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田甜
受访专家/刘薇薇(副主任医师,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常务副主任)
张志红(高级健康管理师,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主任助理)
社区诊所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对于大量的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老百姓并不愿意去大医院挂号、排队、等候、还要忍受交通的不便。但是,大量的病源还是流向不堪重负的大医院。因为社区诊所环境差,配套设施差,医疗技术水平低,收费和药品质量不规范等等问题依然突出。
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是社区诊所中少有的深受居民欢迎的诊所。为什么这个诊所受欢迎?为什么好的社区诊所少之又少?这样的诊所能推广吗?请读者跟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诊所。
软件,付出管理付出爱
采访的时间虽然是下午,门诊部外面里面还有不少人,三层小楼很紧凑,科室齐全,略拥挤但人气很旺。我们是听到不少小区居民,包括周边小区居民的称赞前来采访的。
社区医院软件更重要
门诊部主任刘薇薇接受了采访。说明来意,刘主任的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门诊部刚开始时规模小、医疗项目开展少、设备不齐全,小区居民不满意。和别的诊所一样,病人来了,拿点药就走,没有很好管理。2002年以后诊所逐步发展起来,在人、财、物管理方面改革创新,引进人才、拓宽业务范围,让总院特色专家门诊走入社区,让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三甲医院医疗专家的服务,大大方便了患者。诊所的‘软件’――管理很重要。”看来,哪里都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
说起大医院和社区门诊的不同,刘主任深有感触:“社区医生,听起来容易当,可三甲医院的医生未必能适应。”在社区,医生和病人很熟,所以服务比医疗更重要,这里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更像邻居。“我们的大夫会必须为居民想得更周全,除了经常叮嘱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还要考虑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因为都是熟面孔,对患者就像对家人一样,看他们负担太重都不忍心。”
社区医院要走大医院的老路?
一分爱心一分收获。正是这样,门诊部真正赢得了居民的心。中间有一段时间遇到困难,诊所一度想撤,小区居民坚决不答应。现在门诊量越来越大,回龙观等更远的周边的小区居民也被吸引过来。
现在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规模相当于一个一级医院,门诊量相当于一个二级医院。每天六七百人的门诊量,1800平米的使用面积和90个员工快应付不过来了――难道诊所办好了又要变成大医院?除了赞扬医生的表扬信,我们也看到了要求解决候诊大厅拥挤、减少看病时间、增加医生的建议信。
瓶颈,社区医院医疗水平
好医生如何进社区
居民不愿意选择社区医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信任社区的医疗水平。国家鼓励大医院医生向社区流动,但相关编制、晋升等***策存在盲区,总之,好医生不愿意来,水平可想而知。
第二门诊部具有双轨制的特色。它的人员以北京三院总院派出为主,部分人员社会招聘。招聘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到总院去培训和轮转,另外门诊部周周培训抓业务学习,保证了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了医疗安全。即使如此,仍然存在聘用人员流动大、人才缺的问题。因为总院没有社区医院需要的人员编制,作为一个大医院进驻社区的门诊部,国家对社区医院的规定也不适用,这些或多或少都阻碍了总院医生向社区的流动。
全科医生离中国社区有多远?
第二门诊部在摸索中发现,具有中级职称、在医院各科轮转完的医生最适合做社区医生,他们知识面广,还没有被某个专业细分方向固定下来、再经过全科培训就能很快适应全科工作。
“你们希望去招聘全科医生吗?”记者问。
“虽然我们的医生全部经过全科培训上岗,但是我们的医生并不是国外的那种全科医生。我们开设科室齐全,除了没有住院部,几乎是小三甲医院的缩影。”也可能是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什么病都能看的医生,病人反倒放心了。社区医院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较多,门诊中最多见的就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骨质诉讼症病人,所以“我们的体会是,高质量的专科加全科服务是小区居民最需要的。”
专家长久进社区
记者又有新的疑问:“一个人同时有几种病怎么看?”
“同时具有多种脏器疾病,尤其对于老年人,已经属于疑难杂症了,这样的患者,通常先通过看专家来调整***方案,然后再转到我们的慢病俱乐部、由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用药指导等方面的管理。我们现在有高血压俱乐部、糖尿病俱乐部、冠心病俱乐部等,深受患者的欢迎!”总院的专家定期出门诊,不是某些社区诊所专家暂时性的、不固定的“支援”,所以患者满意,而且保证了门诊部的医疗水平。“另外一些老专家,经验非常丰富,医术高超,但已退休,社区最需要他们。”
社区老百姓更需要什么?
门诊部的装修很有特色,不是医院那种冷冰冰的“绿裙白墙”,而是一层一个颜色,浅绿、淡黄、浅蓝。儿科还特意留出一块空地,边上有孩子攀爬的高低木坐凳,还有两个装满土的大青瓷花盆,方便孩子尿哗哗。
也许是门诊部太有家庭感,也许是刘主任有太多的话要说:“三甲医院是医教研一起抓,门诊部只有医。不是不需要,社区诊所太需要更多的服务,更多地投入教和研,需要面对全新的领域。”就社区居民更需要什么医疗服务的话题,刘主任聊了很多。
居民特别需要健康教育
根据居民多发的常见病、慢性病,我们开办了健康大课堂,每周都有一两次健康讲座,特别是讲疾病的生活调理的内容,特别受欢迎。好多老同志,不论刮风下雨一定来,有事不能来,会像小学生一样主动打电话来请假。但是这一块是没有收费的,也没有国家投入,医生完全是业余做贡献;不仅如此,社区医院在基建时,连场地规划都没有。
但是健康教育收效特别大,接受健康教育的居民,已经把生活、饮食、运动当作***的一部分,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再是光靠药。这种造福人民的健康教育、预防医学教育,***府应该多投入。
空巢家庭的健康护理
小区里不和子女住的空巢老人特别多,健康状况都不是很好的空巢老人,多采取互相照顾的方法,维持生活。谁出一点问题,都非常让人揪心。有些老人比较糊涂,医生都把用药方法写在药盒上,一遍遍反复叮咛,生怕用错了,让人很不放心。还有些人保姆很不稳定,有时候没人照顾,就自己来了,很危险。保姆的急救知识、慢病护理知识非常缺乏,需要给这些家***人员做培训,但是又涉及到收费问题。
社区养老院和义工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他们应该和社区医院建立密切联系,医院可以开辟优先看病绿色通道、建立档案、定期巡诊等等。但只是社区医院无法全部承担,应该有社会的支持和整体协作。
出诊与家庭病床
我们不赞成家庭病床,也不赞成其他非医疗地点行医。没有医疗急救必备的环境和设备,医生冒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另外社区医生人手也不够,我们不能丢下上百的患者而只满足几名患者的需要,这对我们本来就短缺的医疗资源是极大的浪费。我们赞成社区养老院与社区医疗紧密合作,既节省了医疗资源、又保证更多的老人受惠于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社区居民医疗档案
我们希望以家庭作为单位,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档案,作为适时提醒、健康教育、调查小区疾病谱、预防干预等的依据。我们只录入了有病历档案的一部分,全面的档案建立我们没有这个权力,也无力承担这个投入。这需要***府、物业公司、居委会、派出所等各方面配合支持,只靠社区医院是做不到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这样的社区诊所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