帮助老弱病残孕,学会关爱他人,扮演被帮助的角色时,便会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儿童也会懂得通过自己的行为给予他人温暖。
2.价值澄清训练
价值澄清训练,就是让儿童通过对不同职业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从而理解不同岗位人物的责任心以及所遵循的行业内价值观念,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比如,可以让儿童扮演飞机上的空姐,在为不同的客人服务时体会到空姐的服务理念便是“乘客为上”,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还可以让儿童懂得为人服务过程中宽容待人的重要性,为儿童今后的乘车行为提供正确指引。
3.社会冲突问题解决的训练
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社会,在产生冲突时,个人的处理方式则会直接影响事件的整体走向。因此,对于儿童社会冲突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有利于让儿童知晓在冲突状况下正确地与人沟通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化解冲突问题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可以让儿童表演在公交车上不小心踩到别人脚引发的冲突情景,观看儿童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否得当,然后在儿童表演完后,老师对正确的做法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于不正确的做法提出批评,并告知儿童正确的处理方式,让儿童理解宽容待人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美德,提升儿童解决冲突问题的处理能力。
4.同情心的培养训练
角色扮演就是要让孩子自己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用真善美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同情心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品德,对于他人的同情表明了一个人内心有柔软的部分,是一个善良的人,因此,对于儿童同情心的培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可以让儿童扮演行动不便的老人,体会过马路的过程,让儿童理解老人自己行走的不便,通过对老人过马路时的恐慌以及担忧的心情的理解,儿童自然会萌发出对老人行走不便的同情,这种心理认知也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指引作用,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帮助老人。
三、角色扮演法的具体实施
1.情境分析扮演
老师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场景,让儿童对可能发生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然后表演出来。这种角色扮演没有预先的台词设定,因此事情的发展走向完全按照儿童对此场景的原本的心理认知以及价值观走向,场景的表现可以映射出不同儿童的心理表现,因此,方便老师对儿童的性格进行观察,对儿童内心不当的想法及时发现和指正,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助力。
2.剧本扮演
剧本表演,顾名思义,就是使角色扮演有预先的情景和台词设置,主要考察的是儿童对于他人内心情感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锻炼儿童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心态,通过对他人心态的揣摩,使儿童学会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关注他人的想法,学会尊重他人。
3.角色互换表演
角色互换适合应用于情绪波动较大的场景表现,儿童通过对不同情绪的体会和演绎,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丰富度,便于儿童在生活中情感表达的准确性以及掌握适当的情绪表现方法。
角色扮演是适合儿童成长期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儿童在对其他角色的扮演中体会到角色的心理和情绪,进而提升儿童对不同事件的理解能力,也会对儿童的社会产生一定的教育和约束作用,对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亚冰.“独一代”遭遇“独二代”:探析幼儿园在培养“独二代”中的角色扮演[J].教师,2014(16).
[2]樊福红.故事表演引发的“纠纷”[J].山西教育:幼教,2014(03).
[3]裘晓琴.浅析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角色扮演[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角色扮演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