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中,再祛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在一定时间内(以小时计算)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PAE)或抗生素后效应。
PAE的机制
关于PAE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①抗菌药造成细菌的非致死性损伤或靶位持续结合,使细菌恢复再生长的时间延长;②抗菌药的促白细胞效应(PALE),抗菌药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的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菌药与白细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③细菌新合成酶或白酶恢复尚需一定时间,而呈现PAE。
PAE的临床意义
PAE的发现和研究,对指导合理制订抗菌药的给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抗菌药物必须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效果,故一般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和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等药物动力学参数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而忽略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以及人体免***机制在杀灭细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随着PAE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与药物的峰浓度密切相关,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体内浓度不必始终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之上。当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时,由于高浓度产生的PAE使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因此,对那些半衰期短、消除快、PAE较长的抗菌药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既保证疗效又降低不良反应。
重新设计给药方案
β-内酰胺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对不同种类的细菌,在不同药物浓度下,产生的PAE有很大差别。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对革兰阳性球菌显示较长的PAE,并随药物浓度增加和接触时间延长,PAE也相应延长。在5~10 MIC,接触2小时为最高值,此时杀菌效应达到饱和。但对革兰阴性菌的PAE却很短或呈负值。而碳青霉素烯类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明显的PAE,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在4 MIC时PAE延长明显,可达1~3小时,但过高浓度并不能使PAE延长。由于各类药物间的PAE具有差异,临床对不同细菌引起的感染,应选择不同的 β-内酰胺类药物***,设计给药方案时要区别对待。对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对其杀菌活性主要依赖于药物浓度、与细菌接触的时间,加之有较长的PAE,因此,目前主张适当增加给药剂量,快速静滴(1小时内滴入),相对减少给药次数,2次/日,以获得最佳抗菌效果。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因β-内酰胺(碳青霉烯类除外)不具有明显的PAE,最适合给药间为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临床仍然应该采用多次给药方法维持血药浓度高于MIC。碳青霉烯类临床给药不同于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在***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时,适当提高首次剂量,采用每日1次给药的***方案是可行的。有报道,亚胺培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125 μ g/ml,药物浓度在20 MIC,接触2小时,PAE可达4.5小时,静滴0.5 g,在30分钟时滴完,其血药峰浓度为30~35 mg/L,虽然半衰期仅0.9小时,但是因药物浓度相当于480MIC,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8.3小时,若使用单剂量0.5 g,则给药间隔至少<13小时。
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药物为静止期杀菌剂,以往多采用2次/日或3次/日给药方案,但易产生耳、肾毒性。近年来研究表明氨基糖苷类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具有PAE,目氨基糖苷类的杀菌作用及对致病菌的PAE都有浓度依赖性,这就为1次/日大剂量给药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故有人提出1次/日给药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其肾毒性、耳毒性,并对应用庆大霉素连续***的123例严重感染病人随机进行试验,庆大霉素4 mg/kg,1次/日用药组和3次/日用药组,均采用静滴给药方法。结果:肾中毒发生率前组后组分别为5%和24%;显效率前组后组分别为91%和78%。表明庆大霉素每日总剂量不变的情况下,1次/日给药法使药物的体内外杀菌活性及疗效均优于多次给药,且毒性反应小。同样用阿米卡星1次/日和2次/日给药方案也得出类似结论。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生长期抑菌剂,其最佳***方案应在组织中维持药物浓度高于MIC或MBC,在确定给药间隔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来确定。阿奇霉素对链球菌比β-内酰胺类有更长的PAE,同样阿奇霉素对呼吸道致病菌也有显著抑制效果,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PAE为3小时,对肺炎克雷伯杆菌也有长达2小时的PAE,另外,克拉霉素对结核杆菌的PAE为5.5~18小时,所以临床上大环内酯类可采用1次/日静滴给药方案。
喹诺酮类:该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一样,其抗菌效果和对致病菌的PAE依赖于给药剂量,而不是频繁给药。因此类药有较长的半衰期和PAE,且无明显毒性,故采用1次/日或2次/日的给药方案,仍能维持疗效,从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耐药性的增加,保持致病菌的敏感性。例如该类药物在尿中杀菌浓度大多维持在48小时以上,故临床***尿路感染可采用1次/日连续用3~5天的给药方案。环丙沙星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加,PAE持续时间不再明显延长,因此每次给药200 mg,即能达到满意疗效。在抗分枝杆菌方面,环丙沙星500 mg/日,氧氟沙星400~800 mg/日被推荐用于成人结核病的防治,已体现出优越性。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司氟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等,由于有卓越的广谱速效作用,浓度依赖性,杀菌活性和明显的PAE,其1次/日的给药方案,已应用于各种感染的***。
其他抗菌药物:因磷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比革兰阴性杆菌的PAE明显,且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和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提示在临床设计磷霉素给药方案时,应考虑PAE因素,可适当增加给药剂量,延长给药时间间隔,而不影响其疗效,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方便。
联合用药评价 对严重的难治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及防止细菌耐药性等,临床常采用联合给药方案,以达到扩大抗菌谱,取得协同抗菌作用的目的。以往仅采用体外药敏实验来评价其合理性。目前PAE和体外药敏实验一起作为联合用药合理性的指标。判定标准为:两药联合的PAE值比单用的PAE之和延长>1小时为协同作用;大致相等为相加:与单用PAE较大值相近为无关;比单用较小值还小为拮抗。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是经常采用的给药方法。例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阿莫西林与庆大霉素或奈替米星联合,PAE多呈协同或相加作用;且与奈替米星联合PAE(7~10小时)比与庆大霉素联合PAE(4~7小时)要长,在高浓度时联合PAE更长:对于伤寒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头孢曲松钠与阿米卡星或妥布霉素联合,PAE多呈相加或协同作用:头孢曲松钠与阿米卡星联用的PAE(4.0~4.3小时)比头孢曲松钠与妥布霉素联用的PAE(0.6~2.4小时)要长;对大肠埃希菌,阿米卡星与头孢唑林合用的PAE均高于二者单独用药的PAE。说明阿米卡星与头孢唑林联用对大肠埃希菌较单独应用阿米卡星或头孢唑林更有效。环丙沙星与庆大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PAE在不同浓度(0.5~4 MIC)均呈相加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在低浓度时联合PAE有所延长,但呈无关作用,随着试验浓度的增大,也呈相加作用。甲氧苄啶(TMP)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联用,可使它们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PAE显著延长,呈现相加、协同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且已制备成TMP与庆大霉素的复方注射剂。联合应用磷霉素与环丙沙星对临床分离的16株细菌的PAE具有相加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单用磷霉素差异有显著性。
总之,PAE在临床***学中既是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学的参数之一,也是制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方案的重要理论基础。它的意义主要是帮助临床医师设计最佳给药方案。随着对PAE研究的深入及其机制的探索,PAE将会进一步应用于临床给药方案的优化,提高抗生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