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在小说中铁凝描写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女孩子的善良、质朴与纯洁之美。整篇小说情景交融,把景物的美与人物的美完美的融在一起,使整篇小说诗意盎然。除此以外,铁凝还通过描写火车的到来,突出表现了传统与文明的落差。
关键词:香雪;纯洁;落后;现代文明;乡土文明
在中国当代的女作家中,铁凝以清新淡雅的笔调闻名,《哦,香雪》给80年代过于紧张的文坛吹进一股清新淡雅的风。她早期作品中主人公多是纯朴天真、洁白无瑕的少女。铁凝书写的主题多为女性的美好心灵、善良品德和自醒意识,同时对女性生命本真、健康、自然的生存状态进行探索,并加以诗意的礼赞,一种生命的自觉体现于女性生命价值的追寻中。
《哦,香雪》是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青年文学创作奖”。小说全文上下未施浓墨重彩,情节简单,以养育香雪的台儿沟为背景,提取一个抽象时间概念“一分钟”展开叙述,以清新隽永的笔调描写一群生活在封闭山村中以香雪代表的一群少女,表现了她们洁白如雪的心灵,以及她们对都市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缕香似泥土的芬芳,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铁凝曾下乡四年,对纯洁天真少女的执著追求就是源于她年轻时的知青经历。当知青时的铁凝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有着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的原型人物。她得以拥有近距离、深度描摹少女美丽情怀的契机是与早期与纯真少女的接触是分不开的。
一.情与境的交融
台儿沟是一个深藏在丛山老林里的小山村,“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褶皱里。”“深深的褶皱”点明了台儿沟是在大山中的大山,更加直观地表现了台儿沟的落后与封闭,与外界的隔离使得它无法展现在世人面前,几丝无奈夹杂着几分悲凉,更加惹人怜惜。“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小的令人心疼的台儿沟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也不能不停下来。”就算是停下来也只有短短一分钟,因为这没有人要出远门,没有要到访的亲戚,没有石油,没有金矿……“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夹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火车内的温暖与台儿沟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香雪她们则是在凛冽的寒风中等着与旅客做生意。大城市的人对小地方的人总有一种心理优势,这里包含着一种看不起,更加说明台儿沟的贫穷与姑娘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之情。
虽然台儿沟是封闭的、落后的、贫穷的,但是,景色是美的,有幽静的山谷,清澈的、浅浅的小溪,茂密的丛林,曲折盘旋的山道,更有“豁啷啷”歌唱的核桃树,不知名的小虫的鸣叫,松散而柔软的荒草的抚摸。
香雪被火车带出三十多里,月夜下归返时,她身处的种美妙环境与其心情是和谐一致的,“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月光之皎洁,溪水之静穆,清风之柔顺,泥土之清芳,融洽和谐的“意”与“境”构成美妙意境。但这种意境美是通过转换而来,开始时自然环境与此相反,“一阵寒风扑来”,拍打她那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黝黝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直到香雪欣赏到自己心爱之物后,“手中那只闪闪发亮的小盒子”便成为黑夜中的引路灯,给她勇气,为她照亮回家的路,在这里,正是对外面精彩世界、对新鲜事物、对美好生活、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香雪才产生无畏的勇气,使她得以坚定地向前走去,不再逃避夜的恐怖、树林的可怕,也不再畏惧山路的崎岖和漫长。心情转换为满足而平和,意境美也随之生成。物与人随,境随景迁,情景交织,物我一体,自然景物随着人物心绪的变化而变幻。香雪忽而想到铅笔盒是自己用四十个鸡蛋换来的时,想到辛勤的爹娘,心情又怎能不低落下来,“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当她思谋着告诉娘,用上这个宝盒子“就能上大、坐上火车到处跑”时她又亢奋起来,“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情景交融,香雪激动而美妙的心境与幽暗却美好的物境相辅相成互为映照,作者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把自己暗中涌动的情感化为诗意盎然的童话意境,不禁令人生出对少女的深深关切和无限爱怜。
二.爱与美的流动
《哦,香雪》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是一幅美丽梦幻的写意画。它孕育着清澈纯净的生命之泉。文学编辑家崔道怡说,《哦,香雪》“将以其纯净的诗情,隽永的意境,常被忆及,不会忘记。”丁帆、齐红则认定铁凝作品的灵魂就是“寻找并表现生命长河中的纯净瞬间。”
情节渐次展开,人物的心灵美也随着人物性格地展现得以呈现。所有人物的性格和心灵都是美好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质朴的大山的养育下,这儿的民风是淳朴的,人情是浓郁的。山里的人朴实勤劳,香雪的父亲“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柜、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香雪的母亲则是把舍不得吃的鸡蛋攒了下来。虽然台儿沟的人没日没夜的赶工,虽然台儿沟的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可是他们穷的有志气,他们不会白拿别人的东西。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的香与雪的白,这两种美好恰恰是香雪身上所体现的未经世人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作者把自己美的理念与理想灌注于香雪。洁净的肤色,一双“洁如水晶的眼睛”,还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以及“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她的内在之美是透着外在之美散发出来,“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在她面前,在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即使她用四十个鸡蛋换来一个铅笔并准备和娘说谎,她也显得那么美好与纯洁。那个铅笔盒经香雪的凝视和爱护,加之作家点染,升华为一种追求,成为自尊的象征。香雪的灵魂如此一尘不染,温润如玉。她在学校被同学嘲讽却没感觉到的“笨拙”,她用鸡蛋与“矿冶学院”的女生换取一个铅笔盒的“交易”,她不顾一切跳上火车又独自一人走三十里夜路回家的“勇敢”,在铁凝笔下的香雪“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铁凝用动态的笔调呈现出香雪的性格,在得到心爱之物却身处荒凉、孤独之中时,香雪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小说用相当多的笔墨,描写香雪独自一人走夜路的所见所感,这所见所感是她性格转变的过程,而且段心理活动使她的人格得以升华。
