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溯本求源,纠正诸如“双耳旁(阝)”之类误称与讹传,对提高汉字教学水平,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 汉字 部首 规律 溯源
质疑:“阝”与耳朵有关吗
“阝”是汉字常用的一个部首,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它称作“双包耳”或者“耳朵旁”,甚至在教学中也称之为“双耳旁”,这些叫法正确吗?“阝”与耳朵有关吗?
汉字学告诉我们:“阝”跟“耳朵”的形、音、义毫无关系。“双包耳”或“耳朵旁”的称呼是现代人们对汉字部首了解不够而产生的误称。这种称呼长期讹传,特别是教学中这种误称,会直接影响我们对祖国文字的正确理解,妨碍祖国文化健康传承。
说耳:“耳”部汉字都与耳相关
“耳”,甲骨文像一只耳朵形,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为耳朵。
《说文》:“耳,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1]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说文》对耳部汉字有如下解释:
闻:知闻也。从耳门声。”
“声(聲):音也。从耳殸声。殸,籒文磬。”
聋:无闻也。从耳龙声。”
还有:聆(听也)、聩(聋也)、(生而聋曰耸)、聘(访也)、(小垂耳也)、耼(耳曼也)、聸(垂耳也,南方聸耳之国)、耿(耳箸颊也。从这些“耳”部汉字中,不难看出,凡从耳取义的汉字皆与耳朵有关。
释阜:“阝”左为“阜(fù)”是土层高厚之山
部首“阝”自有名称,“左阜右邑”,跟“耳朵”实在是没有一点关系。
“阝”在左边。它的音、义是“阜”,形是“阜”形的变体写法。“阝”同阜,只是简繁体状态下的同一偏旁而已。
古人穴居,甲骨文象古人在其所居地穴的墙上挖出的供上下用的脚窝形,犹如后来的楼梯。古人穴居必选择在土层高厚之处,故引申为土山。[2]
《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阜”本义是土山,引申泛指山,如“阜积”(堆积如山),“阜陵”,“山阜”。
“阝”在左,是山阜,表示与山相关,如“陵”,大阜也。为大土山,如“山陵”“陵墓”“丘陵”等;也指登山。“阿”(ē)是大山,引申指大山弯曲处,山的“弯曲”又被用来比喻人的屈从迎合,如“阿谀奉承”、“刚直不阿”。
“阳”古文写作“陽”,上为日,下像树枝,左旁加阜,会意为山南向阳的一面;“阴”古文写作“陰”,表示月亮被大山(阝)挡住,是山北面。[3]“防、阻、限、隔、障”皆因有山;“险、陡”均指山形;左“阝”(阜部)与有“山”关系紧密,所以元代人称其为“侧山旁”。
论邑:“阝”右为“邑(yì)”是封地、城邑地理之词
“阝”在右边。它的音、义是“邑”,形是“ ”的变体写法。“邑”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
“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阝”。从“邑”的汉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古代称侯国为邑。《说文》:“邑:国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属皆从邑。”
“邑”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泛指一般的城镇,进而特指古代的封地、国都。作右偏旁时,金文、小篆都写作“ ”,如:“ 、 、 、 ”,隶楷书时,才写作“阝”,如“郡、邦、邯、郸”;作声符则写作“邑”,如“悒、挹、浥”。
右“阝”(邑)作意符时,所从字与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诸侯封国等义有关,如《诗经》中“邶、鄘、郑、郐、邠(豳)”本是古代诸侯封国名,“邺、邱、邓、邵、祁”等等本是古地名,后都用作了姓氏;“邯郸”是城市名;“那”本是西夷国名,音nuó,后假借作指示代词,音nà,多为远指,与“这”相对;“邦”本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引申泛指国家,如“邻邦”,“友邦”,“邦联”。
“郡”《说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从邑君声。”郡是古代的行***区域。
勘误:“阝”不是“双耳旁”实为“左阜右邑”
上面解析,说明部首“阝”是“左阜右邑”,跟“耳朵”实在是没有一点关系。俗称它为“双包耳”、“左耳朵(刀)”、“右耳朵(刀)”,确实是大错而特错。如此称呼,据说是为了小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可实际是好心办了错事。从汉字教学的效果说,也事与愿违,影响和妨害了汉字的正确理解。
《新华字典》中,左“阝”阜部就收有繁简汉字86个,右“阝”邑部有汉字98个。如果把“阝”当成“双耳旁”,那么,学习“阝”部汉字,就只能将这近200个与耳朵毫无联系汉字,一个一个地机械认记,这不但苦了小学生,也严重影响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汉字部首具有将汉字形义归类而集中识记的极大功效。如果我们溯本求源,掌握了“阝”部首的形音义,知道“阝”在左,是山阜,表示与山相关;“阝”在右是“邑”,表城邑,与疆域、邦国等地理有关。再按规律推论理解和掌握这两个部首中的汉字,就容易多了,识字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总之,将“阝”称作“双耳朵(刀)”之误,源自对汉字部首音形义了解不够和对当代儿童认知能力低估。要想提高汉字教学水平,正确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在识字教学中和日常文化生活与传播中,大力提倡和恢复使用“阝”部“左阜右邑”的科学称谓,最起码应弄清楚“左阜右邑”的部首形意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影印本2005,第093861号.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089520号369页.
[3]古代汉语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136920号.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汉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双耳旁(阝)”与耳朵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