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半音化”(Chromaticism)风格手法的演变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产生于基本和弦结构基础上的半音化 ,被称之为“半音化所构成的变和弦体系”,总称为增六和弦。本文旨在选取增六和弦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增六和弦的研究与分析,尝试勾勒出半音化历史发展脉络和特点。
关键词:半音化;增六和弦;历史演进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半音化”(Chromaticism)风格手法的演变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包含半音的声部进行、和弦进行与和声进行,调性的频繁变换、远关系调性的密集紧接、调性的游移等等。其中产生于基本和弦结构基础上的半音化,被称之为“半音化所构成的变和弦体系”,这类变和弦最初是在声部中作为经过性半音或辅助音出现的,属于旋律性半音化,之后变音成为正式的和弦结构音,这类含有增六度音(或减三度)的和弦总称之为增六和弦。因为增六和弦具有浓厚的半音色彩和较强的紧张度,所以自18世纪起成为了音乐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和声材料。本文旨在选取增六和弦这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增六和弦的研究与分析,尝试勾勒出半音化历史发展脉络和特点。
一、 实验探索时期
实验探索时期包括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到巴赫逝世为止的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历史上最早开始发挥半音化作用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以协和音响为主,半音化只是作曲家在作品中表达某一种特定的感情,比如痛苦、哀伤、离别等情绪。在佛兰德以及意大利牧歌作曲家的复调音乐创作中可以看到大量半音化应用,比如佛兰德作曲家奇普里阿诺・德・罗勒以及杰苏阿尔多等人增六和弦在这一时期是作为经过性或是辅音出现的,还属于旋律性半音化。
到了巴洛克时期,随着十二平均律律制的定型化,各种中古调式向传统大小调调式的集中,使得主调风格的和声手法日趋完善。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巅峰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的作品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他的复调作品中,半音化的旋律进行随处可见,但同时在他的作品中已经能找到产生和形成增六和弦最核心因素的雏形,增六和弦已经开始作为半音化的和弦使用了,增六和弦常表现一种悲伤、痛苦的情绪。
二、 共性创作时期
共性写作时期是从18到19世纪,包括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共性创作时期遵循着共同的和声、曲式等体系,并在此体系下进行创作活动。
(1)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从18世纪中叶开始,这一时期的音乐在和声与结构方面没有了巴赫音乐那种厚重的复调织体,以功能性和声为主,和声相对比较简化,和声的节奏也比较宽,这使得和弦外音的空间扩大。由于十二平均律的逐渐普及应用,在古典主义时期半音化的处理与等音化均极为方便。半音化所构成的变和弦体系代表的增六和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和声材料,无论是在旋律的点缀、或是半音性点缀乐句获得了广泛运用,这点在古典主义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海顿的音乐明朗、清新,较少出现忧郁悲伤的情感表达。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半音化的应用多数属于点缀装饰作用,作为半音化变和弦的增六和弦多出现在情景描绘的作品中,衬托作品的整体气氛。莫扎特在继承了海顿基础上,在作品的各个部分均可见到,常将增六和弦用在终止中,向属和弦的离调进行终止式,利用增六和弦中的增六度对属和弦属音的倾向性并以进行到属和弦来完成终止式的表达,另一种是直接增六和弦直接进入到主和弦完成终止式,这类增六一般为属功能组的变和弦。经常表达悲伤、戏剧性、紧张性或是痛苦的情绪。贝多芬的和声语汇已近大大超过了前辈海顿和莫扎特,贝多芬对于变和弦的使用明显增多,增六和弦已经不仅仅应用在终止时中,可以应用在作品的任何位置。
古典音乐中的和弦构成原理是以客观的物理现象为依据。增六和弦的广泛使用不仅因为有上述的原因,还因为它特殊的声音和物理属性,增六和弦和属七和弦在音响上有极为相似,具有很强的倾向性。增六和弦是导向属功能最积极的和声材料,所以它常常处在下属功能伸展的最后极点上。它的出现表明下属功能的终结和属功能的即将进入。而从物理属性上看,按照现代乐理的标准,三全音属于“中性”音程。根据泛音列的理论,三全音的结合会形成一个下方的纯五度,纯五度的低音与上方的最高音形成了一个增六度,这个和弦形态与属七和弦在声音上相同。
***示1
如果增六和弦的升VI级音看作是将VII级音,在兴德米特的和弦分类表,属于B类含有三全音的和弦中的IIa,即只有小七度的和弦。由于低音和根音相同而保证了他们的稳定性,比较而言增六和弦(属七和弦)是整个II组中最温和、紧张度最小的和弦,II组中其他的和弦包含了大七度或小二度,从音响上不协和度过大。增六和弦(属七和弦)如果想向A类和弦进行解决,其引导音必需以良好音程进行到A类和弦的根音,而小二度级进是最简单的方法,因为小二度作为和声音程时,是最不和谐的,但作为旋律音程时,能产生最富动力的效果。
