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2年3月22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伊朗高原和中亚地区流行的宗教,公元前6世纪由琐罗亚斯德(Zartosht)创立,以《阿维斯塔》(Avesta)为经典教义,主张善恶二元论,古代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39~前331年)、帕提亚王朝(前247~224年,即安息)、萨珊波斯王朝(224~651年)都立该教为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以阿胡拉·玛兹达(Ahura Mazda)为最高天神,崇拜光明和火,有专门的神庙和专职的祭司供设火坛,主持仪式,《魏书》所谓“波斯国俗事火神天神”即指此。中国古代的文献中称这种宗教为“火祆教”、“拜火教”,或简称“祆教”。祆教很早就传到中亚的粟特地区,在萨珊王朝时已是粟特人主要信奉的宗教,“安国、曹国、史国、石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不识佛法。”(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善于经商的粟特人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进入中国后,在敦煌、武威等河西重镇逐渐形成聚落,奉行本土的宗教。由于进入中国的祆教信徒主要是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胡人,所以他们供奉的神灵又被称为“胡天”。汉文史料最早记载的祆教活动是在4世纪前半叶的西晋末年,《晋书·石季龙载记》附“石鉴传”称:“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这里三千羯士所拜的胡天指的就是祆神。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的烽燧(T.vii.a)下找到的粟特文古信札,写本的年代考定为311年前后,信札的作者是往来于河西走廊信奉祆教的粟特商人,他们以凉州为大本营,足迹已深入到长安、洛阳和邺城。南北朝时期,随着入华的粟特移民增多,有关祆教活动的记载也屡见于《魏书》、《梁书》、《隋书》。北魏宣武帝时,洛阳境内祭祀祆神胡天已有规模,时胡灵太后“幸嵩高山,从者百人,升于顶中,废诸***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魏书·宣武灵太后胡氏传》)北齐、北周时,皇帝亲往祭祀胡天神。“(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邺中遂***祀,至今不绝。后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僻不可纪也。”(《隋书·礼仪志》)而在河西和西出阳关的于阗、高昌、疏勒、焉耆更有祭祀祆神和民间赛祆的习俗,风气在隋唐时依然沿袭,汉文史籍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如《北史》记载:“焉耆国俗事天神”;“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疏勒国俗事祆神”(《旧唐书》);“于阗国好事祆神,崇佛法”(《旧唐书》),西域诸国所事的胡天、天神通常指的都是祆教神祗。敦煌文书中有诸如P.3552《儿郎伟》(巴黎法国国家***书馆藏)、《归义***衙内布纸破历》(巴黎法国国家***书馆藏)等写本,还真实地记录着当时敦煌地区赛祆活动的内容,可以看到,大约在10世纪以前,赛祆已是河西地区的节令习俗。
移居中国的粟特民,将琐罗亚斯德教连同琐罗亚斯德教影响下的宗教美术一并带到居留地,立祠开龛画像。如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经》(巴黎法国国家***书馆藏)所记的祆教寺院:“祆神:右在州东一里,立舍,画祆主,总有二十龛。其院周回一百步”。S.367《沙州伊州地志》(伦敦大英***书馆藏)记伊州的祆庙:“火祆庙中有素书(画)形象无数”。P.4518(24)敦煌白画(巴黎法国国家***书馆藏)中的四臂女神据考证画的是祆教女神娜娜的形象,这些文书虽属唐代,但所描述的寺院和画像应是祆教祭祀场所的基本配置。带有神龛和画像的祆教寺院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不过20世纪以来陆续出土了一些属于粟特人的墓葬和葬具,上面装饰的***像,部分属于祆教的内容,部分则是带有祆教因素的葬礼和葬俗,多少提供了观察这一宗教在古代中国流布演变的线索。
北齐石棺床
南北朝时期流行用石制葬具,常见有石棺、石椁和石棺床。一些石床和石棺椁上往往施刻与墓主人信仰或生活习俗相关的画面,现藏美国波斯顿艺术博物馆的宁懋石室,美国堪萨斯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孝子石棺,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元谧石棺等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葬具。在流失海外的石刻葬具中,有一件曾被称作“曹操床”的石棺床,20世纪初出土于河南安阳,棺床四面围合,正面设子母阙,门壁的外立面和石棺床的内壁面刻有繁密的画面,曾为卢芹斋的收藏品(Loo Collection),后分散,不同的构件分别藏于欧美几家博物馆中。床座上的檐板2件,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棺床屏风石2件,每件画面3幅,藏美国波斯顿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 Boston);棺床屏风石1件,画面3幅,藏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Musee Guimet, Paris);左右阙门石,藏德国科隆艺术博物馆(Museum fur Ostasiatickhe Kunst, Cologne)。现经过比对拼合后,可以将原貌基本复原(另有一件屏风石下落不明)。这件阙形石棺床上的人物形象“简易标美”,雕刻风格应属于北朝后期。子母阙檐下浮雕人物行列,左右对称,合计24人,旗帜22面,队列殿后是装饰华丽的马匹,领头着翻领紧身胡服的人物带有口罩,手中持法杖,杖头下刻火盆。戴口罩持杖者是火祆教仪式中的祭司,形象特征很明显,曾是中亚粟特人纳骨瓮上的主体***像之一,有莫拉·库尔干出土的纳骨陶瓮浮雕的祭司形象可作参详。棺床其余的壁面分栏作对称式布局,正面六幅,左右床头各三幅,画面构***密而整齐,多是胡人宴饮歌舞的热闹场面,题材显然与祆教的葬礼习俗有关。
波斯顿藏石的宴饮***中,女子皆梳飞鸟髻。按史籍记载,梳飞鸟髻是北齐后主宫中女子的时尚,后流入民间,时人即以此为北齐灭亡的表征。《北齐书》记其事:“又妇人皆剪剃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剪落,危侧当走西也。”着飞鸟髻的女子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像另有太原王家峰出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宴乐女子,二者相互比照,可证安阳阙形石棺床是北齐时的葬具,墓主人应是信奉祆教的粟特人首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的琐罗亚斯德教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