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起源――“一”的阶段
教育的起源问题历来为教育界的学者们所关注。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前人已有不少论述(如法国托尔诺的生物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的心里模仿起源说;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的劳动起源说;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于此不再赘述。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也许是因为教育的起源“只能是一个逻辑论证的问题”[1]。笔者认为,欲弄清教育的起源,必先弄清何谓教育?(尽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的起源“实质上并不是直接的要解决教育的本质,它回答的问题具备有超出教育本质之外的意义。”[2])
何谓教育
何谓教育?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人对此作过表述。
1.中国古籍中的教育。我国古籍中,“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中:“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前人在古籍中谈教育作用时,从另一个侧面也揭示了教育的内涵。《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由是,后来许多名人认为教育可以起到“立国”“齐俗”“德化”“储才”“变化气质”“复性”“知礼”“移风易俗”“改善生活”等功能。
2.西方的教育。在西方,“教育”一词在英语中释为:“抚育”“自身生成”;在德语中释为“引导”“唤醒”;在法语中释为“引出”。三者皆出自拉丁文,拉丁文本意就是“引发”“引出”,意思是创造一种环境和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里的东西引导出来。
古希腊三哲人之首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最早指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柏拉***(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教育就是“训练”,就是使心灵“转向”。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认为教育就是体、德、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福禄贝尔(1782年~1852年)认为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生物”的人的“自我觉醒”,以成为一个有理智和思想的人。美国要素主义教育家巴格莱(1874年~1946年)认为教育就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知识的过程。[3]
我们还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教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这是一个哲学的基本常识。体味教育的本质不难得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内部要素的联系。考查教育并经概括和抽象可知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何谓起源
对起源的理解似乎要比教育容易、简单得多。据《现代汉语小词典》解释,起源的意思有二:一是开始发生;二是事物发生的根源。很显然,当我们在讨论教育的起源时,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即教育发生的根源,也可以说是教育的源头。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源头不能同事物本身划等号,就好比长江不能等同于长江的源头一样。
分别了解了教育与起源,下面就可以对教育的起源作一个有据的假想了。了解了教育,可知教育是人类的行为,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因此,利托尔诺的生物起源说就不攻自破了;了解了起源,可知欲探寻教育的源头,就须把目光投向前人类时期(我们姑且把这一时期的人类称为正在进化中的人类)。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条件是极为恶劣的,因此,掌握生存经验和技能就成了教育的首要内容。教育乃“上所施,下所效”。由于当时尚无文字和书籍,所以教育的形式、手段都是极为简单的,主要是老一辈结合实际生活来传授,儿童在实践中耳濡目染地学习。
综上所述,教育起源于正在进化中的人类个体间所进行的生存经验和技能的传授与模仿(笔者在这一点上与郝森林在《“劳动”“人”“教育的起源”――辨析与探新》中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可以肯定地说,教育起源之时,学校尚未诞生。当时的教育,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融于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是社会生活中包含一些教育的因素或教育的活动。[4]正是基于此意义,笔者将这一时期称为教育的“一”的阶段。
二、教育的发展――“一分为二”的阶段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学校诞生了。教育的旧的特点日趋消失,新的特点正在形成,教育在其历史发展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教育脱离了社会生产实践,脱离了生产劳动,成为社会***的一种活动形式。此时的教育具备了完备的条件:有了专职教师、固定学员和专门的教材等等[5]。学校的出现使得教育“一分为二”,即由原来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走向教育分化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大系统。
三、终极教育――“合二而一”的阶段
这部分实际是谈教育的未来形态,于是又不得不依托“想象”“推理”之类理论武器。但“想象”“推理”也必须是有据的。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因此,必定有人要问:教育也会消亡吗?前面已提过,教育与人类社会是共生共存的,所以,关于教育是否会消亡,似乎已超越了教育本身的范畴,于此,笔者不想就这一问题作深刻的研究,只想探求教育的未来形态。事物的发展有这样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从一个基元点出发,历经扬弃后,表面上看来似乎又回到了原始点。但是回到原始点,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事物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教育亦不例外。原始教育融于社会生活之中,称之为教育的“一”的阶段,学校的出现使得教育分化为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两大系统,那么,未来的教育会不会遵循前述规律回到“原始点”呢?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持肯定态度。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也对此进行了一些描述。如在康有为设想的大同社会中,任何妇女珠胎始结,便进入人本院中接受适当的胎教,婴儿始生,即集中于育婴院中,受到教养。那时的教育再次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但又与原始教育有所差异,因为它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体现。
至此,“合二而一”已经明了,就是教育由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两大系统重归融于社会生活的“一”的阶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笔者用“合二而一”而未用“合二为一”是因为“而”字较“为”字更能体现出教育发展的动态性,同时也说明了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齐梅,柳海民.关于教育起源的假想与推断[J].辽宁教育研究,2004,(7):17-20.
[2]赵顺诚.也谈教育的起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119-120.
[3]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64.
[4]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
[5]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育的起源与教育的历史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