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迟桂花》代表了郁达夫后期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作者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心态,融入大自然那草木、鸟兽、河流、田畴、月光、日影之中,达到大统一、大和谐,一切景语皆人语。其中“迟桂花”形象意蕴丰厚。在弥漫着道家隐逸思想的氤氲中,它既是翁莲们自然、纯朴、顽强、坚韧的“自然之子”生命象征.又是人格、友谊、真诚、纯洁的永久象征。
关键词 迟桂花;形象;意蕴;自然人性
在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迟桂花》是一篇如珠玉般圆润的作品,“代表了郁达夫后期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在作品中,“迟桂花”形象贯穿作品始终。那充溢于山野间的桂花的馥郁香气,那如桂花一样健康、质朴的翁莲、翁则生、翁母,以及作者“荡胸生层云”的隐逸追求,他们一起构成迟桂花的形象意蕴,令人回味悠长。
一
在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中,郁达夫是一个艺术禀赋很高的人。感觉极其纤敏细腻,情感极其直率外露,而又带有极强抒情品质。诸多异质,其中一个体现就是郁达夫是写景高手,他的诸多散文篇子就是很好的明证。在阅读郁达夫的散文时,我们常常折服于他感觉的细腻、敏锐,“细、清、真”是文学史对其散文的既定评价。“他天资就独具慧眼,他不光能写出大自然的光与影,色与形,……主要是能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心态,融入大自然那草木、鸟兽、河流、田畴、月光、日影之中,达到大统一、大和谐,一切景语皆人语。”这个特点在《迟桂花》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随着“郁先生”的身影,我们来到了杩州城外的“翁家山”。作者全方位地将暮晴天下的翁家山,西下夕阳的翁家山,屋前屋后的翁家山,月光下的翁家山,以及翁家山的清晓,翁家山的早晨,这样一幅完整而又富于变化的翁家山全景展现在读者面前。在翁家山的优美环境里,那种种声、光、色、味的神韵中蕴含了多么无穷的魅力!青葱的山,如云的树、绿玻璃似的翠竹、白茫茫的透明雾障、夹杂在其中的秋虫的鸣唱……作者将他那特有的情绪波动和缠绵的感叹,以及唬觉、视觉、听觉和心里感觉融于写景之中,给景物染上一层强烈的主观色彩,形成种种物我融合的画面,使翁家山的自然环境显示出一种更深邃的意境。而在这深邃的意境中,不可或缺的是迟桂花。迟桂花馥郁的馨香漫山遍野、沁人心脾。可以说,在翁家山,迟桂花是主人。至此我们似乎明白了,作者呕心沥血所精心营造的翁家山,原来都是为迟桂花的出场作铺垫的。作者似信笔写来,实是悉心构制,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迟桂花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篇,给美丽的翁家山环境增添了一层独特的风韵。作者让桂花的香气飘荡在灵秀的山水间。这样的环境,俨然一个世外桃源,清新、平和。
二
美的环境造就美的人。“我”来到了翁家,扑面而来的是纯朴、祥和、单纯、热情,宛如五云山清澈见底的绿水,涓涓流来,只让你感到温暖和纯真。无论故旧还是新知,大家胸无芥蒂,完全出自本性的真诚,感同身受地为他人设计,呈现出一种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当年翁则生和“我”分手时,“恋爱失败,学业中辍,浑身重病,对于此生,已没有了野心和希望的人。”然而,回到这样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竟奇迹般地养好了病,隐居山村,不受功名的诱惑,平静地干起教师的职业,又要成家了,一切都是那样的尽如人意。他,“短小娟秀,皮色白净”,“一脸柔和的笑容,沉静而又清澈的声气”。还有翁母,“柔美的笑容,也是和她的女儿、儿子的笑容一色一样的”。
尤其是莲,这却与水光山色融于一体的“自然人”。她在长期的山居中养成纯洁、质直、天真的人格。天性开朗、乐观,喜忧悲欢之情,完全出自本真自然。在五云山之行中,作者着重叙写了“我”对莲的情感演变过程。这是在“我”的心理和灵魂深处完成的,完全是一种道德上、心理上的自我完善过程(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过程)。而且,每一次都不是顺升,而是在情感的逆轨中,得以升华,落到最原始最美好的自然天性里。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这情感之所以能在循环中得以升华,主要取决于一个纯洁的参照物,那就是在“我”面前站立的纯洁女性莲,是在她的审视和观照中,完成了“我”的情感循环过程,达到了情感美的境界。她身上所具有的纯真朴素的人性,简直达到了“一个永久的小孩子的天性”。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当作品中“我”的感情逐渐激动起来,鼓足勇气说出了“我……我在这儿想你!”的话时,任何人都可以明白其中的含意。然而,短短的一个回答:“是在想我的将来如何的和他们同住么?”理解上的偏颇和差异,恰恰表现了一种天真、纯洁、自然的人性。莲的纯洁和天真令人动容。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圣洁的洗礼。在自然、艺术与人性美的合力下,莲使“我”不仅懂得如何爱人,而且能够被人爱,懂得了真正谦恩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去爱他人。