小说中其他人物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也各具其美,如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若有若无的好感,“北京话”在列车上对香雪的关照,善良的女学生对香雪的慷慨,姑娘们之间的情谊,香雪爸妈的勤劳节俭组合在一起,使—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气氛蔓延开来。唯独香雪的同学以“城里人”自居,对香雪冷嘲热讽,成为这幅人情画中的不和谐色彩,更加强烈地突出香雪的美好性格。
文坛前辈孙犁看过这篇作品后称赞道:“(《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既是清泉,它所到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我哪里有你写得好,二十多年里,我的确相信曹雪芹的话:‘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三.传统与文明的落差
大山是落后、封闭、传统、贫穷的,自然那里的人们在精神上也是落后与封闭的,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使他们安于现状,精神上的落后与封闭反过来阻碍他们走出去。”大山对人们既“温柔”又“粗暴”,而人们对大山也怀有既爱又恨的复杂且情感。大山虽然落后贫穷,但是大山给予人们一个庇护的港口,满足人们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正因为大山的封闭,与外界的隔离,使得人们远离外面物质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人们才具有纯净如水的善良与灵动。然而当大山满足人们最低生存条件之后,便会阻碍人们发展,对于更高更好生活的追求存在于人们潜意识中,而火车的到来就是一个爆发点。
火车的到来震醒沉睡千年的台儿沟和它的山民,不仅带来外面的消息,带来商业的萌芽,更带给香雪美好心愿。火车象征一种不可抵挡的生产力,一种原始封闭迈向现代文明的进取力,一种满足物质与精神享受的诱惑力。物质文明给乡土文明带来强大冲击。在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既有对新鲜事物的害怕,也是在它面前感觉自己是一叶无根小草的香雪的自卑与羞怯。文明的落差在低处溅起兴奋的水花。而水花就是由接触过现代文明后大山里的姑娘内心情感的激荡。
这群生长在大山里的少女都对现代文明充满向往,铁凝用她那精细入微地语言把她们的心理活动描写的分外生动。火车的到来打乱她们原有的宁静生活,为那短暂的一分钟,她们每天晚上打扮好自己后七点钟准时去等火车,尽管火车到站时天已黑,但她们还是乐此不疲。她们这么打扮自己无非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女孩子们爱美的天性使然,第二便是她们怕自己看起来太寒酸,会被城里人笑话。待火车一进站,她们便一拥而上,观察着、议论着、羡慕着火车上女子们的发饰与手表,皮质的学生书包与铅笔盒等等,这样的描写合情合理又恰如其分。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可见香雪是领头人物。在别人都注意火车上的新奇东西时,香雪注意地却是书包,这不仅说明香雪对学习的热爱,也说明她对工业文明的向往。在同伴们问火车上的人关于金圈圈、指甲大的手表、尼龙袜时,香雪却在不停的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什么叫‘配乐诗朗诵’”。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不算什么,但却是文明与落后的分界线。虽然小木盒背后隐藏着父亲浓浓的爱,却也禁不住同学的嘲讽,“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羞涩”说出香雪对贫穷感到不光彩,“畏缩”则表明现代文明战胜了养育她的乡土文明。可见“铅笔盒能够满足的是比爱的需求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给香雪以莫大的精神支持,但真正使香雪无所无惧的是对现代文明地追求。古老的群山也被感动得战栗了,同姑娘们一起欢呼,这是大山为自己的子女的敢于进步、敢于追求的兴奋与赞美。
在台儿沟山村浓郁的田园乡土气息中,香雪们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丽梦幻的现代文明。在这篇诗情画意的小说中,在火车停留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奔腾的时代车轮在荒野的大山里发出的声音与回响是高昂、奋发的人生追求。铁凝借着香雪之口说道:“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们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
虽然铁凝后来的创作日益丰富,审美品格也随着作家的创作思想的成熟和文学环境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改变,但这篇风格纯净的抒情小说从未减损它独有的魅力和独特的价值。《哦,香雪》为人们呈现清新优美、圆润淡雅的意境——实的,虚的,近的,远的,都变得没有界限,令人痴迷陶醉。然而,读过《哦,香雪》之后不禁令人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香雪们想要摆脱贫困走向现代文明就一定会被尘俗所影响,若要保持传统的美好人格,那就不要走出贫困。生活在现代社会边缘的香雪渴望的是现代文明。面对这个追求利益的社会,现代人怀念珍惜的是质朴的原始文明,“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是现代人的思考与忧虑。当时铁凝写《哦,香雪》时应该没有意识到“后现代”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
[3]铁凝:《铁凝文集(第二卷)——写在卷首》 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4]宁衡山:《“城市”中的乡音——〈哦,香雪〉的城乡冲突意识分析》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0年3月 第11卷 第1期
[5]毕光华:《文明落差间的心灵风景——重读铁凝〈哦,香雪〉》2008年10月
[6]王蒙:《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文艺报》1985年第6期
[7]戴锦华:《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蔡译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铁凝的《哦,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