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师是中国古代名义上最高的官职,由君王的师傅演变而来。从殷周时与太傅、太保并称三公,到汉魏以来为上公,南北朝隋唐称三师,北宋末年直到明清仍称三公。是在宰相之上的荣誉官职,而太师在班次上又在太傅、太保之上。担任太师一般都是国家的重要大臣,在生前授予太师职衔的大臣在每个朝代都非常稀少。
关键词:中国官制 太师
太师是中国古代名义上最高的官职,由君王的师傅演变而来。从殷周时与太傅、太保并称三公,到汉魏以来为上公,南北朝隋唐称三师,北宋末年直到明清仍称三公。是在宰相之上的荣誉官职,而太师在班次上又在太傅、太保之上。担任太师一般都是国家的重要大臣,很多都是死后加授的荣誉职衔,在生前授予太师职衔的大臣在每个朝代都非常稀少。
商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为天子首席的辅弼官。《周礼・师氏》“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当时另有乐师称为太师者,如《史记・周本纪》的太师疵、晋平公时的师旷等等,与三公之太师不同。三代史料缺失,根据《史记・殷本纪》称纣王以箕子为太师。周初,周武王以太公望为师,号称师尚父【1】。周成王时,周公旦为太师,在宗周辅佐周成王,周公之后又有毕公高任太师。春秋时代,太师不常见,除了辅佐太子的太子太师外,身为三公的太师在列国也有例可见。如晋国狐射姑在与赵盾的中***将争夺中失败,被晋襄公授予太师这一高级官衔,以安抚其心【2】。楚国太子太师潘崇帮助太子商臣逼杀楚成王,使商臣即位为楚穆王,商臣为了酬谢潘崇,命他为太师【3】。
战国以来,太师与太傅、太保逐渐被废除,列国形成了不同于三代的新官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无古三公之职。西汉高后元年,设立太傅,来安抚被她免职的右丞相王陵,并不常置,高后之后也被取消【4】。而太师、太保并没有恢复。直到汉平帝即位,王莽执***,恢复古官之称。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取代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作为三公,三公之上,设立太师、太傅、太保还有太阿作为上公。并且规定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5】元始元年,以博山侯孔光为太师,元始五年,孔光去世后,又以扶德侯马宫为太师。【6】孔光、马宫作为当时著名的儒学学者,都曾担任过汉朝的丞相,对王莽的行为也表示支持,王莽推出他们担任地位尊崇的太师,也有招揽人心的作用。
王莽建立新朝后,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与三公、四将并称十一公【7】。成为新朝官制的中枢。就不再用德高望重的学者官员担任太师等要职,而是代之以自己的心腹。如太师先后有自己的侄子王舜和王舜的儿子王匡父子两代担任。他们并没有统领百官的资历和威望,特别是王匡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在新朝末年,参与镇压赤眉***起义的时候,大肆掳掠百姓,当时百姓有歌谣“宁逢赤眉,不逢太师!”说的正是王匡【8】。
东汉建立后,只保留了太傅的上公地位,太师、太保等都没有设置。只是在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在初平二年二月,进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9】。次年四月,王允、吕布诛杀董卓,汉末三国,太师一职遂不再设置。
西晋建立,规范了汉魏以来的公卿制度,太师因为犯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为太宰,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大司马、大将***为二大,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并称八公【10】。先后担任太宰的有安平王司马孚、何曾、汝南王司马亮、梁王司马肜、何劭、河间王司马,东晋有西阳王司马、武陵王司马、琅琊王司马德文。除了何曾、何劭父子,其他担任太师的都是晋朝的近支宗室。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亮、司马肜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是司马孚的孙子、八王之乱之一,司马是司马亮的儿子,司马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司马德文是晋安帝的弟弟、后来的晋恭帝。太宰成为了一种位极人臣的荣誉象征,除了近支宗室和行将就木的老臣其他人几乎无人可以染指。南朝以来,太宰几乎成了大臣死后的封赐【11】,宋齐梁陈只有刘宋的刘义恭和萧梁的萧方智在生前担任过。刘义恭是作为在宋孝武帝时,宋武帝刘裕唯一活在世上儿子而被加授太宰的;萧方智的太宰只是在其父梁元帝被杀后的动荡局面中,萧方智走向皇帝之位的一个过渡而已。太师(太宰)已经为帝王师不具备的功能了。
十六国时代,官制杂乱,很多***权太师、太宰并置。可考的太师有汉(前赵)的刘景、任,成汉的范长生、董皎,前秦的鱼遵、苻纂,前燕的慕舆根,后燕的库辱官伟。但是由于十六国官制胡汉杂糅,各个***权的官制也千差万别,所以太师也只是众多公卿中的一员,并不像两晋南朝那样尊崇。北朝的北魏、北齐等***权亦然。同时,十六国、北朝很多***权,还有丞相、相国之职,位在太师之上,两晋南朝的丞相除了王导以外,大多是臣子篡位为皇帝之前的一步,如《文献通考》所述,“非人臣所居之位”。而北朝的丞相、相国很多还是由皇帝任命大臣担任的,特别是北齐。在北魏担任太师的有宗爱、常英、冯熙、元勰、元雍、元继、尔朱荣、元肃、高欢、元欣、元谌,东魏有元坦、厍狄干,西魏有长孙稚、元欣、贺拔胜。其中宗爱、尔朱荣、高欢是权臣,常英、冯熙是外戚,元勰、元雍、元继、元肃、元欣、元谌、元坦是宗室。东魏的厍狄干是高欢的亲信,西魏的长孙稚、贺拔胜是宇文泰倚重的元魏旧臣。北齐的太师有斛律金、高演、高、段韶、贺拔仁、高、娄睿、高润,八位太师,宗室占半数,且都是神武帝高欢的儿子;斛律金、段韶、贺拔仁是北齐重臣,娄睿是外戚。
