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言可畏篇1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韩非子・内储说上》
曾参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鲁国境内的地名),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战国策・秦策》
乐羊食子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韩非子・说林上》
鲁丹去中山
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复见,未语,而君与之食。鲁丹出,而不反舍,遂去中山。其御曰:“反见,乃始善我。何故去之?”鲁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恶之曰:“为赵来间中山。”君因索而罪之。
―― 《韩非子・说林上》
宰臣上炙
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炙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以发绕炙?”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锥贯脔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肉尽赤红,炙熟而发不焦,臣之罪三也。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韩非子・内储说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
②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③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
④乐羊以我之故
⑤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
⑥为赵来间中山
⑦君因索而罪之
⑧奉炽炉炭,肉尽赤红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其母尚织自若也
B.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受也
切肉肉断而发不断
C.果然,乃诛之
反见,乃始善我
D.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复见,未语,而君与之食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反见,乃始善我
而不反舍,遂去中山
B.何故去之
乐羊以我之故
C.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
D.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为赵来间中山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以发绕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人成虎”和“曾参杀人”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在“三人成虎”和“曾参杀人”已经成为成语,用来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乐羊食子》和《鲁丹去中山》两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宰臣上炙》与其他几则故事的区别在哪里?它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上面的几则故事可以看出,人言是多么可怕。古今中外为人言所害的不计其数,所以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是波兰谚语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达・芬奇说,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塞纳克说,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那么,如何对待人言呢?请以“人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资料链接
1.策划也是如此,比如洗肠。洗肠的概念在2003年的中国保健品市场上闹得轰轰烈烈,几乎是每个人都知道洗肠。御生堂肠清茶、绿山九清润茶、普利捷润舒茶、春植林常舒茶、肠清松、丁氏润通茶、秘乌健、碧生源……在2003年,至少有十几个品种以洗肠、清宿便作为诉求,像“三人成虎”和“曾参杀人”的道理一样,逐渐在这个品类的市场上形成了规律。于是,老百姓信了,真的开始洗肠了。
――《策划是营销的核心》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略)
3.葛红兵:《人为与人言》
葛红兵探讨的主要方向是:“人为”――怎么行事,“人言”――怎么说话。作者想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人为什么要说话,他要说什么话,怎么说;人怎么操控自己的行为,又如何***控。
片言只语
1.曾子的母亲还只是受“曾参杀人”的谣言所惊,但谣言之可畏,常真到了杀人的地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感叹说:“阮玲玉算是比较有成绩的明星,但‘人言可畏’,到底非一口气吃下三瓶安眠药片不可。”阮玲玉即被“人言”所杀。
2.“人言可畏”这则成语的言是语言,指流言蜚语;畏是怕。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这个成语来源于《诗・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3.人言海水有时立,我信春光自此多。――任中敏
4.为什么人言会逼死人?因为人言已不仅仅停留在言语表面了,人的言语是可以万箭穿心的,人的言语是可以颠倒黑白的,人的言语是可以点石为金的。你的确可以说你不去在乎它,你的确可以很轻松地告诉别人自己无所谓,因为可能你没有受到真正的可畏人言。既称之为“可畏”,它的分量就不轻。它不是对你随便的漫骂几声,也不是背后说你几句坏话,也不是对你举止的指手画脚。你以为就只是些普通的偏见和看不惯吗?你要知道这些流言伤害的不只是当事人本身,其危害程度可不仅限于自己的感受,它的波及面和影响力有多大,不知道你是否认真地体会和考察呢?看看那些在人言之下忍受折磨的人吧:从阮玲玉到玛莉莲・梦露,从周璇到戴安娜王妃,再从赵薇到英儿……是非已难评说,纵使是再超脱的人,有多少人能够在流言的强大攻势之下做到刀***不入呢?人心可是肉长的,只要吃的是人间烟火,就不免儿女情长,情感的脆弱正说明了自卫能力的失落。
人之为人,正是因为有着精神的反复思量,所以人们往往会说精神上的痛苦比肉体上的痛苦要来得难受。而那些流言可是字字都直刺心脏,毫不留情。比起流言之毒来,那点切肤的肉体之苦算得了什么呢?那比死还可怕的流言,怎能不逼人于绝境?一个莽夫会因为忍受不了肉体的煎熬而死,一个思想者却会因为精神的折磨而死。这里想说的是,精神的伤害是最致命的伤害。当然一个真正的智者,能够从流言中看透世事而成其为智者。但是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鄙视那些在人言可畏之下走失的人。抗争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人选择了超脱,有些人选择了死亡。或许死亡就是他们对流言的一种抗争方式,仅此而已。死去的人未必都是缺乏勇气,活着的人也未必就是勇敢的人。生活就是这么辩证的。
――“找你”社区
5.“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阮玲玉的死让“人言可畏”成了明星们挂在嘴边的一句大俗话,仿佛娱乐圈是人间地狱。可如今世道变了,人言不再可畏,没有人言那才可怕。新闻学上有一定律:“名人+平常事 = 新闻”,也就是说再普通的事儿发生在名人身上那都是新闻,更何况明星又是名人中最不甘寂寞的一群人。所以无绯闻不能成明星,无明星不绯闻,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只要名字能成头条就可以了。难怪继“娱乐营销”的概念后,“绯闻营销”这样的新名词也孕育而生。而一旦绯闻上升到营销的层次,那么“香的”与“臭的”、“好的”与“坏的”、“可畏”与“人言”便都可标个价码等着出售了,又何来的“人言可畏”?
