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的一对男女,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妻子戴乃迭。
1915年1月10日,杨宪益出生于天津一个传统的民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曾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幼年的杨宪益受到了良好的国学教育。1936年春天,杨宪益在英国通过考试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当时的牛津,一年才招一个亚非地区的学生。杨宪益就是那一年的那一个。
戴乃迭,1919年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七岁时随母亲返回英国。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杨宪益有个英国同学与戴乃迭相熟,就介绍他俩认识了。杨宪益曾经这样说:“戴乃迭从小就对中国很有兴趣。英国同学介绍我认识她后,我们很快就相爱了。”而此前,杨宪益去地中海旅游时,一位吉卜赛女人曾经预言:“在大西洋对面的英国,有一个美丽的金发姑娘为你而憔悴,你们还没有见过面,但不久的将来就会相会。”
戴乃迭第一次见到杨宪益时,已经注意到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眼睛细细的,面色苍白,举止斯文,人显得有些拘谨。戴乃迭那时候中文不太好,与杨宪益认识以后,她开始跟他学中文,还在杨宪益的帮助下翻译了唐代的一些传奇故事。
20世纪40年代初,杨宪益与戴乃迭喜结连理。当戴乃迭的母亲得知心爱的女儿要嫁给一个中国人时,极力反对。戴乃迭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爱情。他们之间的情感生活是相当动人的――常常是杨宪益手捧中国古典名著流畅口译,戴乃迭手指如飞敲打键盘,夫唱妇随,鹣鲽情深。
1940年年底,杨宪益毕业后与妻子戴乃迭一起返回中国,在四川、贵州和江苏南京等地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无论在英伦还是在中国,杨宪益都非常照顾戴乃迭,就连语言上,杨宪益也常常主动讲英语,以至于戴乃迭经常在友人面前开玩笑说,自己之所以汉语不大流畅,都是因为丈夫的英文过分熟练的缘故。
戴乃迭到中国后,先后在中央大学重庆北碚分校、贵阳师范学院、成都光华大学等高校任教。1943年与杨宪益同时加入重庆国立编译馆。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战乱频仍的恶劣环境下,戴乃迭与杨宪益经过七八年的努力,翻译了《资治通鉴》从战国到西汉末期的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戴乃迭被聘为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1954年起兼任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专家和主要翻译人员。杨宪益曾与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在国外皆获得好评,产生了广泛影响。
杨宪益与戴乃迭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可谓历尽艰辛――他们在“”中共同蹲过监狱,身心备受摧残。离休后,身体不好的老两口经常携手上医院看病。暮年的戴乃迭患病卧床不起,杨宪益一片痴心,在夫人病难的日子里寸步不离,陪伴她走过生命最后的日子。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在杨宪益温柔的守护下溘然长逝,终年八十岁。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做伴多成鬼,白手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这是杨宪益在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的一首缅怀诗。2009年11月23日,杨宪益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杨宪益与他的英国夫人戴乃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