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作的极其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特点,决定了抓安全必须注重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长期性、连续性,树立“大安全”观。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片面地、应时地、肤浅地就安全抓安全,否则就可能挂一漏万,按下葫芦浮起了瓢,使安全工作处于“过山车”状态。上一阵、下一阵,好一时、坏一时,难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
少数企业之所以安全工作波动不停,时好时差等现象长期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大安全”观。往往把安全责任视为少数领导的职责,把安全管理工作视为个别管理部门的义务,把安全工作与日常管理割裂开来。工作中融合性不够,部门间配合性不强,规划上长远性不足,机制上配套性不全,致使安全工作始终走不出“应急式”、“运动式”、“突击式”管理的圈子,难以持续稳定。
树立“大安全”观,就是要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
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时,从可行性研究至竣工验收、投入生产和使用,都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要求进行。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进行预算。要树立不安全的效益一分不要、不安全的进度一刻不抢、不安全的项目一个不上的安全发展观。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首先看一看安全措施是否健全、是否到位、是否过硬,持续加强安全设施设备的更新。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设备要及时进行维护或淘汰,要努力提高本质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要加强软件建设。要把安全工作纳入企业质量体系建设之中,融入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之中。要大力倡导“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企业经营理念,大力开展安全价值观、安全幸福观、安全责任观大讨论,广泛开展安全岗位箴言征集、安全故事演讲、安全专题辩论、安全警句编写、安全漫画展览、安全动漫展播、安全文艺表演等职工群众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宣传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意识、引导安全行为,努力增强干部职工对待安全工作的敬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营造人人重视安全、处处追求安全、事事能够安全的环境氛围。
树立“大安全”观,就是要坚持8小时内与8小时外相结合
安全工作是一项24小时不间断的连续性工作,一分一秒都不能松懈,任何一个时间节点的***大意,都可能酿成巨大的灾难。时下,有的企业对于8小时内的安全工作比较重视,岗位巡查、领导带班、劳动纪律检查、交接班制度等措施执行都比较到位,但对于8小时外的安全管理相对比较欠缺,给安全隐患的产生提供了机会。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企业是一个非连续性生产单位,夜间的厂区内除了门卫之外,没有其他值班人员。一天夜里,原料仓库因电源线路老化起火,而门卫已经熟睡。企业外部人员发现火情报警后,消防车呼啸着开到厂区大门口时,门卫才被惊醒。试想一下,企业如果重视加强8小时外非生产时间的安全监管,安排足够的人员进行厂区巡逻,这样的安全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即使发生同样的事故,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事故损失。由此可见,企业安全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必须对8小时之外多一些不放心和不放松,做到全天候、不间断、时时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提到安全生产,不少企业往往只着眼于员工的上班时间,要求员工戴好安全帽、严守操作规程、谨慎再谨慎地防范事故发生。然而下班之后,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也跟着下了班。有的员工下班后,经常长时间上网聊天、通宵打扑克、饮酒过量等,没有及时休息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工作时就会精神恍惚,甚至酒后上岗,从而造成安全隐患。这是十分危险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员工8小时外的安全管理同样不容回避。员工的人身安全是企业安全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企业必须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加以关心与关注,抓好下班后的安全与工作时的安全。以安全著称的美国杜邦公司从1953年开始就考察员工下班后的安全表现,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和建议,包括员工在家里因做家务受了伤,也要向公司汇报。他们在《杜邦安全健康原则》中规定:“厂外安全是员工安全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或许有人认为,员工下班后若发生安全事故,既不属于工伤范畴,企业也无须承担任何事故责任或经济赔偿,企业还有必要在工作之外制定那么多条条框框吗?杜邦公司对此指出:“无论何时,忽视安全都是没有科学态度的表现。平时讲究安全,就能远离意外的阴影,给自己和家人最大的保障。”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向职工家庭宣传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向职工家属普及安全生产常识,善于发挥亲情在教育、关怀、提醒、监督方面的作用,以亲情为纽带,把安全责任与家庭责任紧紧系于一身,增强每一名员工关注8小时外自身安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此,企业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及时提醒员工8小时之外安全注意事项、向职工家属编发安全生产倡议书等方式,从工作和生活的全方位入手,将安全工作渗透到员工的一言一行中,以此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树立“大安全”观,就是要坚持企业内与企业外相结合
每一个企业都是社会组织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要生存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间,都要置身于社会的一定区域范围,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企业周边的环境状况对于企业安全工作同样重要。企业在强化安全管理时,不能只盯着企业院墙之内,必须跳出企业的框框,走出企业的围墙,放宽企业的眼界,不断向企业外部扩展,不断扩大企业安全管理的半径和覆盖范围。有这样一个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可以说明问题:一家企业附近的农民私自在企业专用电源线路上接电,由于线路破损造成他人触电事故,企业最终因为监管不力而承担了一定的赔偿责任。试想,如果企业加强对周边居民安全意识的引导,加强安全环境培育,加强厂区外安全监管,这样的事故就可能得到有效避免。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安全生产特点,坚持把安全生产相关要求向企业周边的单位和居民传递,特别是那些存在易燃易爆危险因素的企业更要做实这一方面的工作。通过上门打招呼、印发宣传材料、召开通报会等多种措施,提醒他们不做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事情。通过加强巡查、技术监控等手段,防止企外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企业还要善于借鉴外部力量为我所用,提升企业安全监管水平。比如,企业在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时,可以邀请当地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与此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参与其中,以此完善预案体系;在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时,邀请地方相关部门进行协同配合,增强演练效果;企业在开展重大活动时,提前向当地相关部门通报,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共同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等,都有助于充实安全管理力量,让企业内外形成合力,推动安全管理力量的生成。
每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要与外部打交道,在加强企业内部安全防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进入企业开展产品试验、技术帮助、工程施工等活动的承包商的安全监管。坚持谁发包谁负责的原则,在与承包商签订相关经营合同的同时,也要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合同,把承包商队伍纳入安全管理范围,监督承包商履行安全职责。对于不具备安全资质的承包商要坚决拒绝于协作对象之外,对于不履行安全职责的承包商要按照合同约定予以处罚,努力消除承包商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树立“大安全”观,还要坚持落实“一岗双责”制度
从企业领导到一线职工,都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通过公开承诺、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防范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把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实到企业班子、落实到车间班组,更要落实到企业每个员工。要做到抓生产经营从安全生产入手,抓安全生产从生产经营出发,使安全生产成为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形成人人抓、人人管,抓人人、管人人的工作格局,努力消除安全生产是领导干部的事、是安全部门的事的片面认识,全员齐上阵,全员同出力,全员共尽责,共同筑牢安全生产“防火墙”。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企业要树立“大安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