与此同时,莲如同山上的树、花一样具有蓬勃、顽强的生命力。她虽遭人生重创,经过父死、家衰及夫亡的人生惨剧,但这一切并没给她身体及心理留下阴影,她不懂感伤、愤激,也不会绝望,而是选择了最为简捷、可行的生存方式安置自己,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中帮人、自娱,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丰富自己。
至此,我们似乎懂得了:文中多次提到迟桂花,由闻其香、状其形到绘其色,再道其意,原来是在以花喻人并道出其精神――“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总之,这里没有偏执、极端的心绪、情感,有的是生命的自然与顽强,有的是人际关系的宽容、和平,恬淡心境所需要的理想人性、人情。是的,莲就是一株傲立山野的迟桂花,“我”与莲的兄妹之情及则生与“我”的友谊,则生迟到的爱都包蕴在迟桂花的意蕴中。迟桂花的意象,已成为人格、友谊、真诚、纯洁的永久象征。不但人的贪鄙的欲望因之被化解和消除,也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
总之, “迟桂花”不是现代都市中败下阵来的知识分子形象,而是在自然淳朴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她的生命力是昂扬蓬勃的,虽不具有意志刚毅的崇高美,但却圆润晶莹,呈现着自然人性的优美。
三
在《迟桂花》馥郁怡人的馨香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其中的儒道文化韵味。
由于身处文化转型的特殊历史时代,郁达夫和他的同时代其他人一样,一方面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另一方面又浸染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道文化,这是支配他一生行为乃至矛盾重重的内在文化根据。郁达夫在志得意满时,“达则兼济天下”,积极组建创造社;南下***策源地广州参加***工作;加入“左联”;积极参加抗战工作等,无不显示出其积极入世的一面。当他失意或者经受人生苦难与挫折时,道家文化的那一面就显示出来,他纵酒佯狂,放浪形骸,乃至愤世嫉俗,纵情山水田园,寻求隐逸生活的乐趣。这种传统文化心态在《迟桂花》中就有很好的表现。
《迟桂花》写于1932年10月,这期间他因病休养于杭州,在这人间天堂过游山玩水的日子。三十多年的坎坷人生与命途多舛使他只有从避世隐逸中方能找到一方乐土;尘世的龌龊与喧嚣只 有从参禅悟道中寻求到内心的纯净与静寂。此刻,他也真正领悟到只有经过风吹雨打,久经霜露的花朵才芳香隽永。而他与王映霞的迟到之爱正体现了这一人生哲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将小说命名为《迟桂花》的真正用意。
在作品中,“我”刚到翁家山沉醉在美景中时,“――我不知在那空亭里立了多少时候,突然从脚下树丛深处,却幽幽的有晚钟声传过来了,东嗡,东嗡的,这钟声实在是来得缓慢而凄清……”宗教的意味随着这钟声漫溢开来。而后,月光下的翁家山有“一种空山秋夜沉默的感觉,处处在高压着人,使人肃然起一种畏敬之思”,接着“我”“心里就有点寒棘辣的怕了起来”。这种心境的出现,实在是作家潜意识中出世与人世矛盾心态的绝妙反映。但随着事的推展,归隐的心态又流露了出来。“我”留连翁家客厅《归去来辞》屏条的细节描写,正是作家渴慕归隐心态的折射反映。当“我”山中一窑酣睡被窗外的鸟声吵醒时,他们母子三人已做了个把钟头的事情了。对“这一种日出而作,曰入而息的山中居民的生活秩序,又使我对他们感到无穷的敬意。”企羡田园的隐逸心态溢于言表。再看看破红尘的则生满口的厌世之语,归隐翁家山,“百事都看得很穿”,称“我”为“云游皂僧道。”
同样的,“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美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爱情,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诗的意境”,“充分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迟桂花》写人及人性,让我们感到的是道家式的对生命欲望的净化与升华。莲似乎是庄子笔下的“神人”、“至人”、“真人”,也像曹植笔下纯洁而美丽的洛神,更像西方神话中的“圣母”。面对这样一个“神人”,面对“那颗纯洁的心,那颗同高山上深雪似的心”,“我的心地开朗了,欲情也净化了”。此时的莲,脸上也奇迹般发出“圣洁的光耀来”。至此,莲在我眼中已成为“圣母”的化身。当“我”郑重地写下“郁翁兄妹放生之竹”时,这种男女之爱最终升华为兄妹之情。
作品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与莲这位健康秀美的女性,莲外表自然的美与内心纯洁的美都达到了和谐统一。莲,清新、自然、纯朴的美是道家所崇尚的。这种美与翁家山优美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则生在这环境中肺病痊愈,永不显老,与生活在喧嚣都市的“我”形成鲜明对照。翁母也身体康健,面容清癯,头发雪白。“我”陶醉于这美的自然、美的人伦之氛围中,心地开朗,欲情净化。山、水、人也就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达到了道家文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