――“腾讯”网
6.病毒猛于虎,而谣言猛于病毒。谣言会助长大规模的社会恐慌,这样不仅不利于消灭***病,甚至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专家强调,紧张、恐慌会降低人的免***力。人自身具备的防***能力,是一种有秩序的生理功能,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恐慌,防***功能就会出现秩序混乱,最后是心理防线全面崩溃,病毒也就乘虚而入。
――《北京晚报》
佳作直通车
人言可畏更可鉴
刘克奇
应当承认,每个人都难免有遭人议论的时候。人们常说的“哪个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就是如此。有一则寓言形容这个问题:一天,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驴驮着货物上街去卖。货物卖完后,孩子骑着驴回来,老翁跟着走。路人责备孩子不懂事,竟叫老人步行。听了这样的议论,孩子和老翁便换了一个位置。可路人又说老人于心何忍,竟让小孩子步行。老人赶忙将孩子抱到鞍上,路人又说他们残忍,不顾驴的死活。于是,老翁和孩子都不骑驴,干脆牵着牲口走。可路人又笑他们傻,空着驴不骑而徒步。最后,老翁对孩子叹息道:“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了,只有抬着驴走!”这说明,在人生旅途中,由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难以十全十美,加之有的人热衷于张家长李家短,因此,闲言难免。
人言可畏,人言更需要鉴别。就拿前面的寓言来说,那位老翁和孩子最后弄得左右不是,固然是受人议论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太无主见。倘若老翁和孩子继续如此不加思考地为人言所左右,抬着驴走,别人岂不把他们当“疯子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时被“人言”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就消极哀叹“人言可畏”。
对人言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未必妥当。人言有时似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观照出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起到“警钟”的作用。一个人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往往看不清,而别人对我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往往一目了然。因此,一个有头脑的人,对于人言,既不会不加理会,又不会闻人言就被吓倒,而会洗耳恭听,认真分析,准确判断,让人言成为对自己的警示。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别人为什么要议论我?我的言行是否出格?应当从人言中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有了这种对待人言的态度,即使别人的议论不尽正确,也会从中得到教益。至于人言中的那些风言风语、冷嘲热讽,甚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我们只要不加理会、走自己的路就是了。应当看到,有些人言对于一个人来说确有可畏之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使人进取心受到挫伤,感情上产生裂痕;但处理好了,反而使人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更有出息。
我们提倡闻人言而不可不察,反对偏听偏信,人云亦云。但如何察?应该仔细斟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充当人质 ②最终 ③送,给 ④因为 ⑤没有 ⑥离间 ⑦加罪、惩罚 ⑧捧着
2.B(B中两个“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中第一个“也”是表停顿的助词,第二个“也”是表陈述关系的助词;C中第一个“乃”是连词,“于是”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副词,“才”的意思;D中第一个“之”是取消***性的助词,无义,第二个“之”是代词,“他”的意思)
3.B(B中两个“故”都是“缘故”的意思;A中第一个“反”是“反复”的意思,第二个“反”通“返”,返回的意思;C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于”是“到”的意思;D中第一个“为”是“担任”的意思,第二个“为”是“替”的意思)
4.①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超过三个,希望国王您明察。 ②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 ③因为别人的话而善待我,一定也会因为别人的话处罚我。④你想我哽咽死啊,为什么用头发绕在烤肉上?
