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藏区是青海省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很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长地。青海藏区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以牧业为主,工业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随着全国经济的普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藏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青海藏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富裕、文明新青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和谐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藏族;生活方式;现代化
1. 西香卡村概况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西香卡村地处共和县城西郊,全村共有5个社、245户1145人,藏、汉、回三个民族聚居,劳动力572人,耕地面积278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4亩。
2. 青海藏区藏族现代化生活现状
2.1经济现状
青海藏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很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长地,有 5 个部级自然保护区,素有“三江源”之称。
海南藏族自治州恰卜恰镇西香卡村自然环境困难,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行业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天气因素大,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2.2生活现状
西香卡村以牧业为主,输出效率低,农业和畜牧业工业化起步较晚,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差。改革开放以来,西香卡村紧跟全国发展步伐,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策,完成村级硬化道路3.7公里,投资20万元,完成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全村1145人和近768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户饮用水的质量。两年来,投资16万元修建畜棚16座;投资31万元建成雨水集流窖239座,投资9.7万元,完成围栏草场14500亩。
西香卡村利用本村的资源优势,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种植油料作物600亩。全面实施“牧繁农育”和“自繁自育”工程,两年来育肥出售牛羊3500头(只),纯收入21万元。引导和鼓励农牧民群众外出打工搞副业和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组织劳务输出1000人(次),创收40万元。建立了砂料场,组织31户农牧民群众拉运沙料,年创收24万元,集体增收近2万元,不仅解决了富余劳力,还为村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实力,也改变了村里一直没有规模性民营企业的历史。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全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文化教育
自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在青海省花了10美元的关键解决寄宿学校的建设,并打破所有藏族学生的学杂费和书籍,寄宿学校学生每月90至110元。国家累计投资7.5亿元,实现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学校建设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项目,这大大促进青海藏区教育的发展。”目前,青海地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35%。接近水平的农业地区的青海藏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省地区11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近8000人,在省普通高等教育机构,藏族学生的人数达到9854人,占全省的21.34%大学生。至此,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具备的民族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西香卡村也紧跟省内教育推进步伐,积极推进村内教育事业的发展。
3.青海藏族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问题
现代文明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现代转型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少,转换的质量会越来越高,转换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这种背景下,西香卡村的社会转型不仅是必要的,还是必然趋势。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区域失衡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以及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西香卡村相对贫困,而且低水平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因此,该地区的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起点较低,现代文明的传播和积累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正确的***策和措施的引导,就会导致当地的不稳定和倒退。
3.1发展经济是主题
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西香卡村的发展要重视“产业富民”战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支柱产业。一是适度适量,发展畜牧产业。鼓励本村农户,争取项目建成标准化牛羊育肥示范点4处,力争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使全村养殖大户达到115户,使牛饲养量达到115头,鸡200只,羊饲养量达到500只,使全村牧业收入达到50万元,不断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二是服务市场,扩张二、三产业。大力发展以蔬菜贩销为主的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农产品贩销业,新增个体贩销户5户,使总量达到10户;抓好发展势头强劲的运输业,在现有各类运输车辆15台的基础上,增加5台,侧重发展面向城市服务的中小型货运车辆;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依托县城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剩余劳力进城务工,就地就近转移输出人员,全年劳务输出人员达到200人(次)以上。三是注重引导,发展个体经济。鼓励有条件的农户面向县城投资置业,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个体工商户,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户。四是狠抓基础,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搞活集体资产经营,将集体砂料场及草场进行承包经营,2011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了20万元。
3.2辩证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它与各民族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的,它承载着民族尊严,背负着昔日的荣耀。各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具有特殊性,但它并不是阻碍民族进步的绊脚石。传统的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能成为拒绝现代文明的理由,现代文明是人类共有的果实,是一种共性,是超越传统与特殊性的。
3.3加速推进改革开放,缩小发展差距
民族差距、地区差距表现在许多方面,种类量化的经济社会统计指标都能反映出这一点。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广度不足,不能更好的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西香卡村的藏族人民渴望接受新的制度安排,渴望发展,但他们在面对旧的系统环境却不知所措。因此,国家在经济***策上可以实施转移支付,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更重要的是西香卡村要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充分调动藏族人民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主线,深化“三培双带”工程,力求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力,切实加强村内先进分子的培养,不断提高村民的致富能力,加强村委会、***支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凝聚力。此外,促使全村***员同致富能手结对,将***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并且将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入***积极分子,形成了***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最终共同致富的发展格局。(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怀阳,程贤编.中国藏族人口与社会[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2]洛桑灵智多杰主编.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3]郑度等主编.中国的青藏高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孙勇主编.:分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新视角讨论与报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5]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海藏区藏族生活方式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