***示2
(2)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审美易趣方面的历史性演进。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语言承袭古典主义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但是作曲家们为了表现浪漫主义题材内涵,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扩充原有的和声范围,使和声具有很强色彩性。浪漫主义时期是半音化发展和运用的重要阶段,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在感情和情景描绘上的需要,大量的使用半音化的和声语言。在这一时期,无论从使用的密度、半音的种类、旋律与和声的半音化程度来说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半音化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的音乐语言。
1.浪漫主义早期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早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含蓄感人的意境。半音化的手法是舒伯特重要的和声语言,舒伯特运用转调、变和弦、同中音大小调变化等手法营造出了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音乐意境。增六和弦是舒伯特常用的半音化变和弦,经常用来加强声部的半音进与和声的力度,同时使音乐充满色彩的变化。
2.浪漫主义中期
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不断深入和蔓延,浪漫主义中期的音乐在感情表现和思想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和成熟,作为和声语汇的半音化手法在这一时期在描写情景和表达感情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舒曼是浪漫主义中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深刻地反应了浪漫主义的气质内涵。半音化是舒曼经常使用的音乐语汇,目的是增加和声的色彩,增加音乐的意境,与舒伯特常用半音来描绘情景不同,舒曼的半音化手法更多的是为了抒情的表达。浪漫主义中期音乐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中,他运用增六和弦加强了和声声部的横向线条联系,特别是对半音化和声的运用,使其作品中调性的游移性更为突出。
3.浪漫主义晚期
经过浪漫主义前期和中期的发展,到了浪漫主义后期对于半音化手法的使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是对情感表达还是情景描述,在作品的各个位置都可以见到半音化的使用,同时对半音化的使用手法也有更进一步的拓展。作为半音化变和弦的增六和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不仅作为半音和弦加强了声部的进行与和声的力度,同时还增强表现意义和游移性,深化了增六和弦的多义性,使其成为了这一时期重要的和声语言。增六和弦是瓦格纳经常使用的半音化变和弦,在瓦格纳的处理之下,增六和弦深化了多义性和游移性,在其著名的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序曲中的“特里斯坦主题”, 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小节重属变和弦的法兰西增六和弦,由于这个和弦附有半音关系的和弦外音,所以具有两种和弦属性,充满多义性的同时变得十分不稳定。
三、个性创作时期
个性创作时期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到今天的音乐,大概经历了浪漫主义末期和20世纪的无调性音乐。个性创作时期是与共性创作时期相对,指突破传统写作技法的约束,以音乐理念为先的创作时期。
进入20世纪之后,半音化的手法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除了连续性半音进行;还有建立在半音化基础上的片段性半音进行;还有在声部中并非直接显示而是隐伏其中的隐伏性半音进行;不显示于声部的半音进行方面,而是半音和声的连接、进行;包含了半音化的声部进行与和声连接,综合了旋律性半音化与和声性半音化的整体性半音化。
如果说19世纪自然音调性基础上的半音化,那么20世纪的半音化则呈现多元化,表现在半音化范围内半音体系的多样性。
20世纪除了自然音调性基础的半音化外,还有重要的无调性半音阶。在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不协和音的大量使用以及功能性和声的隐退,使得调性已经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到了20世纪以后,音乐中“主――属轴”中的主轴音直接被抽走,音乐进入了无调性时代,相应的和弦也没有了定型的结构,和声的功能属性和功能逻辑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非三度叠置的的不协和和弦。所以在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的不协和音程以及和弦,但已失去了调,增六度和弦的出现,也就失去了功能属性。
结语
从上述的对不同时期增六和弦的使用情况来看,随着半音化手法的不断深入,增六和弦的使用手法和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到了20世纪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随着无调性音乐的出现,半音化提高到了最主要的地位,十二个半音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但由于没有调性的结构力,增六和弦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属性。
参考文献:
[1]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4年
[2]瓦尔特・辟斯顿著,丰陈宝译.《和声学》,沈敦行校,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
[3]《和声艺术发展史》,吴式锴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4年
[4]秦西炫著.《兴德米特和声的实际应用》,北京:人民音
乐出版社,2005年
[5]【奥】阿诺德・勋伯格著,罗忠译.《和声学》,上
海:上海音乐出版,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