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是打造简洁高效课堂。要打造简洁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认真分析学情,精心设置目标,科学选择方法,巧妙设计流程,教后及时反思。下面从“文本解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四个环节和“小与大、苦与善、幸与愧、平与奇”等28个字来进行《老王》一课的说课。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有效阅读的前提。
1.“小”与“大”——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尤其是本文,让我们看到的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同情,弱者对弱者的关怀,还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反映的是人间“大”爱。“小”中见“大”,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2.“苦”与“善”——主人公老王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主人公老王的“苦”首先表现在“三独”“三破”。三独:独干,无依无靠,失群落伍;独眼,眼拙不清,身残客少;独居,荒僻塌败,孤独栖身。三破:破旧三轮,维持生计;残破身体,痛苦生活;破落小屋,苦度光阴。此外,老王还时时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因为眼瞎,有人嘲笑他年轻时不老实,才害了什么恶病,进而在心灵上打击他、摧残他。
老王是如此不幸,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这“三送”折射出老王善良的人性之光。尤其是送香油鸡蛋,那是老王在生命垂危之际送出的最后礼物,展现出老王的极端善良。
3.“幸”与“愧”——杨绛的写作缘由与意***
杨绛先生的“幸”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的,因为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倍遭磨难,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还不幸。在困境中,她也在关心着老王。那她为什么还会“愧怍”呢?作者认为,她所给予老王的只是同情,只是似乎用钱可以对等交换的回赠来回报老王。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愧怍于迟到的“懂得”。作者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不但“愧怍”,而且写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不仅让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人格的高尚,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病态荒谬社会的反思,对人性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4.“平”与“奇”——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特色
杨绛先生是一个平和的人,文如其人,《老王》这篇文章语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文章叙述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同样写“送”,语言由略到详,人物境界由低到高,作者情感由淡到浓,这种“渐进反复式”叙事,既避免了重复累赘,也使文章层次清晰,更使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二.学情分析
1.“热”与“冷”
在生活中,学生热衷于关注有着耀眼光环的明星,而往往忽视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小人物,甚至是冷漠,这一“热”一“冷”,发人深思。
2.“人”与“我”
现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只知道一味接受“爱”,而不懂得感恩,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可通过本课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学会关注弱者、关心他人。
3.“学”与“导”
《老王》这篇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但要真正深入文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还有些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题。
三.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置——“多”与“精”
本文的文本价值非常丰富,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先生指出,“文本价值有选择才有效益”。因此本课目标设置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
根据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第3点,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幸”与“愧”,学习本文“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品味“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方法选择与教学流程中渗透。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本和学情分析1、2点,确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心弱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是最佳教学途径。确定教学重点为: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探究作者的“幸”与“愧”,进而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由于接触杨绛的作品较少,难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因此把理解主旨句中的“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方法选择——“教”与“学”
新课标强调以学定教,因而学法决定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学法:读与品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品”出真情。
教法:启与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老王》,必须遵循语文阅读课的最基本的原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人性的光辉。
(三)过程设计——“畅”与“实”
“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本节课我通过设计“主问题”生发“问题串”,努力实现教学流程的“畅”与教学环节的“实”的完美结合。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一组***片语导入新课。(***片配乐导入)
2.检查预习 落实字词
字词:骷髅 ( )伛( )滞笨( )翳( )愧怍( )绷( )
【设计意***】导入新课后,我进行字词的预习检查,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设计“主问题”
从预习中,你能读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为这位三轮车夫撰文的?
【设计意***】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切入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前提下,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初步知道“幸运的人”指作者,“不幸的人”指老王。
4.深入探究——生发“问题串”
探究一:老王的“苦”与“善”
问题一、请学生浏览课文,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设计意***】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材料的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概括中明白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却那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衬托出老王的可贵。
问题二、杨绛主要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精神品质?
【设计意***】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和走进作者的心灵。同时,可以让学生细读中领略“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的特点。
问题三、在这些事件中,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病中送物?
【设计意***】重点引导学生去研读8—16自然段。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精妙语言,然后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杨绛的“善”,了解杨绛的“苦”
问题一、请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杨绛“善”的文字。
问题二、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苦”。(老师出示杨绛“”中受批斗的***片)
【设计意***】这篇文章里,善良不只是老王,还有作者。因此,解读作者的情感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文本研读,可以感知杨绛一家对老王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安慰。然后,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查到的有关作者的情况,通过出示杨绛“”中受批斗的***片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他们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
探究三:杨绛的“幸”与“愧”
问题一、杨绛与老王对比,她所认为自己的“幸”体现在哪里?
问题二、杨绛为什么会“愧怍”?
【设计意***】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杨绛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而言的。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认识杨绛对待生活的从容、对待苦难的豁达。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愧怍”这个词的含义,进而理解主题,把握作者的写作意***。
5.拓展迁移
老王是一篇文章,我们学校的校工老徐也是一篇文章。他身体不便,家庭困难,长期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应该关注他、关爱他。(老师出示校工老徐的***片。)
下一课时,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人物描写的技巧和平中见奇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生活关注老徐、关心老徐,并以“校工老徐”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教后反思
1.“得”与“失”
这节课,我追求简洁高效课堂,环环相扣,通过设计“主问题”,生发“问题串”,思路如层层剥笋,“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足表现在课堂不同环节时间的控制上。
2.“改”与“思”
后课改时代呼唤返璞归真,如何在返璞归真与发展创新之间寻找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将是我们每一个新课程实践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毅,陈水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穴。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