西魏北周根据《周礼》改革官制后,太师成为天官大冢宰的兼职,西魏时为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宇文觉担任,北周由李弼、宇文护、尉迟迥、宇文招、宇文贤担任。宇文护为北周前期15年的实际掌权者,他死后周武帝停止大冢宰兼任太师,太师又恢复荣誉官衔。【12】
隋朝统一南北,综合前朝官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没有属官,完全为荣誉职衔【13】。自隋朝至唐末,三师的授予极其稀少,只有隋初隋文帝为庸酬李穆在隋朝夺权,之后三百余年无一人在生前获得太师之职。唐末李克用、朱温作为强藩割据一方被朝廷加授太师,此时,三师三公制度已发生较大变化。渐渐成为授予节度使的一种加衔,资历不够的武将则为检校太师等,而并非之前的百官之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元丰改制时。依然有太师之前意义的如五代的冯道,宋代的赵普、赵元佐、赵元俨、韩琦、富弼、文彦博等人。检校太师数不胜数,连高丽、交趾的国王,宋朝也照例授予他们检校太师之职【14】。
宋徽宗***和二年,以恢复古制为名,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废除太尉、司徒、司空,以宰相兼任三公【15】。蔡京作为门下侍郎兼尚书左仆射任太师,之后掌兵戎的宦官童贯和外戚郑绅也担任过太师。南宋任太师的有秦桧、韩世忠、杨存中、张俊、史浩、吴益、赵伯圭、韩胄、史弥远、杨谷、杨石、郑清之、赵与芮、贾似道,一般权相与外戚、宗室常为太师,而宗室的比例已比前朝有所减少。
金朝在金熙宗时使用汉化官制,以太师为三师之首,完颜宗磐、完颜宗干、完颜宗弼、完颜宗贤、完颜勖、徒单恭、温都思忠、张浩、徒单克宁、纥石烈执中(胡沙虎)、崔立。前期主要是握有兵权的宗室,中期是文官宰相,而且不常置,后期就是行废立的权臣胡沙虎、崔立了。
元朝依然有太师,早在蒙古汗国时期,木华黎被封为太师国王,统领汉地事宜。之后,月赤察儿、阿剌不花、脱儿赤颜、阿撒罕、铁木迭儿、马扎儿台、脱脱、汪家奴等先后任太师【16】。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建立,蒙古北遁,一些中原官制继续保留,比如太师。成为掌握蒙古权力的蒙古首领常常得到的头衔,如东蒙古的阿鲁台,瓦剌的脱欢、也先都曾为太师,直到达延汗时被废除。
明朝***之初,以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师【17】。李善长之后,太师对于文官只作为死后赠官,只有张居正在临死之前曾加授太师,成为一时荣典。此外,加授太师的大臣就是功臣后裔世爵,如英国公张辅、张懋、武定侯郭勋等人。明武宗化名朱寿巡游塞外,竟为朱寿加授太师,皇帝封自己为将***、太师,也是千古奇谈了。清朝只在康熙时,加授辅***大臣遏必隆、鳌拜为太师【18】,鳌拜旋即被逮捕,遏必隆太师也被消除。此外,太师皆是死后封赠。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 周本纪)
[2] (周)左丘明,左传(文公六年)
[3] (周)左丘明,左传(文公元年)
[4] (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5] (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6]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7]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九中 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8]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9]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10]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职官志)
[11]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十六 志第八 百官志)
[12] (唐)令狐德等, 周书(卷十一 列传第三 晋荡公护传)
[13] (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八 志第二十三 百官志下)
[14]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第二百四十六 外国三 高丽传)
[15]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一 志第一百一十四 职官一)
[16] (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一十 表第五上 三公表)
[17]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职官一)
[18] (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