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义的故事是从9块钱开始的。1990年,世代生活在开县北部贫困山区关面乡青蒿村的农民黄中义,怀揣9块钱到广东打工,帮人掏粪沟、搬家,后来成为一个包工头。1997年,积攒了50万元资产的黄中义返回开县,创办了一家职业介绍所。现在,他的头衔是开县渝东北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金开劳务开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会长……
像黄中义这样的老板,县委书记蒋又一一口气能数出几十个来。开县有15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高达136万,仅劳动力就有77万个。在蒋又一眼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最有开发价值的宝藏。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开县44万多农村在外务工人员仅从邮局寄回的资金就有17亿多元,打工收入已超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返乡创业者已成为开县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主力***。蒋又一说:“县委、县***府多年前提出的‘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理念,而今终于开花结果,打工潮正在演变为创业潮。”
“把包袱变为财富,开县究竟有何高招?”面对记者的提问,蒋又一含笑回答:“开发,深度开发。”经过深入采访,记者发现,开县开发劳务产业,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两只手开路”、“两条腿跑路”。
所谓“两只手开路”,就是***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为劳动力转移开路。县委、县***府成立了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系统、技能培训系统、组织输出系统。然而具体从事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却是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和劳务开发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的老板几乎全部是返乡创业人员,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双方十分熟悉。***府搭建平台,企业大显身手,开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已从“游击队”演变为“集团***”,举起了“广东服装”、“上海拆房”、“北京餐饮”、“***农场”四块响当当的劳务品牌。开县人在北京开办的餐饮企业有1800多家,在广东开办的服装企业有120家,一个名叫肖家运的打工仔在上海专门拆房,拆出了能够吸纳6万农民工就业的渝州拆除工程有限公司……
所谓“两条腿跑路”,就是既送出去、又请回来,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双向转移。蒋又一说,开县建立了各个部门联合参与的返乡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对返乡创业者实行一条龙服务。每年春节前后,不论有多忙,蒋又一都要带队到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去慰问打工仔,进行乡情招商。在深圳创业的涂德***被蒋又一的盛情感动,而今已在开县投资4000万元。像他这样投资上千万元的返乡创业人员已有十几个。采访结束时,蒋又一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开县有1600人返乡创业,投入农业开发的资金有1亿元,投入二、三产业开发的有2亿多元,仅捐资办学等资金就有2000多万元……身为县委书记的蒋又一更看重的是另一笔账:去年全县有300多名返乡打工仔参与村组干部竞选,有200多人担任了村干部。蒋又一说:“建设新农村,说到底要靠农民,要靠经过城市化浪潮洗礼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十一五”期间,开县还将培训10万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5万多人。这一规划,让黄中义这些从事劳务开发的企业老板看到了商机。已有200多万资产的黄中义在办公室门前挂出了一条标语:“打造职教航母,做大劳务产业。”今年45岁的黄中义说,他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从9块钱开始的故事,也许才刚刚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