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档案盘点:
王忠诚,世界著名神经外科学家,中国神经外科领域开拓者与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创始人。1925年12月出生于山东烟台,1949年毕业于北平医学院。现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得奖首先要感谢***。第二,我要感谢我的同事、我的团队。第三,我要感谢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更要感谢我的病人,因为有了病人和病人家属齐心协力的合作,共同向疾病发起挑战,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2009年1月9日,王忠诚院士站在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最高领奖台上,他的话让全场动容……
战士的消失与一辈子的追求 “我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伤员痛苦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
“我本来是想学工的,因为我想―使国家强盛,必须工业发达。后来我一考虑上学太困难,经济很困难,要靠自己恐怕非常困难,所以我被几个大学录取时,选择了北平医学院―因为不要钱,不收学费。”在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无奈的愿望支配下,王忠诚走进了医学学府的门槛。在大学里,王忠诚半工半读地边挣钱边念书,通过自己赚来的钱维持生活。那个时候,他在外边从事家教,冬天还给居民送煤,来挣可怜的生活费。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有了薪水,日子才稍好一点。
不多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刚刚学了两年外科的王忠诚踊跃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作为天津医疗队的小组长之一来到鸭绿江边,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伤员。王忠诚回忆道:“抗美援朝伤员很多,各种伤员都有,像是外科的、骨科的、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经学过,都有一些办法,但是脑外科我一点不懂,大学时没这个专业,只讲过几堂课,内容都是很浅的。所以这个志愿***为我们保家卫国受伤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伤员痛苦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有那么一天,如果是国家能够有神经外科,我也去学神经外科,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从此,王忠诚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
当时条件很艰苦,因为没有现成的课本,也没有教材,大家只得到没有主的坟地去挖颅骨以解剖做实验。王忠诚说自己在初学神经外科时走了不少的弯路。
一次次挑战不治之症 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脑里包含着密如纱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支配人的醒觉、思维、语言、内脏功能和肢体活动,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细胞极为脆弱,缺血缺氧五分钟就告死亡,而且不能再生。在直径不到一毫米的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于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次手术前,王忠诚总是从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想到病人可能出什么情况、怎样预防或怎么挽救,尽量让手术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国神经外科创业初期,由于我们不掌握当时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诊断技术―“脑血管造影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很难的。因而,***就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当时的神经外科界有“诊断难死人,手术累死人,疗效气死人”之说。那时,血气方刚的王忠诚认识到,诊断是***的基础,决心开创我国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
他开始在解剖尸体上练习。由于当时社会观念的限制,在尸体上的研究试验,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时值盛夏,在没有通风设备的室内,窗户也要蒙起来,尸臭催吐、大汗淋漓,全不顾及。在尸体上寻找脑血管通路练***皮穿刺,虽然没经X光验证是否刺入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终于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使初期的六七个小时确诊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后又经过七年的积累和对照手术分析,王忠诚所著、我国第一部囊括了2500份造影资料的《脑血管造影术》问世―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
和那个时代创造的很多奇迹一样,他是用身体的代价换来一次突破。就是因为当年在毫无防护条件下的造影实验研究,他的身体承受了大量射线侵害,至今血液中的白血球数一直在4000个/毫米3(正常为7000~9000个/毫米3)以下。由于免***功能受损,他曾六患肺炎、两度胸积水,却始终不悔。他说:“那时候为了冲破国外医学上的封锁,决心把这个血管造影掌握。当时条件差,防护设备也差,给病人照射一次,也就等于给自己照射一次,刺激量、放射线很大,所以白血球就下来了,抵抗力就差。凡是对建设中国神经外科有益的事、对病人有利的事,我都愿意去做。我在学校里学过镭的杀伤力,知道危害性有多大,但是为了成功,必须豁出去,不管付出多少辛苦、多大代价。”
