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拜年,果仁贱一生。”这应该是我听到学唱的第一首粤语歌,来自《霍元甲》,口齿还不清的我一边唱一边摆出各种武术造型。
后来逐渐长大,看《上海滩》、《司机大佬》、《我本善良》、《千王之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还干涩的没有带进多少潮湿的海风时,港片里的一切显得那么高大上。
香港曾经对内地很重要,但是那毕竟是曾经,内地经济恢复了它本该有的规模和活力,香港似乎人老珠黄、美人迟暮,不再独特神秘惊艳,靠着原有优势和内地的支撑,香港的繁荣实际已经延长了十余年。
虽然香港的社会发达水平远超内地任何城市,但香港的瓶颈却恰恰在此,香港95%以上都是服务业,一金融,二物流。沪深股市、南沙盐田等港口事实上已经令香港经济的发展失去了优势,财阀地产、物价高企、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等特点也一下子变成了问题,令香港的经济产业转型快不起来。
对香港资本市场,我充满尊敬,不可否认,内地资本市场的制度与其说是学美国,不如说是学香港多些,香港没有内地那几十年的“折腾”,根正苗红地一直奔驰在市场化的溜光大道上,而内地虽然体积巨大动力充足突飞猛进,但始终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上还处于初学乍练,所以我特别特别多承认,香港资本市场的制度和监管都要比内地完善成熟。在大多数人都在拆红筹回归国内时,也有朋友正在搭红筹计划奔赴香港IPO,可能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但然并卵,制度是市场的基础,但却并非全部,资本市场一隅,除却制度,还可粗略归类为企业、流动性、投融资需求、估值水平和市场特性几个要素。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经济正反馈,反亦然。大陆经济GDP增速下降,企业日子不好过,但是凡事就怕比,你仔细看看香港的企业,创业风险和成本高居不下,只有极少的富家子弟才凭着刷脸和社交开创一些新玩意儿,而其他创业者只能算是流民草寇。与此相比,内地民营企业的基本面似乎也不显得那么差了。从IPO项目角度,除了内地企业,香港本地的IPO资源已经几近枯竭。
高大上的港股IPO其实经不起细琢磨,弹丸之地承载大型国企的境外融资,这巨大的融资需求,靠香港本地资金量是远不够,国际金融机构想给高估值也找不到接盘侠。所以香港股市目前是按公司分红率来估值,大家只能在20厘米左右的小波浪里做高抛低吸的波段,优秀的成长型公司年报不派息,立马被贴上老千的标志,股价跌仙,甚至连融资的功能都丧失了。
股市的规模和价格都取决于流动性,香港恒生市场由2009年底的22000点到现在21000来点,基本上处于横盘状态。2011年顶板23000点,2013年顶板24000点,2014年顶板25000点,2015年顶板28000点刚刚突破长达6年的平台,这说明海外的资金并不会单纯看好香港股市,他们看的是,等待的是流动性充裕甚至泛滥的内地股市资金通过各种“通”涌入香港市场,拯救香港低廉的股价。如此若能够令香港人心稳定,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北京也是很乐意的,但等大家换好泳衣和架好帆板时,内地股市的潮退了。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粉碎拜年”这首歌不叫《霍元甲》,而是叫《万里长城永不倒》。不过,香港目前是在这万里长城之内,还是万里长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