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洛阳方言为典型的中原官话。时至今日,洛阳话在辖区内的分布状况仍然有很大差异。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今洛阳话与普通话在不同区县的分布状况,同时,通过举例,简单分析洛阳话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洛阳话;普通话;分布现状;特点
洛阳市(东经111.8―112.59,北纬33.35―35.05),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横跨黄河两岸。潺潺洛水穿城而过,因主城区在洛水之北,故称洛阳。古人将其地理位置总结为“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洛阳以其“居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优势,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
众所周知,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洛阳方言作为反映洛阳几千年来历史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也在随着历史的脚步悄然发生着变化。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此话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及宋代以前,洛阳方言在全国语言中的中心地位。
一、从地域分布分析洛阳方言
1、以洛阳方言为主的城区。主要是老城区和河回族区。这两个区是老洛阳的主城区。旧时的洛阳县县城就是这里。从今天的地理坐标来看,东起东花坛,西至西关。这里以洛阳本底的居民为主,时至今日,洛阳市民还会经常性的把洛阳本地话称之为“老城腔”,可见这里的语言风貌确实很“洛阳化”。近些年来,在全国大力推广使用普及普通话的浪潮下,普通话的使用逐渐增加,特别是校园内,教师大部分都可以讲普通话。
2、以普通话为主的城区。主要是涧西区和西工区。涧西区是一个标准的“移民区”。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工业城市,被国家大力扶植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全国各地的技术骨干和能手,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相聚在一起,普通话自然成了大家的首选。位于这两个辖区的学校,则几乎全部使用普通话。甚至,70%的学生都不会讲“洛阳话”;在这些大型厂矿里工作的工人,基本也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毋庸置疑,这里是洛阳方言最薄弱的地区。
3、普通话和方言混杂区。主要是洛龙区和吉利区。洛龙区的主体部分位于原洛阳市郊区,经过2000年的行***区划调整,有较大变动,近两年洛龙区境内成立了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这就聚集了相当一部分全国的高素质人才。这样一来,原洛阳市郊区部分的居民,基本上都使用洛阳话。而在科技园区内是另一番景象,虽也有洛阳方言,但使用普通话的人群还是占主要地位的,也就造成了现在“一区两音”的特殊格局。无独有偶,吉利区与洛龙区有着较为相似的经历。吉利区不与洛阳市的其它城市五区相连,它位于洛阳市区北3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1982年因建设洛阳炼油厂而设立。故也存在厂内工人普通话,当地民众方言的现象。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之前这里的行***区划并不属于洛阳,所以当地人的口音与洛阳话有很大的差别,这里暂时不做研究。
4、洛阳其它县区的状况。总体来讲,县区的普通话使用比率远低于市区,使用普通话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县城的学校,***府机关等地。从地理位置上看,分布在洛阳市区周围的几个县,都比较接近洛阳话的发音和强调,只是个别语音不同。例如,对于阿拉伯数字“2”,洛阳方言中类似于浊辅音,舌头是平直的,且发音略靠前,且发音时可以明显感受到气流由口腔向外流动;但在孟津县等地,发该音时则是舌头弯曲,且舌尖舔上腭,能明显感觉到,口腔的气流向外流动时,收到舌头的阻隔,气流从两侧流出。所发出的音还是很不一样的。其它的几个县区,有些是所发的音与洛阳话相同,但语速和腔调不同,有些则是发音、语速、腔调都不尽相同。不一而足,不再赘述。
二、从语音语义规律分析洛阳方言
不久前,由《洛阳晚报》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寻找最地道洛阳话发音人”的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轰动效应出人意料。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对外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从牙牙学语到步履蹒跚,方言始终给人以无法取代的鼓舞和自信。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活动办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儿里”,唤起了人民对洛阳的文化记忆,激起了大家对古城的乡思乡情,所以才会备受大家关注。下面,本人将根据现场记录及报纸报道,对洛阳方言的特点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1、音调上的差异。与普通话相比,洛阳话听起来的感觉明显不同。似乎更生硬,不柔和,更“冲”一些。不过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是因为洛阳话中没有“上声”这个音调,也就是说没有“三声”,而是以“一声”和“四声”为主,普通话中的“三声”,大部分被读成一种介于“一声”和“二声”的语调。例如普通话中的“下雪”,在洛阳话中,“雪”就被读成“一声”,听起来很像“下薛”,但“xue”音在洛阳话中同时还有一个渐弱的过程。
2、儿化音的广泛使用。①名词的儿化,如“闺女”被读作“闺女儿”,“外婆”被读作“婆婆儿”。②动词的儿化,“说话”被读作“说话儿”, 如:说几句话儿、说一会儿话儿、一天没说话儿。这些短语在儿化后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③形容词的儿化,洛阳方言中形容词的儿化主要表现在重叠式形容词的儿化。如:慢慢儿、悄悄儿。④数量词的儿化,经过儿化后,有“指小表爱“的意味,既表示“少,小”,又体现“爱怜”的意味。如“一件儿”,“一层儿”等。
3、合音现象较为普遍。洛阳方言中,常用一个音来表示普通话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才能表达的意思。如“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用洛阳本地方言就可以表示为“哟,俩,仨,梭,握,罗,qio,巴,jio,舍”,当然,前面的“个”,只是量词的代表,如“哟鸭子”,就是“一只鸭子”的意思。还有,口语中,一个“nia”,就可以指“你家”或“你们家”。纵观诸多学者对河南方言的研究,都提到了“简洁”这个特点,估计跟合音词的使用有较大关系吧。
4、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差异。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差异,即z c s 与zh ch sh 的差异。在普通话声母中,zh ch sh 使用的频率要比z c s 的使用频率高得多;但在洛阳方言中z c s 与zh ch sh 的使用情况正好与普通话相反。普通话中绝大多数zh ch sh 声母的字,在洛阳方言中大都读为z c s 声母,只有小部分的字读为声母zh ch sh。所以,洛阳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这一点应该尤其注意。
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随着各地域人们交流的加强,地域间的封闭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所以,土生土长的地方方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正逐步消失,语言在文化交流中势必日趋渐同。方言萎缩,是必然趋势。但是,乡语乡音同样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需要我们去传承和保护的精神财富。笔者作为洛阳人,真切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洛阳方言,并把对洛阳话的追寻和研究,推向新的水平和高度,取得新的进步和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荣.洛阳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曾光平等.洛阳方言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3]师进通等.洛阳民俗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4]贺巍.洛阳方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5]叶鹏.追寻洛阳方言,唤起文化记忆[N].洛阳晚报,2013-02-08(A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洛阳方言的分布现状及其特点浅析