几十年来,他研究并总结出脑血管造影术,第一次利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新方法完全切除脑垂体腺瘤,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枕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在国内,他是将手术刀探进人体生命中枢的第一人。他创造了令国内外同行叹服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豪情满怀地说:“现在,世界上能做的神经外科手术,我们国家都能做,而且手术技巧和质量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13小时创造医学奇迹 整个手术堪称“艺术”,镇定自若、挥洒自如
见惯了许多的生生死死的王忠诚,对每一个病人的生命看得很重,对自己的生死却看得很淡。“治好一个病人我非常高兴,如果他不好,就老想着他们。”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健康、快乐、财富是人生三宝,王忠诚正是通过他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把这三宝直接或者间接地赠送给了千万个家庭。
王忠诚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有口皆碑。他一次又一次在手术后虚脱病倒,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病人所赠送的礼物,一次又一次到贫困山区为那里的人们诊疗。
2000年6月6日,王真诚主持的一台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完整地切除了一个直径达6.5厘米的血管母细胞瘤,创造世界神经外科领域上的又一个奇迹。患者周易是个来自云南昆明的小伙子,他的祖父、父亲、伯伯、叔叔都是由于脑瘤在青壮年去世。周易也陷入厄运―一个大脑瘤长在生命中枢旁。他的母亲不愿意向命运低头,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给王忠诚写信求救,甚至愿意捐出自己的活器官来换回孩子的生命。
周易的脑部CT片寄过来了,王忠诚发现,周易的肿瘤直径达到了6.5厘米,相当于一个孩子的拳头大小,而且长在后脑深处的颅底部分,紧挨着脑干和小脑之间,因为长时间挤压,脑干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一边是成功率很低的世界性难题,一边是危在旦夕的年轻生命,王忠诚当即和院领导研究决定:通知周易来京手术***。
已经债台高筑的母亲却觉得不能两手空空就去看病,于是拼命地省吃俭用,每次只吃米饭和土豆,希望能筹到去北京看病的钱。王忠诚不断让科里的医生写信打电话催促周易的母亲,让她尽快带孩子北上。面对王忠诚的真诚,面对孩子不断恶化的病情,面对经济上的困难,周易的母亲肝肠寸断,她最终通过传媒筹到两万块钱来到天坛医院。6月6日,王忠诚主持了13个小时的手术,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周易的生命。
整个手术过程堪称“艺术”,王忠诚镇定自若、挥洒自如。手术成功了!等在手术室外边的母亲声泪俱下:“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一个延续了几代的厄运终止了,一个神经外科的医学奇迹诞生了。现在这位小伙子已经完全恢复健康。
人们经常说,“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但王忠诚却认为,自己不但不聪明,而且“比别人反应都慢”,他把成功的要素归结为自己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王忠诚说:“我做手术的死亡率很低,因为我首先考虑的是病人的安危。”
站在学科前沿满意而又不满足“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前些年,每周都要做4~8台高难度手术,患重病不能主刀时,王忠诚则到手术室助阵;现在除了研究教育工作,他仍然走在第一线,坚持每周出一次专家门诊,许多各地的患者都是冲着他的大名而来的。王忠诚对待患者的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每位观者无不为之感动。他仔细询问病史,做各种检查,为患者查看眼底情况……忙碌中,连水都顾不上喝。
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王忠诚渐渐开始离开手术刀。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是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但他著书的笔从未停过,他要将手术刀的神话记录下来,成为后人的财富。在他的带领下,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已发展为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和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
半个多世纪来,他不停地求新、进取、发展,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一次次向另一个“不治之症”进***,使自己所率领的中国国家队站在了世界前沿。这一辈子他带了很多的学生,他亲自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就有70多人。全国上万的神经外科医生中,有近1/3是在王忠诚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教他们医术,更重要的教给他们行医原则。“作为一个医生,要真正地体贴病人、关心病人,不要把医生的身份高于病人。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半个多世纪来,他创新进取,救危济难,著书立说,提掖后人,获奖无数,荣辱不惊。首都文明委授予他“首都楷模”称号,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中国卫生界最高奖“白求恩奖章”,同时他也是世界神经外科最高奖获得者。1997年他还将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00万港币捐给北京市卫生局,用于首都卫生系统培养人才,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的博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如果说中国神经外科是座大厦,那么王忠诚是这座大厦的奠基人,也是这座大厦的守护者。说到日后的工作,王忠诚笑了笑:“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太复杂,我们目前所知道的仍是微乎其微,学无止境。希望抓紧时间,再多做些有益的工作,为病人多解决点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神经外科之父”王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