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了五种遗嘱形式,其中公证遗嘱效力最高。所谓公证遗嘱,是指遗嘱人生前订立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的遗嘱。我国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严格审查当事人所立遗嘱,遗嘱内容不得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对遗嘱进行公证证明,并且出具法律文书,以此来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笔者对公证遗嘱的内涵、历史发展、特征、价值及办理公证遗嘱的注意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公证遗嘱;法律特征;遗嘱效力;公证价值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2
[中***分类号]D9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90-02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但是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身后之事,是许多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同样如此。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关系也是越来越复杂,处理财产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设立遗嘱也日趋成为人们妥善处理身后财产、防止他人因继承遗产发生纠纷的手段。遗嘱的形式具有法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我国的遗嘱分为口头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公证遗嘱5种形式,其中公证遗嘱凭借其效力的优先性,在实际生活中比其他四种更具优势。正是由于公证遗嘱在效力上的优先性,所以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对公证遗嘱的设立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公证遗嘱浅显的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公证遗嘱在保障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顺利实现财产继承上的作用。
1 公证遗嘱的内涵与历史发展
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对其财产或其他事务所做的个人处分,并且是在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公证遗嘱是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当事人所立遗嘱的行为进行严格审查,确定立遗嘱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遗嘱内容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对遗嘱进行公证证明并且出具法律文书,以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的一种遗嘱。公证遗嘱在设立方式上是最严格的,法律效力也是最高的。
公证遗嘱起源于罗马法,包含了法院笔录的遗嘱和皇帝的遗嘱,中世纪的西欧发展起来的寺院法被世俗化,在意大利出现了以公证人代替寺院执事,近现代民法上的公证遗嘱制度正式确立。
我国古代继承法制度中没有确立公证遗嘱这种形式,到了1930年中华民国的民法典上才有了这种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公证部门,在司法实践中有了公证遗嘱,但后来受到极“左”思想干扰,公证机构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由法院代行一部分涉外公证的职能,公证遗嘱几乎不再被我国公民所采用(1958年初,各地公证处基本上被取消,公证工作由法院管理。除了少数几个大中城市的法院和为数有限的公证处呼吁国际惯例需要出具少量发往国外使用的公证书外,对国内公证业务基本停止受理了)。[1]直到1982年,中国才逐渐开始重建和恢复公证机构,同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其中用文字形式规定了公证遗嘱是公证机构的业务之一,在1985年颁布的《继承法》中明文规定了公证遗嘱为我国五种公证遗嘱之一,从此公证遗嘱形式在我国的继承制度中得以重新确立。[2]目前,全国各县区均设有公证处,全国公证处总数达到2000余个。遗嘱公证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遗嘱公证业务已成为公证处的主要公证事项之一。笔者所在滦平县公证处遗嘱公证已占公证业务总数的10%以上。
2 公证遗嘱的特征与价值
2.1 公证遗嘱是形式最为严格的遗嘱形式
公证遗嘱是形式上最为严格的遗嘱,比其他的遗嘱方式更能保障遗嘱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大陆法系的继承法中普遍规定了公证遗嘱这种方式。办理公证遗嘱的目的是对遗嘱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确认和证明,而不是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确认、证明。因此,办理公证遗嘱应当只进行形式审查,不必审查遗嘱的具体内容。对遗嘱内容的审查没有必要性也没有合理性。此外,各国继承法上关于公证遗嘱的立法例也表明,不审查遗嘱的内容也是各国立法的通例。
2.2 公证遗嘱的效力优先
效力的优先性是公证遗嘱的最大特点,其效力优先性表现为我国继承法中规定的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2条进一步明确了“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其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没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遗嘱为准。”