5.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可以毁掉一个人。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被假象所蒙蔽,轻易地去相信流言。
6.指人言可畏或舆论力量的强大。
7.不能轻听人言,不能为人言所左右。
8.《宰臣上炙》从正面强调不为表象所迷惑,应学会分析的道理。
9.略,参见“佳作直通车”。
论人言可畏篇2
知人识人,已经很难。更难的是,在知人之后管住自己的嘴,不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论,横加干涉。
很多事情坏在多嘴多舌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父母干涉晚辈的生活,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但更让人头疼的是陌生人的多嘴多舌。
阮玲玉之死让人哀痛莫名,可随便评价他人带来的风气至今都没止息。
舒淇和黎明的爱情就受过这样的折磨。本来两人恋爱谈得好好的,只因舒淇拍过***片,粉丝们便纷纷指责她配不上纯如白纸的黎明,连黎爸爸都跳出来说:“这样的儿媳我们不能要。”
法庭的判决有根有据,即使惩罚也有具体的做法,惩罚完了也就完了。但好论人是非的人,总将人置于虚构的道德法庭之上,这种折磨无日无之,旷日持久,是最煎熬的折磨。
凭什么妄断他人
得知了对方的一点信息,无论认不认识,总要以自己的背景出发以己度人,这对于我们似乎是很自然的事。
鲁迅在《论人言可畏》里挑明:“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玲玉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连自杀了之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
说到底,这是一种无聊的虚荣心在作祟:看着别人不如意,自己就当是过得很如意了。
但我们都不可能深入到别人的心里,窥探他到底为什么活成这样。我们得出的评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当事人,其实都无多大益处。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青年作家蒋方舟描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某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引发了争议,有记者打电话问她对此的看法。蒋方舟说没读过对方的诗歌,于是记者马上给她念了一首,接着再问她的意见。蒋方舟无奈地说:“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
时代喧嚣,充满浮华,我们连保持沉默都显得艰难。
《论语》里有句话:“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在他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生活如此艰难,有些事情不需要拆穿。
不拆穿,免得对方尴尬,免得自己显得咄咄逼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与人为善之人,最终必为他人所疏远。
在人世间,最贴心的一句话永远是:我懂你。对待他人,无论是所爱的人还是萍水相逢的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同情的理解”,只是沉默,只是等待时间为我们展露真相。
鲁迅先生之所以经常解剖社会、臧否人物,他解剖的其实是自己,“没有一句骂人的话不能应用在他自己身上”。如果没有这般犀利的勇气解剖自己,我们随便说出的评论只能伤人而不利己,最后剩下恶毒之名。
因此,知人但不随便评论人,既保护了他人,其实最后也保护了自己。
论人言可畏篇3
阮玲玉演过的第一场戏叫《挂名夫妻》,现实中的她,先后与两个男人的婚姻,也都是挂名夫妻。阮玲玉纤弱、敏感、美丽,她生为男人,死为男人,她在乎男人的那一点点依赖,在乎男人的那一点点爱。阮玲玉一生都在做着男人梦,希望有一个真正的家,然而,到死他的男人梦都没有实现,她死在虚幻的“挂名”里。有两种男人是最可怕的,一种是偏执狂,得不到的女人,别人也别想得到,我要毁了她;一种是花心萝卜,视到手后的女人如粪土,他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女人。偏偏这两种男人,都让阮玲玉碰上了。遇上这种事,换上谁都很棘手,偏偏阮玲玉把爱情当一回事,有点较真。