公证遗嘱的效力之所以具有优先性,主要在于:
(1)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按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遵守法律客观公正的原则是法律对公证活动的最基本要求。
(2)公证书是由公证机构做出的,其主体具有特殊性,其他书证的制作主体是一般主体。
(3)公证书是按照法定程序做出的,其他书证的制作程序没有特殊要求。
(4)公证书的载体方面也比其他书证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5)公证书具有司法文书的性质,而其他文书则没有这种性质。[3]
公证遗嘱的效力优先,并不表示遗嘱人一经订立公证遗嘱就无法变更和撤销,目前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公益性遗嘱增多的发展趋势,使得公证遗嘱的变更和撤销较前频繁。
此外,随着当事人法律意识和财产意识的不断增强,公证遗嘱已不再是大多数人内心忌讳和抗拒的事物,而逐渐成为表达意愿、妥善处置身后财产安排的手段,随着情势的变更,公证遗嘱的变更和撤销也会增多。据统计,2009年,上海地区的公证机构共受理公证遗嘱的变更和撤销申请有220余件,2010年1-4月,已受理类似申请100余件,占同期遗嘱公证受理数的50%左右。
2.3 公证遗嘱的撤销和变更必须采用公证的形式进行
我国《继承法》第20条规定:“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那就意味着当事人想要改变公证遗嘱的,必须再次采取公证的形式才能撤销和改变自己所立的遗嘱。公证当事人应当提交原来的遗嘱公证书并到原公证处办理。如果采取其他形式改变或者变更将是一种无效行为,得不到法律认可。
2.4 公证遗嘱是增加了公信力的遗嘱
公证遗嘱是一种遗嘱形式,也是以公证作为增加遗嘱使用时的公信力的手段。办理公证遗嘱实际上融合了不同的方式,公证员首先要听遗嘱人的意愿,公证员还可以应当事人的申请替那些不能书写或者是不想书写遗嘱的人进行代书,同时,在公证遗嘱的制作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录像。公证员在制作遗嘱人的遗嘱时,尽管不能对遗嘱人处分自己的财产进行干涉,但是公证员可以在语言、逻辑等角度为遗嘱人把关,以促成遗嘱在遗嘱人死亡后能够生效并能顺利进行。随着公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公证遗嘱的要求也会日趋规范。
公证遗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3方面:①实现公证法律正义,保证公证结果的正确性;②实现公证程序公证,突出公证程序的公平性;③公证遗嘱是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订立的,因此公证遗嘱的证明力最强。
3 办理公证遗嘱的注意点
(1)立遗嘱当事人必须神智清醒,具有行为能力,无受胁迫或受欺骗等情况。遗嘱申请人应向公证机关提供当事人身份证或户口本,如当事人年纪较大或患有疾病应向公证机关提供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证明。
(2)当事人所立遗嘱的内容要合法,不能剥夺无行为能力或者无***生活能力人的继承权,当事人要向公证机关提供无抚养无行为能力人证明。
(3)遗嘱中的财产必须是个人合法财产,遗嘱中涉及的财产是夫妻双方共同财产,立遗嘱人所立遗嘱只能是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财产,或夫妻双方共同立遗嘱处分共同财产,如遗嘱所立的遗产是房产,需向公证机关提供房产证及土地使用权证,如是机动车的应向公证机关提供行驶执照,遗嘱内容涉及其他遗产应提供遗产清单及财产所有权凭证,当事人还应向公证处提供公证员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4)注意法定继承人及受益人的回避。立遗嘱人多为年老体弱的老人,属弱势群体,立遗嘱人一般是在儿女或受益人的陪同下来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为避免立遗嘱人受人欺骗或胁迫,公证人员应当建议立遗嘱人尽量单独办理遗嘱公证,尤其是让受益人回避。为确保立遗嘱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不受外界任何干扰,公证人员应当在封闭、***的环境中与立遗嘱人谈话,询问清楚其对财产作出相关安排的具体原因,除特殊原因外,遗嘱公证应尽量在公证机构办理,以免立遗嘱人的主观意思受到干扰。
(5)执行《遗嘱公证细则》中的程序性规定。公证人在具体办理遗嘱公证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遗嘱公证细则》中的程序性规定,尤其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①遗嘱公证应当由两名公证人员共同办理,因特殊情况由一名公证员办理时,应当有一名见证人在场,见证人应当在遗嘱和笔录上签名。②公证人员代遗嘱人填写申请表的,遗嘱人应当在申请表上签名。③公证人员询问遗嘱人,除见证人、翻译人员外,其他人员一般不得在场。④遗嘱人为年老体弱、病情危重、聋、哑、盲或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情形,公证人员应当对办理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⑤公证遗嘱的形式为打印形式。⑥遗嘱人以按手印代替签名或盖章的,公证人员应提取其全部指纹存档。⑦公证遗嘱生效前,公证人员需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对外借阅遗嘱卷宗等。
公证人员对每个需要把握的注意点都应驾轻就熟,稍有不慎或对某个细微点没有严格要求,就有可能导致因该遗嘱公证出现瑕疵而遭人诟病。遗嘱公证是涉及纠纷较多的公证类型,公证人员需谨慎办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认真审查核实申请人申请办理的事项及提供的证明材料,唯有严格按照《遗嘱公证细则》中的程序性规定执行,才能确保遗嘱公证的权威性及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胜明,段正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陶西晋.中国民法学财产继承[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3]王胜明,段正坤.中国人民公证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