阮玲玉出身可以说是很寒微,祖籍广东中山市南萌镇,1910年她出生于上海。她5岁时,在上海当工人的父亲阮用荣因病去世,母亲不得不到虹口区姓张的广东籍财主家当佣人。阮玲玉的第一个男人张达明,就是母亲帮佣的主人的儿子。年纪相仿的张达明与阮玲玉往来反复间,相爱了,但他们跨越出身的婚恋遭到张家的强烈反对。尽管如此,16岁的阮玲玉还是与张达民同居了。张达民的哥哥张惠冲介绍阮玲玉考入明星电影公司,阮玲玉性格很好,待人接物和蔼,导演喜欢她的纯朴,她居然考上了。阮玲玉第一次出演就担任《挂名的夫妻》的女主角,一举成名。1930年,她主演《野花闲草》,达到艺术巅峰,奠定了她在电影界的地位。而这期间,张达明家道中落,来找阮玲玉。阮玲玉把工资交给他,他却拿去。联华公司为了使阮玲玉安心拍片,把张达民安置在联华系统的光华影院当经理,他又因挪用公款而被停职。他不断地向阮玲玉耍赖讨钱,阮玲玉悲愤至极,便要和他一刀两断。张就趁机向她敲诈,提出要阮玲玉每月贴补他100元,贴足两年才断绝关系,阮玲玉同意。1933年4月,双方签订了脱离关系的契约。
进入阮玲玉生活的第二个男人是唐季珊。阮玲玉与张达民脱离同居关系后,认识了同是广东中山县人的茶商唐季珊。唐季珊被阮玲玉的美色着迷,抛弃旧情人影星张织云,转而狂热地追逐阮玲玉。富商的魅力当然是金钱,在金钱面前,女人容易迷失,阮玲玉也是这样。阮玲玉主演新影片《再见吧!上海》在杭州拍外景时,唐季珊到车站迎接,到宾馆开房,到拍摄地献鲜花,给其母送来茶叶、人参、燕窝。阮玲玉回上海后,唐季珊又在新闸路沁园村买了小洋房给她。寂寞中的阮玲玉果然投怀送抱,第二次做“挂名妻子”,因为唐季珊此时已有妻室。阮玲玉后来就是在这栋小洋房里自杀的,唐季珊送给她的不过是一个精美的坟墓,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爱情过来人劝初涉爱的女孩子时总是爱说:“女人找男人,要先看人品,不要只顾着钱。”可是生活中陷入情爱中的女人,有几个能做得到呢?如果说阮玲玉有错的话,错在她爱慕虚荣。
毫无例外,“挂名妻子”的幸福往往是短暂的。不久,阮玲玉便察觉了唐季珊的变心,原来,唐季珊又有了新欢。偏偏这时,魔鬼一样的张达明再次出现。张达明要讹诈一笔更大的钱来。他抓住阮玲玉怕打官司的弱点,向阮索取万元,经人居间调停,阮玲玉开始时答应支付四千元。张达民不同意,阮玲玉就增至六千元。张仍不允,还是向法院递了状子,说阮玲玉偷了他家的东西给唐季珊。唐季珊竟逼阮玲玉登报澄清。此时,面对张达民对钱的贪婪和唐季姗对女人的贪婪,阮玲玉已有死的想法。
其时正好是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上映,许多小报借机对阮玲玉与张、唐间所谓“桃色新闻”大肆渲染。在各种压力和打击下,阮玲玉于1935年3月8日服安眠药自杀死亡,她的痴情、她的怨恨,凝结在她已死的男人梦中。阮玲玉死后,时人撰写了一副挽联:哀一代艺人如斯结局,恨人言可畏竟此杀她。阮玲玉想依靠男人,唯独没有自己,这是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她留给两个男人的遗书:“达民,你真无良心,现在我死了,你大概心满意足啊……不必哭啊!我不会活了,也不用悔改,因为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季珊,没有你迷恋xx,没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概不会这样做!我死之后,将来一定有人说你是玩弄女性的恶魔。……没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了,我很快乐。”道出了她的对这两个男人的绝望与心酸。她是那个时代的电影界宠儿,她的死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旧上海的女性悲歌。对她的死,当时的报章争相刊载,叹异之声载道,不少人哀伤落泪。鲁迅先生知悉此事后,写了一篇《论人言可畏》的杂文。
阮玲玉,一朵民国的幽兰,自己把头低到死亡的尘埃里。她是中国电影百年中最美丽的女人之一,她永远身着旗袍的美丽背影、她演的多部电影,穿越冰冷的碑石,至今依然震撼着人们。阮玲玉一生追求男人、追求爱,到头来,却一无所有。这一切,归于阮玲玉的真伪不辨、遇人不淑,归于张达民的厚颜无耻及唐季姗的负心薄幸。为不淑的人去死,死得有些不值。死,未必换得回来张、唐的真心与反省。阮玲玉是自杀的,而杀光死她的帮凶中,有张达明、唐季珊,以及那些不负责的媒体和流言传播者。现在,又有多少女人在阴暗里演绎着“挂名夫妻”的故事?阮玲玉的悲剧,多多少少会给带来人们一些启迪:女人不能只沉浸在男人梦里,除男人之外,生活还有很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